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一篇文章带你快速掌握TCP协议

目录

一、TCP报文格式

1.1 标志位

1.2 窗口

1.3 头部长度(首部长度)

1.4 选项和填充部分

1.5 校验和

二、TCP协议的特点

2.1 面向连接

2.2 仅支持单播传输

2.3 面向字节流

2.4 可靠传输

2.5 提供拥塞控制

2.6 TCP提供全双工通信

三、 TCP连接过程(三次握手)

3.1 TCP三次握手

3.2 为什么不用两次握手?

3.3 为什么不用四次握手?

3.4 DOS攻击

3.5 SYN攻击

四、 TCP断开链接(四次挥手)

4.1 TCP四次挥手

4.2 为什么建立连接是三次握手,而关闭连接却是四次挥手呢?

4.3 为什么TIME_WAIT状态需要经过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才能返回到CLOSE状态?

4.4 如果已经建立了连接,但是客户端突然出现故障了怎么办?

五、滑动窗口

六、拥塞控制

6.1 拥塞控制

6.2 慢启动

七、差错控制

八、TCP如何保证可靠传输

8.1 确认应答机制&序列号

8.2 超时重传&序列号

8.3 拥塞控制

九、提高传输效率

9.1 滑动窗口机制

9.2 流量控制

9.3 延迟应答

9.4 捎带应答

十、TCP粘包问题

10.1 TCP粘包问题

10.2 如何避免粘包问题?

十一、总结及常见面试问题

11.1 TCP 和 UDP 的区别

11.2 什么是面向连接,什么是面向无连接

11.3 TCP 为什么是可靠连接


当一台计算机想要与另一台计算机通讯时,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畅通且可靠,这样才能保证正确收发数据。例如,当你想查看网页或查看电子邮件时,希望完整且按顺序查看网页,而不丢失任何内容。当你下载文件时,希望获得的是完整的文件,而不仅仅是文件的一部分,因为如果数据丢失或乱序,都不是你希望得到的结果,于是就用到了TCP。

TCP协议全称是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由 IETF RFC 793定义。TCP 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流协议。流就是指不间断的数据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排水管中的水流。

因为IP数据报中只有源IP和目的IP地址,没有端口号,所以我们就需要引入TCP协议来增加对端口号的支持,满足计算机中不同进程之间的通信。

 

一、TCP报文格式

1.1 标志位

  • URG:指示报文中有紧急数据,应尽快传送(相当于高优先级的数据)。
  • PSH:为1表示是带有push标志的数据,指示接收方在接收到该报文段以后,应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程序,而不是在缓冲区排队。
  • RST:TCP连接中出现严重差错(如主机崩溃),必须释放连接,在重新建立连接。
  • FIN:发送端已完成数据传输,请求释放连接。
  • SYN:处于TCP连接建立过程。 (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请求建立连接
  • ACK:确认序号标志,为1时表示确认号有效,为0表示报文中不含确认信息,忽略确认号字段。

 

1.2 窗口

滑动窗口大小,这个字段是接收端用来告知发送端自己还有多少缓冲区可以接受数据。于是发送端可以根据这个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发送数据,而不会导致接收端处理不过来。(以此控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从而实现流量控制)窗口大小是一个16bit字段,因而窗口大小最大为65535。

 

1.3 头部长度(首部长度)

由于TCP首部包含一个长度可变的选项和填充部分,所以需要这么一个值来指定这个TCP报文段到底有多长。或者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表示TCP报文段中数据部分在整个TCP报文段中的位置。该字段的单位是32位字,即:4个字节。TCP的滑动窗口大小实际上就是socket的接收缓冲区大小的字节数。

 

1.4 选项和填充部分

TCP报文的字段实现了TCP的功能,标识进程、对字节流拆分组装、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建立和释放连接等。其最大长度可根据TCP首部长度进行推算。TCP首部长度用4位表示,那么选项部分最长为:(2^4-1)*(32/8)-20=40字节。

 

1.5 校验和

占2字节。检验和的字段检验的范围包括首部和数据这两部分。和UDP 用户数据报一样,在计算检验和时,要在TCP报文段的前面加上12字节的伪首部。伪首部的格式与UDP用户数据报的伪首部一样。但应把伪首部第4个字段中的17改为6 (TCP的协议号是6),把第5字段中的UDP长度改为TCP长度。接收方收到此报文段后,仍要加上这个伪首部来计算检验和。TCP校验方法和UDP一样。若使用IPv6,则相应的伪首部也要改变。

