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定要自學?

自學從來都是少數人的特長。

我們所謂的“自主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就是反覆自學的過程。人爲什麼一定要有自學能力呢?每個人的理由不一樣,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理由。

許多年前,聽到人家說,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這句話嚇壞我了。幾乎從一開始我就擔心有些老師其實是濫竽充數的,而許多年之後自己也不幸做了好多年的教師,確鑿地證實了自己當年的懷疑就是正確的…… 古今中外,大多數教師其實是無照執業的,剩下的就算有照,那證照也是胡亂發的。當年一想到自己的靈魂可能被他們胡搞亂搞,當場就慌了、當場就怕了、當場就知道自己必須學會自學,自己的靈魂必須自己塑造,交給誰搞都不可能放心 —— 這事兒必須自己來。

我個人對這個想法有多麼堅定呢?幾乎從一開始我就相信:

教,纔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這個道理永遠都是對的。不過,小時候的我,是個混蛋,常常無所顧忌,開玩笑沒邊沒沿。那時候我經常自得地說,這其實是“通過搞亂別人的思想淨化自己的靈魂。” 成年之後深刻地明白這有多麼惡毒,連開這種玩笑都應該是萬劫不復的。當然,很多濫竽充數的老師,最終事實上做到的,其實是“用被搞亂了的靈魂繼續毒害他人的思想”……真不知道要比許多年前那個無所顧忌的小王八蛋差出多少個等級呢。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發現自學真的很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呢?若是一個人竟然在成年後依然沒有掌握這個基礎的技能,那麼他就註定一生只不過是個低級動物。

自學很簡單,其實就是不斷習得、積累、研究、打磨、升級那些概念和方法論。進一步來看,

自學能力是靠積累增強的。

開始自學的人,越學越快。自學的人好比給自己的腦子開了個黑洞,剛開始看不出來,因爲那黑洞的質量太小,乃至於跟沒有一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那黑洞的質量逐步積累,漸漸地,另外一個現象終究會產生 —— 很多知識就好像是“不由自主”地飛進他們的腦子裏。

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呢?善於自學的人,最終會形成一個重要的能力:

融會貫通。

而融會貫通的前提是什麼呢?在《驚喜與創造驚喜的方法論》裏,我其實已經論述過此事:

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們之間纔有機會產生“意外的連接” —— 即,所謂的融會貫通。

善於自學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在思考,這極大地增加了他們“偶然”發現什麼、“突然”想到什麼、“忽然”就得到了什麼新結論諸如此類的概率,對他們來說,即便是“偶然”,也是更爲高頻的“偶然”,進步、持續進步、大幅度進步,對他們來說是斜率更大的必然線條。那隻蘋果掉下來的時候,正好被牛頓看到,而後那一瞬間牛頓的“頓悟”,就是這種現象的體現 —— 掉下來的是不是蘋果根本不重要,有沒有那隻蘋果也不重要,遲早而已的事情,因爲牛頓早晚會在某一時刻看到其他的什麼東西,“突然”想到早晚該想到的東西。

不僅如此,善於學習的人會越來越善於學習,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強,因爲在一個知識點上的感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在另外一個知識點上發揮效用。知識點(概念與方法論)就好像是有生命的東西一樣,它們自己會發酵,它們自己會相互連接,它們自己會相互碰撞,進而產生出更多有生命的東西。

學習幾乎是唯一一個可以必然產生驚喜(意外的好運,Serendipity)的日常活動。並且,那些伴隨着驚喜的幸福感(多巴胺分泌)就是一直在持續增長。

剛開始並不明顯,到了後來,就完全不一樣了,你自己就是自己的靈魂的工程師。你就真的像個工程師一樣,在塑造自己的靈魂,常常要花很長時間“發呆” —— 用自己的靈魂思考自己的靈魂還缺什麼,還需要什麼,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活着需要彌補……然後,動用自己的靈魂的所有能量去做該做的事情……

偶爾我會聽一首老歌,Pink Floyd 有句歌詞:

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

這看起來深刻的歌詞在我眼裏有着詭異的扭曲,因爲這世界上有一類人,從來都不需要 education,他們從一開始就 edmecation —— 不知道大家看出來沒有,我和身邊的一些同類一樣,每天都在造詞,樂此不疲 —— 這是一種貌似無聊卻必然驚喜連連的隱祕遊戲。

