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6入門(五)

一、Promise

Promise 是異步編程的一種解決方案,比傳統的解決方案(回調函數和事件)更合理和更強大。它由社區最早提出和實現,ES6 將其寫進了語言標準,統一了用法,原生提供了Promise對象。

所謂Promise,簡單說就是一個容器,裏面保存着某個未來纔會結束的事件(通常是一個異步操作)的結果。從語法上說,Promise 是一個對象,從它可以獲取異步操作的消息。Promise 提供統一的 API,各種異步操作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處理。

  • Promise對象的特點:

1)對象狀態不受外界影響,只有異步操作的結果才能夠決定當前是哪一種狀態,任何其他操作都無法改變這種狀態。

2)對象狀態只會改變一次。狀態一旦改變後,就不會再發生改變,任何時候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Promise對象的狀態改變,只有兩種可能:從pending變爲fulfilled和從pending變爲rejected。只要這兩種情況發生,狀態就凝固了,不會再變了,會一直保持這個結果,這時就稱爲 resolved(已定型)。如果改變已經發生了,你再對Promise對象添加回調函數,也會立即得到這個結果。

Tip:Promise狀態:Pending(進行中)、fulfilled(已成功)、rejected(已失敗)。

有了Promise對象,就可以將異步操作以同步操作的流程表達出來,避免了層層嵌套的回調函數。此外,Promise對象提供統一的接口,使得控制異步操作更加容易。

二、Promise的基本用法

ES6 規定,Promise對象是一個構造函數,用來生成Promise實例。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 some code

  if (/* 異步操作成功 */){
    resolve(value);
  } else {
    reject(error);
  }
});

Promise構造函數接受一個函數作爲參數,該函數的兩個參數分別是resolve和reject。它們是兩個函數,由 JavaScript 引擎提供,不用自己部署。

resolve:將Promise對象的狀態從“未完成”變爲“成功”(即從 pending 變爲 resolved),在異步操作成功時調用,並將異步操作的結果,作爲參數傳遞出去;

reject:將Promise對象的狀態從“未完成”變爲“失敗”(即從 pending 變爲 rejected),在異步操作失敗時調用,並將異步操作報出的錯誤,作爲參數傳遞出去。

Promise實例生成以後,可以用then方法分別指定resolved狀態和rejected狀態的回調函數。

promise.then(function(value) {
  // success
}, function(error) {
  // failure
});

另外一種寫法:

promise.then(function(value) {
	// success
}).catch(function(error) {
	// failure
});

上面promise對象狀態變爲resolved時會執行then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如果promise狀態變爲rejected,則執行catch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

then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將在所有同步任務執行完成後纔會執行,例如:

le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console.log('Promise');
  resolve();
});

promis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resolved.');
});

console.log('Hi!');

// Promise
// Hi!
// resolved

上面新建Promise對象時會立即輸出“Promise”,然後再輸出“Hi”,直到所有同步任務執行完後再執行then方法的回調函數。因此最後輸出“resolved”。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例子。

function loadImageAsync(url) {
  // 把Image對象轉換成Promise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創建Image對象
    const image = new Image();
    // 給Image對象綁定onload事件,當圖片加載完後,當前Promise對象狀態變爲resolved,
    // 然後在返回Image對象
    image.onload = function() {
      resolve(image);
    };
    // 如果圖片加載失敗,當前Promise對象狀態變爲rejected,並然會Error。
    image.onerror = function() {
      reject(new Error('Could not load image at ' + url));
    };
    // 設置圖片url
    image.src = url;
  });
}

const promise = loadImageAsync('img/Koala.jpg');
promise.then((img)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ch((e) => {
	console.log(e);
});

上面代碼中,使用Promise包裝了一個圖片加載的異步操作。如果加載成功,就調用resolve方法,否則就調用reject方法。

注意:調用resolve或reject並不會終結 Promise 的參數函數的執行。例如: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1);
  console.log(2);
}).then(r => {
  console.log(r);
});
// 2
// 1

上面代碼中,調用resolve(1)以後,後面的console.log(2)還是會執行,並且會首先打印出來。這是因爲立即 resolved 的 Promise 是在本輪事件循環的末尾執行,總是晚於本輪循環的同步任務。

一般來說,調用resolve或reject以後,Promise 的使命就完成了,後繼操作應該放到then方法裏面,而不應該直接寫在resolve或reject的後面。所以,最好在它們前面加上return語句,這樣就不會有意外。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turn resolve(1);
  // 後面的語句不會執行
  console.log(2);
})

三、Promise常用方法

3.1 Promise.prototype.then()

then方法是 Promise對象狀態改變時的回調函數。該方法第一個參數是resolved狀態的回調函數,第二個參數是rejected狀態的回調函數。該方法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實例。因此可以在then方法後面繼續使用then方法。

promise.then((value) => {
	// code
}).then((value) => {
	// code
});

上面的代碼使用then方法,依次指定了兩個回調函數。第一個回調函數完成以後,會將返回結果作爲參數,傳入第二個回調函數.