 

二、TCP协议的特点

2.1 面向连接

面向连接,是指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两端建立连接。建立连接的方法是“三次握手”,这样能建立可靠的连接。建立连接,是为数据的可靠传输打下了基础。

 

2.2 仅支持单播传输

每条TCP传输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只能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不支持多播和广播传输方式。

 

2.3 面向字节流

TCP不像UDP一样那样一个个报文独立地传输,而是在不保留报文边界的情况下以字节流方式进行传输。

创建一个TCP的socket, 同时在内核中创建一个发送缓冲区和一个接收缓冲区

另一方面, TCP的一个连接, 既有发送缓冲区, 也有接收缓冲区, 那么对于这一个连接, 既可以读数据, 也可以写数据. 这个概念叫做全双工 。

  1. 调用write时, 数据会先写入发送缓冲区中;
  2. 如果发送的字节数太长, 会被拆分成多个TCP的数据包发出; 如果发送的字节数太短, 就会先在缓冲区里等待, 等到缓冲区长度差不多了, 或者其他合适的时机发送出去;
  3. 接收数据的时候, 数据也是从网卡驱动程序到达内核的接收缓冲区;
  4. 然后应用程序可以调用read从接收缓冲区拿数据;

 

2.4 可靠传输

对于可靠传输,判断丢包,误码靠的是TCP的段编号以及确认号。TCP为了保证报文传输的可靠,就给每个包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

 

2.5 提供拥塞控制

当网络出现拥塞的时候,TCP能够减小向网络注入数据的速率和数量,缓解拥塞

 

2.6 TCP提供全双工通信

TCP允许通信双方的应用程序在任何时候都能发送数据,因为TCP连接的两端都设有缓存,用来临时存放双向通信的数据。当然,TCP可以立即发送一个数据段,也可以缓存一段时间以便一次发送更多的数据段(最大的数据段大小取决于MSS)

 

三、 TCP连接过程(三次握手)

3.1 TCP三次握手

 

所谓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即建立TCP连接,就是指建立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3个包以确认连接的建立。在socket编程中,这一过程由客户端执行connect来触发,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最开始的时候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是处于CLOSED状态。主动打开连接的为客户端,被动打开连接的是服务器。

  1. TCP服务器进程先创建传输控制块TCB,时刻准备接受客户进程的连接请求,此时服务器就进入了LISTEN(监听)状态
  2. 第一次握手:TCP客户进程也是先创建传输控制块TCB,然后向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此时报文首部中的同步位SYN=1,同时随机产生一个初始序列号 seq=x ,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TCP服务端。此时,TCP客户端进程进入了 SYN-SENT(同步已发送状态)状态。TCP规定,SYN报文段(SYN=1的报文段)不能携带数据,但需要消耗掉一个序号。
  3. 第二次握手:TCP服务器收到请求报文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了TCP客户端是想要请求建立连接,如果同意连接,则发出确认报文。确认报文中应该 ACK=1SYN=1确认号是ack=x+1,同时也要为自己随机初始化一个序列号 seq=y,此时,TCP服务器进程进入了SYN-RCVD(同步收到)状态。这个报文也不能携带数据,但是同样要消耗一个序号。
  4. 第三次握手:TCP客户进程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等于x+1,如果是等于1则说明该数据包是TCP服务端发过来的确认连接数据包。此时客户端还要向服务器给出确认报文。确认报文的ACK=1ack=y+1,自己的序列号seq=x+1,此时,TCP连接建立,客户端进入ESTABLISHED(已建立连接)状态。TCP规定,ACK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但是如果不携带数据则不消耗序号。
  5. 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y+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服务器也进入ESTABLISHED状态,此后双方就可以开始通信了。

简单来说,三次握手过程如下:

第一次握手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段(SYN包)。该报文段中包含自身的数据通讯初始序号(seq)。请求发送后,客户端便进入 SYN-SENT 状态。

第二次握手

服务端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SYN包)后,如果同意连接,则会发送一个应答包(SYN+ACK包),该应答中也会包含自身的数据通讯初始序号(seq),发送完成后便进入 SYN-RECEIVED 状态。

第三次握手

当客户端收到连接同意的应答包(SYN+ACK包)后,还要向服务端发送一个确认报文(ACK包)。客户端发完这个报文段后便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服务端收到这个应答后也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此时连接建立成功,以后就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类比:

A:您好,我是 A

B:您好 A,我是 B

A:您好 B

 

三次握手主要目的是:信息对等和防止超时。防止超时导致脏连接。除了建立连接外,主要还是为了沟通 TCP 包的序号问题。

 

3.2 为什么不用两次握手?

