讀《靜悄悄的革命 》

本書作者佐藤學,是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從事教育研究工作20餘年。他曾經擔任過日本教育學會會長,是日本教育學會的終身會員。

作爲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佐藤學教授參觀了日本及美國的數千所學校,走進了近萬間教室,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把自己作爲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他以教育專家特有的敏銳力和探索精神,爲學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便是佐藤學教授對這20年來所進行的實踐、觀察與研究的總結。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將會給教育工作者帶來諸多有益的啓發,同時,書中提出的許多問題也廣泛地存在於中國的教育實踐中。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書中探索教育的真諦。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寫道:日本學校現已迎來了一個大的轉型期,學校內外的社會和文化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一場教室裏的教與學的“靜悄悄的革命”。

那麼,這場“靜悄悄的革命”究竟是什麼呢?

曾經,我們以爲教育就是教學生們學習知識。但是,隨着教育的發展,現如今讓學生學習知識已不是教育的全部了。教師也應該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

學習是學生同教科書對話、同他人對話,以及同自身對話的過程。

因此,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教師對學生因勢利導,即通過教學生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以及和自身對話,幫助學生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方式。

因此,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一種讓學生從“勉強”學習,到真正學習的過程,是從班級授課模式到合作學習模式的轉變。

這種學習是創造以相互傾聽爲基礎的教學交流;是那些力圖實現創造性的、合作性學習的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也是讓家長參與學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體化的聯繫載體。

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它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構成的。在這四個要素中,教育界近年來的傾向都集中在了“學生”這一要素上,提倡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比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設定課題、主動探索、自己解決問題,即便是對很小的學生,也是如此。

本書作者認爲,這樣做其實並不合理,他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現象——“主體性”神話。其中,主體就是指學生。

所謂的“主體性”神話,其實是將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與教材以及學習環境等割裂開來,讓教育成爲僅僅針對學生的需要、願望、態度等學生自身的性格取向來進行的神話。

換句話說,學生自主學習的確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是離不開教師、教材和教學環境的。否則,學生的“自主學習”很容易變成“我行我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