採用鏈式的then,可以指定一組按照次序調用的回調函數。這時,前一個回調函數,有可能返回的還是一個Promise對象(即有異步操作),這時後一個回調函數,就會等待該Promise對象的狀態發生變化,纔會被調用。

3.2 Promise.prototype.catch()

Promise.prototype.catch方法是.then(null, rejection)或.then(undefined, rejection)的別名,用於指定發生錯誤時的回調函數。

promise.then(...).catch((e) => {
	// error
});

如果Promise對象狀態變爲rejected,或者then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中發生錯誤,也會被catch方法捕獲。請看下面代碼:

<script>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promise...');
		// reject(new Error('test')); 
		throw new Error('test');
	});
	promise.then((value) => {
		console.log('then...');
	}).catch((error) => {
		console.log('catch...')
	});
	// promise
	// catch
</script>

上面代碼中,promise拋出一個錯誤,就被catch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捕獲。但是,如果 Promise 狀態已經變成resolved,再拋出錯誤是無效的。例如: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ok');
  throw new Error('test');
});

上面代碼中,Promise 在resolve語句後面,再拋出錯誤,不會被捕獲,等於沒有拋出。因爲 Promise 的狀態一旦改變,就永久保持該狀態,不會再變了。

另外,Promise 對象的錯誤具有“冒泡”性質,會一直向後傳遞,直到被捕獲爲止。也就是說,錯誤總是會被下一個catch語句捕獲。

promise
	.then(...)
	.then(...)
	.then(...)
	.catch(...);

上面代碼中,一共有三個then方法,每個then方法都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只要其中一個then方法拋出錯誤,都會被最後一個catch捕獲。

一般來說,不要在then方法裏面定義 Reject 狀態的回調函數(即then的第二個參數),總是使用catch方法,例如:

// 寫法一
promise
  .then(function(data) {
    // success
  }, function(err) {
    // error
  });

// 寫法二
promise
  .then(function(data) {
    // success
  })
  .catch(function(err) {
    // error
  });

上面代碼中,第二種寫法要好於第一種寫法,理由是第二種寫法可以捕獲前面then方法執行中的錯誤,也更接近同步的寫法(try/catch)。

跟傳統的try/catch代碼塊不同的是,如果沒有使用catch方法指定錯誤處理的回調函數,Promise 對象拋出的錯誤不會傳遞到外層代碼,即不會有任何反應。

<script>
	const someAsyncThing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下面一行會報錯,因爲x沒有聲明
			resolve(x + 2);
		});
	};

	someAsyncThing().then(function() {
		console.log('everything is great');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123) }, 2000);
	// Uncaught (in promise) ReferenceError: x is not defined(…)
	// 123
</script>

上面代碼中,someAsyncThing函數產生的 Promise 對象,內部有語法錯誤。瀏覽器運行到這一行,會打印出錯誤提示ReferenceError: x is not defined,但是不會退出進程、終止腳本執行,2 秒之後還是會輸出123。這就是說,Promise 內部的錯誤不會影響到 Promise 外部的代碼,通俗的說法就是“Promise 會喫掉錯誤”。

一般總是建議,Promise 對象後面要跟catch方法,這樣可以處理 Promise 內部發生的錯誤。catch方法返回的還是一個 Promise 對象,因此後面還可以接着調用then方法。

<script>
	const someAsyncThing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下面一行會報錯,因爲x沒有聲明
			resolve(x + 2);
		});
	};

	someAsyncThing()
		.catch(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catch error');
		})
		.then(function() {
			console.log('everything is great');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123) }, 2000);
	// catch error
	// everything is great
	// 123
</script>

上面代碼運行完catch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會接着運行後面那個then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如果沒有報錯,則會跳過catch方法。

Promise.resolve()
.catch(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oh no', error);
})
.then(function() {
  console.log('carry on');
});
// carry on

上面的代碼因爲沒有報錯,跳過了catch方法,直接執行後面的then方法。此時,要是then方法裏面報錯,就與前面的catch無關了。

catch方法之中,還能再拋出錯誤,例如:

Promise.reject().catch(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catch error1');
  // 下面一行會報錯,因爲 y 沒有聲明
  y + 2;
}).catch(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catch error2');
});

// catch error1
// catch error2

上面代碼中,第一個catch方法拋出一個錯誤,第二個catch方法用來捕獲前一個catch方法拋出的錯誤。

3.3 Promise.prototype.finally()

finally方法用於指定不管 Promise 對象最後狀態如何,都會執行的操作。該方法是 ES2018 引入標準的。

promise
	.then(result => {···})
	.catch(error => {···})
	.finally(() => {···});

上面代碼中,不管promise最後的狀態,在執行完then或catch指定的回調函數以後,都會執行finally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

finally方法的回調函數不接受任何參數,這意味着沒有辦法知道,前面的 Promise 狀態到底是fulfilled還是rejected。這表明,finally方法裏面的操作,應該是與狀態無關的,不依賴於 Promise 的執行結果。可以這樣理解,finally本質上是then方法的特例。

promise
  .finally(() => {
    // code
  });

