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摘要系列】「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程师」第一篇

💖 表示重点掌握内容;⭐ 表示需掌握的内容;👀 表示需了解的内容;P12表示该内容在教材第12页

第一章 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Part.01)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 信息的特征:P2
(1)客观性(2)普遍性(3)无限性(4)动态性(5)相对性(6)依附性(7)变换性(8)传递性(9)层次性(10)系统性(11)转化性

⭐ 信息的质量属性P3
(1)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确程度。
(2)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3)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
(4)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5)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6)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伪证的程度。
(7)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 信息传输模型 P4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传输技术,
信息传输模型
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如QQ使用者。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收者,如使用QQ的另一方(当然这一方也是信源),他通过计算机屏幕接收QQ使用者发送的文字。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网络。
编码器:对编码信息进行加密再编码。
译码器: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原始信息与噪声的叠加)转化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
噪声:可理解为干扰,干扰可来自与信息系统分层结构的任何一层,当噪声携带的信息大到一定程度时,在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可以被噪声掩盖导致传输失败

👀 系统的特征:
(1)目的性(2)整体性(3)层次性(4)稳定性(5)突变性(6)自组织性(7)相似性(8)相关性(9)环境适应性

👀 信息系统特性:(1)开放性(2)脆弱性(6)健壮性v

💖 信息化从小到大的五个层次P8
(1)产品信息化 - 智能电视、智能灯具
(2)企业信息化 - 生产制造系统、ERP、CRM、SCM
(3)产业信息化 - 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
(4)国民经济信息化 - 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织成一个信息大系统
(5)社会生活信息化 - 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
信息化的主体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它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它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它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 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它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P9
两网:是指政府内网和政府外网;
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
四库:即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
十二金:以“金”字冠名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加强监管、提高效率和推进公共服务起到核心作用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金宏);第二类是增强政府收入能力、保证公共支出合理性的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5个业务系统建设;第三类是保障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5个业务系统建设。

💖 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P9-10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关系图
💖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5个阶段:P10-12

  1. 系统规划阶段(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对组织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系统分析阶段(需求分析)
    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先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先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做什么)
  3. 系统设计阶段(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根据系统说明书中的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可分为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子阶段。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怎么做)
  4. 系统实施阶段(编码、测试)
    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到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5.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简化为立项(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维及消亡四个阶段。

💖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各方法的特征及优缺点P12-17

结构化方法

精髓: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特点:(1)开发目标清晰化(2)开发工作阶段化(3)开发文档规范化(4)设计方法结构化
缺点:(1)开发周期长(2)难以适应需求变化(3)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OO)方法

特点:

  •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三个阶段之间已经没有“缝隙”;
  • 使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然后,自底向上的采用OO方法进行开发
  • 结构化方法和OO方法仍是两种在系统开发领域中相互依存的、不可代替的方法

面向对象设计主要有三大特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

原型化方法

分类:

  • 根据是否实现功能
    • 水平原型(行为原型):用来探索预期系统的一些特定行为,并达到细化需求的目的;通常只是功能的导航,但并未真实实现功能;主要用在界面上
    • 垂直原型(结构化原型):实现了一部分功能;主要用在复杂的算法实现上
  • 根据最终结果
    • 抛弃式原型:用在解决需求不确定、二义性、不完整性、含糊性
    • 演化式原型:为开发增量式产品提供基础,逐步将原型演化成最终系统;必须易于升级和优化的场合,特别适用于Web项目

特点:

  1. 可以使系统开发的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速度加快,获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2. 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用户参与的程度大大提高,开发的系统符合用户的需求,因而增加了用户的满意度,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成功率。
  3. 由于用户参与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系统的移交,有利于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优点:

  • 主要在于能更有效地确认用户需求
  • 用于那些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
  • 对于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适合于原型法开发
  • 对于技术层面困难远大于其分析层面的系统,则不宜使用原型法

面向服务的方法

  • 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
  • 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下一篇 ⏭ 信息化和信息系统(Part.0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