主要是为了防止已经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器,从而产生错误。如果使用的是两次握手建立连接,假设有这样一种场景,客户端发送的第一个请求连接并且没有丢失,只是因为在网络中滞留的时间太长了,由于TCP的客户端迟迟没有收到确认报文,以为服务器没有收到,此时重新向服务器发送这条报文,此后客户端和服务器经过两次握手完成连接,传输数据,然后关闭连接。此时之前滞留的那一次请求连接,因为网络通畅了, 到达了服务器,这个报文本该是失效的,但是,两次握手的机制将会让客户端和服务器再次建立连接,这将导致不必要的错误和资源的费。

如果采用的是三次握手,就算是那一次失效的报文传送过来了,服务端接受到了那条失效报文并且回复了确认报文,但是客户端不会再次发出确认。由于服务器收不到确认,就知道客户端并没有请求连接。

 

3.3 为什么不用四次握手?

因为三次已经可以满足需要了, 四次就多余了。

 

3.4 DOS攻击

DOS攻击利用合理的服务请求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使正常用户的请求无法得到相应。

常见的DOS攻击有计算机网络带宽攻击连通性攻击

  • 带宽攻击指以极大的通信量冲击网络,使得所有可用网络资源都被消耗殆尽,最后导致合法的用户请求无法通过。
  • 连通性攻击指用大量的连接请求冲击计算机,使得所有可用的操作系统资源都被消耗殆尽,最终计算机无法再处理合法用户的请求。

 

3.5 SYN攻击

SYN洪水攻击属于DOS攻击的一种,它利用TCP协议缺陷,通过发送大量的半连接请求,耗费CPU和内存资源。

在三次握手过程中,Server发送SYN-ACK之后,收到Client的ACK之前的TCP连接称为半连接(half-open connect),此时Server处于SYN_RCVD状态,当收到ACK后,Server转入ESTABLISHED状态。SYN攻击就是Client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IP地址,并向Server不断地发送SYN包,Server回复确认包,并等待Client的确认,由于源地址是不存在的,因此,Server需要不断重发直至超时,这些伪造的SYN包将产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导致正常的SYN请求因为队列满而被丢弃,从而引起网络堵塞甚至系统瘫痪。SYN攻击时一种典型的DOS攻击,检测SYN攻击的方式非常简单,即当Server上有大量半连接状态且源IP地址是随机的,则可以断定遭到SYN攻击了,使用如下命令可以让之现行:

#netstat -nap | grep SYN_RECV

 

 

四、 TCP断开链接(四次挥手)

4.1 TCP四次挥手

所谓四次挥手(Four-Way Wavehand即终止TCP连接,就是指断开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4个包以确认连接的断开。在socket编程中,这一过程由客户端或服务端任一方执行close来触发,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数据传输完毕后,双方都可释放连接。最开始的时候,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是处于ESTABLISHED状态,然后客户端主动关闭,服务器被动关闭。

  1.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进程发出连接释放报文,并且停止发送数据。释放数据报文首部,FIN=1,其序列号为seq=u(等于前面已经传送过来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1),此时,客户端进入FIN-WAIT-1(终止等待1)状态。 TCP规定,FIN报文段即使不携带数据,也要消耗一个序号。
  2. 第二次挥手:服务器收到连接释放报文,发出确认报文,ACK=1ack=u+1,并且带上自己的序列号seq=v,此时,服务端就进入了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TCP服务器通知高层的应用进程,客户端向服务器的方向就释放了,这时候处于半关闭状态,即客户端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了,但是服务器若发送数据,客户端依然要接受。这个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是整个CLOSE-WAIT状态持续的时间。
  3.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确认请求后,校验确认请求的ack是否等于u+1,如果等于,则此时客户端就进入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服务器发送连接释放报文(在这之前还需要接受服务器发送的最后的数据)。
  4. 第三次挥手:服务器将最后的数据发送完毕后,就向客户端发送连接释放报文,FIN=1ack=u+1,由于在半关闭状态,服务器很可能又发送了一些数据,假定此时的序列号为seq=w,此时,服务器就进入了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客户端的确认。
  5.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连接释放报文后,必须发出确认,ACK=1ack=w+1,而自己的序列号是seq=u+1,此时,客户端就进入了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注意此时客户端的TCP连接还没有释放,必须经过2MSL(最长报文段寿命)的时间后,当客户端撤销相应的TCB后,才进入CLOSED状态
  6. 服务器只要收到了客户端发出的确认,确认ack等于w+1后,则立即进入CLOSED状态。同样,撤销TCB后,就结束了这次的TCP连接。可以看到,服务器结束TCP连接的时间要比客户端早一些。