// 等同於
promise
.then(
  result => {
    // code
    return result;
  },
  error => {
    // code
    throw error;
  }
);

上面代碼中,如果不使用finally方法,同樣的語句需要爲成功和失敗兩種情況各寫一次。有了finally方法,則只需要寫一次。

finally方法總是會返回原來的值,例如:

<script>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promise');
		resolve(2);
	})
	.finally(() => {
		console.log('finally');
	})
	.then((value) => {
		console.log('value = ', value);
	});
	// proimse
	// finally
	// value = 2
</script>

3.4 Promise.all()

Promise.all()方法用於將多個 Promise 實例,包裝成一個新的 Promise 實例。

例如:

const p = Promise.all([p1, p2, p3]);

上面代碼中,Promise.all()方法接受一個數組作爲參數,p1、p2、p3都是 Promise 實例,如果不是,就會先調用下面講到的Promise.resolve方法,將參數轉爲 Promise 實例,再進一步處理。

p的狀態由p1、p2、p3決定,分成兩種情況:

情況一:只有p1、p2、p3的狀態都變成fulfilled,p的狀態纔會變成fulfilled,此時p1、p2、p3的返回值組成一個數組,傳遞給p的回調函數。

情況二:只要p1、p2、p3之中有一個被rejected,p的狀態就變成rejected,此時第一個被reject的實例的返回值,會傳遞給p的回調函數。

// 生成一個Promise對象的數組
const promises = [2, 3, 5, 7, 11, 13].map(function (id) {
  return getJSON('/post/' + id + ".json");
});

Promise.all(promises).then(function (posts) {
  // post代表p1、p2、p3組成的數組
  
}).catch(function(reason){
  // ...
});

上面代碼中,promises是包含 6 個 Promise 實例的數組,只有這 6 個實例的狀態都變成fulfilled,或者其中有一個變爲rejected,纔會調用Promise.all方法後面的回調函數。

注意,如果作爲參數的 Promise 實例,自己定義了catch方法,那麼它一旦被rejected,並不會觸發Promise.all()的catch方法。

<script>
	cons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hello');
	})
	.then(result => result)
	.catch(e => e);

	const p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throw new Error('報錯了');
	})
	.then(result => result)
	.catch(e => e); 

	Promise.all([p1, p2])
	.then(result => console.log('result = ', result))
	.catch(e => console.log('error = ', e));
</script>

上面p2有自己的catch,該方法返回的是一個新的 Promise 實例。p2指向的實際上是這個實例。該實例執行完catch方法後,也會變成resolved,導致Promise.all()方法參數裏面的兩個實例都會resolved,因此會調用then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而不會調用catch方法指定的回調函數。如果p2沒有自己的catch方法,就會調用Promise.all()的catch方法。

3.5 Promise.resolve()

該方法可以將一個現有對象轉換爲Promise對象,例如:

Promise.resolve('foo');

// 等價於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foo'));

Promise.resolve方法的參數分成四種情況:
1)如果參數是 Promise 實例,那麼Promise.resolve將不做任何修改、原封不動地返回這個實例;
2)如果參數是一個thanable對象,該方法就會將該對象轉換成Promise對象,並立即執行thenable對象的then方法;
3)如果參數是一個原始值,或者是一個不具有then方法的對象,則Promise.resolve方法返回一個新的 Promise 對象,狀態爲resolved;
4)如果不帶任何參數,該方法直接返回一個resolved狀態的 Promise 對象;

Tip:thenable對象指的是具有then方法的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立即resolve()的 Promise 對象,是在本輪“事件循環”(event loop)的結束時執行,而不是在下一輪“事件循環”的開始時。

例如:

setTimeout(function () {
  console.log('three'); // 在下一輪事件循環開始時執行
}, 0);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
  console.log('two'); // 在本輪事件循環結束時執行
});

console.log('one');
// one
// two
// three

上面代碼中,setTimeout(fn, 0)在下一輪“事件循環”開始時執行,Promise.resolve()在本輪“事件循環”結束時執行,console.log(‘one’)則是立即執行,因此最先輸出。

3.6 Promise.reject()

該方法返回一個新的 Promise 實例,該實例的狀態爲rejected。

const p = Promise.reject('出錯了');

// 等價於
const p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reject('出錯了'))

注意,Promise.reject()方法的參數,會原封不動地作爲reject的理由,變成後續方法的參數。這一點與Promise.resolve方法不一致。

const thenable = {
  then(resolve, reject) {
    reject('出錯了');
  }
};

Promise.reject(thenable)
.catch(e => {
  console.log(e === thenable)
})

上面代碼中,Promise.reject方法的參數是一個thenable對象,執行以後,後面catch方法的參數不是reject拋出的“出錯了”這個字符串,而是thenable對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