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2005:跨國併購的價值衝突

2005:跨國併購的價值衝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王巍

 

2004年度中國十大併購事件竟有7件是跨國併購交易!僅僅幾年前在國際舞臺上還是默默無聞的中國企業家突然發力,連續幾個大的收購行動直指全球公司巨頭。惠州發跡的TCL集團通過一系列的併購終於有機會與世界品牌湯姆遜共舞,北京和上海的兩家國有企業爲收購韓國的雙龍汽車而爭風喫醋,賣電腦出身的聯想集團奮鬥二十年更是將個人電腦的鼻祖IBM的資產收入囊中,而中國五礦集團也從容不迫地組織了收購軍團欲動用近六十億美金現金收購世界礦業寡頭。西方觀察家驚異地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將其併購鋒芒指向全球各個角落的石油、天然氣、煤礦、鐵礦、鋼鐵廠、發電公司以及各類消費品製造業。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中國已累計將330億美元投資在了160多個國家和地區7470家公司中。儘管這些零星的併購在全球市場上尚是波瀾不驚,但至少中國的媒體和業界爲之歡欣鼓舞甚至爲收購跨國公司的不良資產而激動不已。跨國併購儼然已經成爲中國併購界振奮人心的話題,2005年將會提供一個討論得失的平臺,也可能提供一個急劇升級的跳板。

 

我們的問題是,中國企業真的有資格進入併購的奧運會麼?全球公司如何通過併購深入我們的腹地?闖出去的與走近來的併購對決會有如何的佈局?跨國併購的接軌將形成何種價值衝突?國家經濟安全與國家風險將有何種挑戰?也許我們尚沒有足夠的經驗教訓可以解答,但前沿觀察和不斷思考將有助於建立中國企業併購的操作戰略,也有助於把握跨國併購的不同價值觀。

 

跨國併購的異軍突起

 

    宏觀調控成爲2004年中國經濟的主旋律。在短短的一年裏,這廂“和平崛起”的初啼未盡,那邊“全面過熱”的輿論又起,對於剛剛適應了入關衝擊的中國企業家羣體而言,突如其來的商業週期有些莫名其妙。面對國內銀根緊縮、立項停止和土地大限等一系列強硬的着陸措施,原本高門檻的海外市場成爲許多企業集團的可以有所作爲的生存空間。資源、能源、國際品牌、市場渠道以及可以防範反傾銷手段的任何境外收購標的都成爲中國企業家們的首選,全球化鏈條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我們接近,擁有國際通道已經成爲企業安全的保證或成熟的標誌。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在宏觀調控中獲得了政策資源和體制的保障,利潤的集中傾斜和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的使命感更使其擴張的步伐勢不可當,石油、天然氣、森林、各類礦藏等統統成爲收購目標,龐大的國家外匯儲備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銀行的支持更使他們如虎添翼雄心萬丈。中國的產業整合市場似乎已經無法容納企業家們的情懷,在幾乎全部的產業領域都有跨國併購的戰略實施。即便在住宅產業這樣一個似乎是供不應求的地域性產業上,居然也有政府的大型企業捨近求遠的到俄羅斯開發成片的住宅小區。

 

中國經濟20年的增長使得產業鏈條與全球經濟同步接軌。不經意中,企業家們彼此依賴的產業集羣已經大大超越了政治家們設置的各類商業壁壘。中國經濟增長帶動了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貿易、就業和經濟復甦,更推動了越來越多的貿易伙伴無視少數國家的旨意而宣佈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反過來,入世以來的經濟指數包括超過萬億美金的貿易額、超過五千億美金的外匯儲備以及連續十年超過8%的增長率的確使中國進入一個對全球經濟具有空前影響力的大國地位。發展的亢奮和超越歷史的激情都在併購中實現,在交易中昇華。恰如80年代初的日本,我們也有能力問津海外投資跨國併購了。同樣,我們是否也將面對跨國併購的泡沫?