 

解释一下这两种状态:

  • TIME_WAIT:主动要求关闭的机器表示收到了对方的FIN报文,并发送出了ACK报文,进入TIME_WAIT状态,等2MSL后即可进入到CLOSED状态。如果FIN_WAIT_1状态下,同时收到待FIN标识和ACK标识的报文时,可以直接进入TIME_WAIT状态,而无需经过FIN_WAIT_2状态。
  • CLOSE_WAIT:被动关闭的机器收到对方请求关闭连接的FIN报文,在第一次ACK应答后,马上进入CLOSE_WAIT状态。这种状态其实标识在等待关闭,并且通知应用发送剩余数据,处理现场信息,关闭相关资源。

 

简单来说,四次挥手的过程如下:

TCP 是全双工的,在断开连接时两端都需要发送 FIN包 和 ACK包。

第一次挥手

若客户端 A 认为数据发送完成,则它需要向服务端 B 发送连接释放请求(FIN包)进入FIN_WAIT_1状态

第二次挥手

服务端B 收到连接释放请求(FIN包)后,会告诉应用层要释放 TCP 链接。然后会发送应答报文(ACK包),并进入 CLOSE_WAIT 状态,此时表明 A B 的连接已经释放,不再接收 A 发的数据了。但是因为 TCP 连接是双向的,所以 B 仍旧可以发送数据给 A

第三次挥手

服务端B 如果此时还有没发完的数据会继续发送,完毕后会向 客户端A 发送连接释放请求(FIN包),然后 B 便进入 LAST-ACK 状态。

第四次挥手

客户端A 收到连接释放请求(FIN包)后,向 B 发送确认应答(ACK包),此时 A 进入 TIME-WAIT 状态。该状态会持续 2MSL(最大段生存期,指报文段在网络中生存的时间,超时会被抛弃) 时间,若该时间段内没有 B 的重发请求的话,就进入 CLOSED 状态。当 服务端B 收到确认应答后,会立即进入 CLOSED 状态。

 

类比:

A:B 啊,我不想玩了

B:哦,你不想玩了啊,我知道了

这个时候,只是 A 不想玩了,即不再发送数据,但是 B 可能还有未发送完的数据,所以需要等待 B 也主动关闭。

B:A 啊,好吧,我也不玩了,拜拜

A:好的,拜拜

 

4.2 为什么建立连接是三次握手,而关闭连接却是四次挥手呢?

这是因为服务端在LISTEN状态下,收到建立连接请求的SYN报文后,把ACK和SYN放在一个报文里发送给客户端。而关闭连接时,当收到客户端的FIN报文时,仅仅表示对方不再发送数据了但是还能接收数据,但服务端也未必全部数据都发送给客户端了,所以客户端既可以立即close,也可以发送一些数据给对方后,再发送FIN报文给对方来表示同意现在关闭连接,因此,服务端ACK和FIN一般都会分开发送。所以就会有四次挥手,比建立连接的时候多一次操作。

 

4.3 为什么TIME_WAIT状态需要经过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才能返回到CLOSE状态?

原因有二:

一、保证TCP协议的全双工连接能够可靠关闭

二、保证这次连接的重复数据段从网络中消失

先说第一点,如果Client直接CLOSED了,那么由于IP协议的不可靠性或者是其它网络原因,导致Server没有收到Client最后回复的ACK。那么Server就会在超时之后继续发送FIN,此时由于Client已经CLOSED了,就找不到与重发的FIN对应的连接,最后Server就会收到RST而不是ACK,Server就会以为是连接错误把问题报告给高层。这样的情况虽然不会造成数据丢失,但是却导致TCP协议不符合可靠连接的要求。所以,Client不是直接进入CLOSED,而是要保持TIME_WAIT,这样如何Server没有收到Client的ACK的话,就会重新向Client发送一个FIN,当Client再次收到FIN的时候,能够再发送一个ACK,保证Server收到ACK,最后正确的关闭连接。

再说第二点,如果Client直接CLOSED,然后又再向Server发起一个新连接,我们不能保证这个新连接与刚关闭的连接的端口号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新连接和老连接的端口号是相同的。一般来说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还是有特殊情况出现:假设新连接和已经关闭的老连接端口号是一样的,如果前一次连接的某些数据仍然滞留在网络中,这些延迟数据在建立新连接之后才到达Server,由于新连接和老连接的端口号是一样的,又因为TCP协议判断不同连接的依据是socket pair,于是,TCP协议就认为那个延迟的数据是属于新连接的,这样就和真正的新连接的数据包发生混淆了。所以TCP连接还要在TIME_WAIT状态等待2倍MSL,这样可以保证本次连接的所有数据都从网络中消失。

 

4.4 如果已经建立了连接,但是客户端突然出现故障了怎么办?

