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行二三事:不要讓疲勞被掩埋

今天是到臺北第三天,也是第二次來臺北了。臺北是個很舒適,很適合生活的城市。這兩天來基本就是以酒店爲中心,方圓一公里活動,主要有三個活動內容:

  1. 睡覺

  2. 找食

  3. 寫代碼,寫文章

臺北美食裏,家庭作坊式的餐廳佔比很大,一般真正的好喫的都來源這裏。國內其實也有不少,小城市也會更多些,比如我老家,但是限於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所以我一般會去商圈的連鎖餐廳。相比較而言,臺北的這種小館子星羅棋佈,而且我在這裏喫也更放的開,不會有太大擔憂食品安全問題。

比如下面是早餐

來了臺北之後,我的睡眠時間也極大的延長了。昨天晚上十點多一直睡到早上八點多,然後喫完早餐,晃悠下,再睡個一小時,差不多兩三點再出去覓食午餐。

晚上在浴缸裏躺了很久,全身雞皮疙瘩,額頭冒着微汗,瞬間覺得全身癱軟。其實躺在浴缸之前,並沒有覺得很累,然後我很驚訝於浴缸竟然能極大的釋放被自己掩埋的疲勞感。

大家可能都有一種感覺,就是緊張工作一段時間,然後結束了,放鬆下來,突然覺得人就癱了。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出,人體會自動在一定範圍內,抑制身體的疲勞感,將其埋藏起來。本來這種模式是沒有什麼太大毛病的,但是現在不僅僅是工作,更多的不良的生活習慣,極大的增強了這種抑制能力。

比如很多人刷手機到半夜,身體已經極度疲勞,但是大腦依然在低效的亢奮中,導致身體疲勞卻無法獲得強烈的睡意,人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睡眠從而釋放這些疲勞。

體力勞動者一般而言會比腦力勞動者獲得更好的睡眠質量,較強的體力勞動可以給大腦釋放一個很強的疲勞信號,從而獲得更好的睡眠。而腦力勞動者的身體疲勞信號不夠強烈(比如久坐),而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之後轉換爲低強度的腦力娛樂(比如看抖音,微博喫瓜等),會導致大腦獲得較大的舒適度,進一步抑制了睡眠需求。

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典型的在掩埋壓力,但是這種將壓力掩埋於自己身體之中,身體的容量終究有限,長時間的存儲也終究也會腐蝕這個容器。

我以前說,我有翱翔的思想,但受限於這個皮囊。但沒有這幅肉體皮囊,我們的思想便也不存在了。

大家應當珍惜自己的身體。尤其是人過了30之後,身體機能本身也在下降了,如果還不懂得釋放疲勞,用無謂低強度腦力娛樂麻痹的你的大腦,終究是不行的。

另外,智能馬桶蓋,浴缸的普及程度,纔是真正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民富的標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