 

與虛張聲勢的中國企業浩蕩出行相反,真正藏龍臥虎的全球公司卻在悄悄地進村。其一,入世以來,全球公司終於可以擺脫中國政府的包辦而自由戀愛了,他們收購原有合資夥伴或重新選擇合作者而進行了一輪外資併購的洗牌;其二,爲獲得入世後的制高點而繞道進入中國市場,在流通業、傳媒業、金融業等重要產業大舉併購而提前進入內地;其三,通過入股具有政府壟斷地位的大型國有企業而牢牢把握中國的資源產業和產業鏈高端,如金融、電信、石油、高速公路、城市基礎設施等;其四,利用宏觀調控的機會乘虛而入填補我們的空擋,如鋼鐵、鋁電、化工等,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是我們的產業價值鏈中最要緊的一環。跨國併購從來就是雙向的通道,在我們的企業家對陌生的國際舞臺躍躍欲試之時,需要清醒地看到,跨國併購的真正戰場是在中國本土。中國企業的最大價值是贏在本土,中國經濟就是全球經濟的主戰場,無論我們如何機巧,主場的敗將很難成爲客場的勝利者。與日本當年以市場開拓爲主導的海外併購高潮相比,我們還處於散兵遊勇階段,遠遠談不上來自中國企業的威脅。

 

併購對決的價值衝突

 

    在中國企業闖出去和全球公司走進來的跨國併購對決中,我們體會了全然不同的併購價值觀,也見證了經濟接軌的價值衝突。試舉幾例。

 

商業價值與使命感        併購是商業行爲,無論是基於降低成本、擴大市場份額、提高企業價值或轉移製造工廠等動機,併購都是建立在價值分析的基礎上操作的,全球併購並不改變這一原則,也沒有平添炫目色彩。中國企業的跨國併購動機各異,但如獲得合法審批,則須師出有名。併購發動者製造了容易讓國家審批官員理解的任何理由,如國家安全需要、填補技術(管理、產業、品種等)空白、建立完整產業鏈等等。在經濟崛起的信念支撐下,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紛紛以全球市場爲戰略平臺,四面出擊。併購的戰略與實施沒有有效的市場約束,即便是花費了數億美金收購了只能出水的油田也不過是必要的學費。國有企業的體制導致併購行爲的商業考慮必須讓位於政治使命、管理者業績甚至資產轉移等因素,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外資優惠與內資外流      傳統的優惠外資政策始終基於利用開放推動改革這一內在原則,未能考慮中國經濟漸次地從資本飢渴過渡到技術和管理飢渴階段這樣的環境變化。在併購市場上,國際資本依然得到政府的偏好和特殊支持。在不良資產重組、國有企業轉讓、產權交易競價、產業開放等領域,優先考慮外資特別是全球500強企業的願望已經成爲各級官員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筆者多年來強調,地方政府和部門與全球公司合謀瓜分壟斷利益已經成爲擾亂中國市場進程打壓本土企業利益的嚴重問題,這也是迫使本土企業不計成本地到海外變身的一個主要原因。如果我們的優惠政策將自家的兒子排擠出局了,能指望洋女婿們來興家旺業麼?

 

產業價值鏈與單兵突破        全球化環境下的企業競爭更是產業價值鏈的競爭,是若干個同類的產業集羣分割市場,建立寡頭結構。全球公司作爲產業領袖從戰略定位、產品及服務的設計與不斷提升、製造方式、市場營銷、增值服務、品牌、上下游企業集羣、資源外包、產業依賴等幾乎所有匹配因素都要考量,通過全球的併購交易來整合產業價值鏈。我們的企業仍是單打獨鬥地殺出血路,按照自己的產業路徑和政策侷限在境外通過併購實現對自我中心的產業體系進行填平補齊的任務,品牌、銷售網絡、專利技術或融資通路等專項指標便成爲我們併購的直接動因。短期的滿足常常導致路徑依賴和長期的補丁戰略,不斷的併購交易綁架了自己而形成急車下坡之勢,難以自拔。

 

公司治理理念的差異      全球公司尋求長期的產業領袖地位和市場影響力,必須將企業發展與環境發展協調起來。特別在跨國投資中高度關注當地文化和員工利益。公司治理的內涵也將我們理解的股東(shareholders)與管理者的制約關係擴大到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中國企業在跨國併購中表現的急功近利傾向與他們在本土的發展環境息息相關,法律意識薄弱、管理者權威意識、資本運做偏好、決策路徑等都成爲巨大的經營障礙。特別是一味倚重所謂的成本優勢往往猛烈地衝擊當地市場結構而導致社會文化的反彈,類似西班牙燒鞋、巴西罷工、韓國示威等事件將會不斷產生。我們有理由置疑,如果不在公司治理理念上加以調整,類似中國溫州炒房團對本土各地住宅市場的惡性衝擊將會在全球經濟的各個產業或區域複製。