另外,自學這事兒, 方法並不首要,首要的是態度。

所有討厭學習、抗拒學習,最終徹底放棄學習的人,都是因爲學習這事兒對他們來說,從來都不是爲自己做的事情。他們從來都是“爲了別人學習”,比如爲了滿足父母的要求,或者爲了保持面子的需求 —— 反正不是爲了自己進步的需求。 不爲自己做的事兒,做久是不大可能的 ,於是,自然而然產生討厭,產生抗拒,自然最終能放棄就馬上放棄。

所以最終,離開學校之後,到了工作崗位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 給自己打工 ,而是 給別人打工 …… 這只不過是在延續他們長期的生活方式而已。

有個現象,人們經常看到,就是:

  • 有些在學校裏成績一般的人步入社會之後卻最終成就很大;
  • 同時,還有很多在學校裏成績很好的,後來卻泯然衆人矣……

遇到一個普遍的現象,而後對其做出正確的分析,得到正確的結論,是一個人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習慣的重要表現和進一步成長的前提。

遇到上面提到的現象,人們普遍對其的解釋是完全不經分析、禁不住推敲的:

…… 這就證明上學沒什麼用麼!

真正靠譜的解釋是這樣的:

人無非分爲兩種:

  • 有一類人做什麼事兒都是爲了自己而做,即便在某件事兒上做得並不好;
  • 另一類人做什麼事兒都是爲了別人而做,即便在某件事兒上做的還不錯;

在這樣的理解下,是無論如何都得不出“上學其實沒什麼用”的結論的。

在這一點上,人與人之間開始分化,爲自己而努力的人逐步變成所謂的精英,爲別人對付事兒的人逐步變成所謂的庸衆。是啊,爲自己做事兒,就肯定更努力啊!爲別人做事兒就自然而然地應付了事麼!

如果你想創業找個靠譜合夥人,那麼請注意兩個根基:

  • 遠離那些“表現型”選手 ,無論多費勁也要去找到那些“進取型”選手。
  • 遠離那些應付了事的人 ,無論多費勁也要去找到那些“把事情當作自己的事兒來做”的人。

(想了解什麼叫“表現型”選手(Be-Good Type)、“進取型”選手(Be-Better Type),請閱讀《成功,動機與目標》,豆瓣鏈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994632/ )

其實這兩個根基是同根生的特質。那些“表現型”選手,更在意的是自己當前的表現,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那些“進取型”選手,更在意的是自己當前的進步過程,更重視自己對自己的評估及其準確性,以便“明天會更好”。後者纔可能成爲“ 活在未來”的人。

“表現型”選手做事常常不是爲了自己的進步 ,而是爲了自己當下表現得多好,也就是說,爲了獲得更多的當時的認可。這細微的差異,長期卻造成天壤之別。對於“表現型”選手來說,外部的反饋,構成了全部的“回報”,決定了努力的成本。家長多誇幾句,就再多學一點點,以便繼續被誇;工資多漲一點,就儘量顯得多做一點,否則多不划算啊!這是他們真實的念頭。

“進取型”選手做事是爲了自己的進步 ,做事的收穫,最大的部分不是來自外部的獎勵或者讚賞,最大的部分是自己的進步;即便在做得不足夠好的時候,甚至外部只有忽視和鄙視的時候,收穫依然清晰:無論如何都有一些哪怕看不着但確實體會得到的進步啊!

但這也確實是個非常隱蔽的陷阱:

  • 明明是爲了別人而活,卻真切地感覺是“爲了自己的利益”;
  • 明明是爲了自己而活,卻最終不僅顯得也確實是“大公無私”。

爲什麼要 直接遠離第一種人 呢?首先是因爲,他們的這種習慣,這種態度,實在是根深蒂固,他們幾乎從剛開始“懂事兒”就已經這樣了,基本上都是因爲來自於父母的習慣與態度而不斷加強。其次是因爲,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對每個結果的理解都會因此不同,進而進一步固化這種習慣與態度。更重要的是,這是最底層的價值觀,位於“操作系統”的核心位置,很難與不同的操作系統相互兼容。嘗試着改造他們是全無意義的,誰都做不到 —— 除非有一天他們自己意識到了,自己改,可說實話這希望也太渺茫了。

知識沒辦法隨着基因遺傳,智商也是這樣。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卻從出生的一剎那就開始(甚至有人認爲胎教已經很重要)。所以,如果你要找個終生伴侶的話,也請注意這兩個根基,因爲它們直接影響你的孩子的未來 —— 其實與找創業合夥人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現在已經爲人父母,過去的事兒就算了,現在開始要把自己變成進取型選手,要把自己變成“爲了自己的進步而努力的人”,否則,你的孩子註定成爲庸衆,對你來說,這個後果一定很嚴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