 

 

經濟安全與執政能力

 

    全面的入世即將實現,跨國併購也將在中國企業和全球公司之間形成短兵相接之勢。過去三年裏,我們體驗了貿易開放的衝擊並堅定地以全球貿易巨人的身份屹立於世。行將到來的資本開放時代裏,我們有沒有同樣的信心和能力砥柱中流浪遏飛舟?這取決於多種因素,在中國企業羣體整體市場化和建立核心競爭力等根本因素同時,政府管制方式與執政能力無疑地是非常關鍵的。作爲併購業界,我們在2005年高度關注這些變化:

 

1.  吸收民間智慧的反壟斷法出臺。   業界人士千呼萬喚近十年,反壟斷法終於可望可即

了。在併購規模和產業關聯度如此巨大的今天,較大的併購交易動輒幾千億美金而超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總產值,整體消滅一兩個戰略產業。全球併購早已經不再侷限於商業和法律的範疇內,而是直接關係到各國產業格局變遷、社會結構變化、地緣政治乃至國家經濟安全的大戰略。中國反壟斷法的制定應當超越部門利益和政府利益,廣泛徵求業界和民衆的意見,吸收民間智慧,避免多年來政府政策閉門造車自以爲是的慣性,爲中國企業界提供一個符合科學發展觀並充滿商業和法律精神的文本。

 

2.中國資本市場的結構調整。       十幾年的資本市場創建爲中國經濟崛起居功至偉,在日益成熟的中國產業體系和企業羣體的支持下,資本市場應當有條件回頭調理自己的結構痼疾。讓1400家不能充分流通的上市公司繼續高位偏癱,這個市場就是癱瘓的不斷靠輸血才能維持生命的市場。坐而論道了多年,我們期待管制者在頤指氣使地享受優越感的同時,也能腳踏實地地承擔起有所作爲的責任來,即便是失敗,也要有爲。中國現實經濟早已沒有管制者在幃中想象的那樣脆弱和敏感了。與其讓全球公司低價掃盤,何如本土股民享受些市場轉型的最後晚宴。

 

3.國家經濟安全諮詢委員會的建立。筆者呼籲多年,希望政府參考國際經驗籌建綜合處理有關國家經濟安全事務的機構。計劃經濟在急劇的轉型過程中,我們的產業規劃部門隨傳統管理部委的消亡而失去依託,中國企業尚無能力形成民間的產業協調機構如協會。面對如此龐大的經濟市場,我們的長期戰略常常建立在全球公司提供的分析數據和建議基礎上。在鉅額的跨國併購交易中,國有企業的財務顧問、投資銀行、律師、會計及評估事務所的選擇上也侷限於全球少數機構。須知,我們依賴的中介機構與我們的全球競爭對手有幾十年的合作,千絲萬縷血肉相連!此外,中國企業在國內外大型項目和併購目標的惡性競爭更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4.中國海外投資支持體系的形成。      社會敵意、法律衝突、政權變化和商業文化對立導致的資產剝奪、企業破壞、罷工、商業歧視、員工綁架乃至公司驅逐等惡性事件已經成爲現實問題,國家風險(Country Risk)應當成爲中國政府和企業家跨國併購或海外投資過程中的重要關注。美國和日本在50年代和70年代企業國際化過程中都建立了海外投資的政府保障體系,有力地支持了本國企業的全球化操作。中國政府有關涉外部門和海外機構有條件調整政府服務職能,爲中國企業的跨國併購和海外投資提供信息、市場協調、投資擔保、併購信貸協調、企業經營支持乃至外交協助等一系列措施。

 

    中國的經濟安全是建立在堅持全球化和市場化的基礎上,是建立在與全球公司合作競爭的環境中,更是建立在中國企業家(包括國有與民營)堅持奮鬥創新、通過重組、併購和產業整合的努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建立與全球接軌的本土產業價值鏈的大業上。中國政府的用科學發展觀調整政府職能,爲中國企業家創造穩定的規範的法治環境,有效地支持企業家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創新和發展,以筆者之見,正是一個有責任的政府體現了執政能力。

 

2004-12-17

 

[參考]

2004年中國十大併購事件獲選名單:

 

 

 第五屆評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併購研究中心、全國工商聯併購公會和中國併購交易網主辦。

 

 

原文地址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62467.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