TCP设有一个保活计时器,显然,客户端如果出现故障,服务器不能一直等下去,白白浪费资源。服务器每收到一次客户端的请求后都会重新复位这个计时器,时间通常是设置为2小时,若两小时还没有收到客户端的任何数据,服务器就会发送一个探测报文段,以后每隔75分钟发送一次。若一连发送10个探测报文仍然没反应,服务器就认为客户端出了故障,接着就关闭连接。

 

五、滑动窗口

TCP滑动窗口技术通过动态改变窗口大小来调节两台主机间数据传输。每个TCP/IP主机支持全双工数据传输,因此TCP有两个滑动窗口:一个用于接收数据,另一个用于发送数据。TCP使用肯定确认技术,其发送的确认号(ack)指的是它所期待下一个要接收的报文的序号(seq。 假定发送方设备以每一次三个数据包的方式发送数据,也就是说,窗口大小为3。发送方发送序列号为1、2、3的三个数据包,接收方设备成功接收数据包,用序列号4确认。发送方设备收到确认,继续以窗口大小3发送数据。当接收方设备要求降低或者增大网络流量时,可以对窗口大小进行减小或者增加,本例降低窗口大小为2,每一次发送两个数据包。当接收方设备要求窗口大小为0,表明接收方已经接收了全部数据,或者接收方应用程序没有时间读取数据,要求暂停发送。发送方接收到携带窗口号为0的确认,停止这一方向的数据传输。当链路变好了或者变差了这个窗口还会发生变化,并不是第一次协商好了以后就永远不变了。

滑动窗口协议,是TCP使用的一种流量控制方法。该协议允许发送方在停止并等待确认前可以连续发送多个分组。由于发送方不必每发一个分组就停下来等待确认,因此该协议可以加速数据的传输。 只有在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时(与此同时也发送了确认),发送窗口才有可能向前滑动。收发两端的窗口按照以上规律不断地向前滑动,因此这种协议又称为滑动窗口协议。

 

流量控制:端到端,接收端的应用层处理速度决定和网速无关,由接收端返回的rwnd控制

  • cwnd:发送端窗口( congestion window )
  • rwnd:接收端窗口(receiver window)

 

六、拥塞控制

6.1 拥塞控制

发送端主动控制cwnd,有慢启动(从cwnd初始为1开始启动,指数启动),拥塞避免(到达ssthresh后,为了避免拥塞开始尝试线性增长),快重传(接收方每收到一个报文段都要回复一个当前最大连续位置的确认,发送方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知道接收方丢包了,快速重传丢包的报文,并TCP马上把拥塞窗口 cwnd 减小到1),快恢复(直接从ssthresh线性增长)。

如果网络上的延时突然增加,那么TCP对这个事作出的应对只有重传数据,但是重传会导致网络的负担更重,于是会导致更大的延迟以及更多的丢包,于是这个情况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被不断地放大。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网络内有成千上万的TCP连接都这么行事,那么马上就会形成“网络风暴”,TCP这个协议就会拖垮整个网络。所以TCP不能忽略网络上发生的事情,而无脑地一个劲地重发数据,对网络造成更大的伤害。对此TCP的设计理念是:TCP不是一个自私的协议,当拥塞发生的时候,要做自我牺牲。就像交通阻塞一样,每个车都应该把路让出来,而不要再去抢路了。

 

6.2 慢启动

只有在TCP连接建立和网络出现超时时才使用。每经过一个传输轮次,拥塞窗口 cwnd 就加倍。一个传输轮次所经历的时间其实就是往返时间RTT。不过“传输轮次”更加强调:把拥塞窗口cwnd所允许发送的报文段都连续发送出去,并收到了对已发送的最后一个字节的确认。另外,慢开始的“慢”并不是指cwnd的增长速率慢,而是指在TCP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先设置cwnd=1,使得发送方在开始时只发送一个报文段(目的是试探一下网络的拥塞情况),然后再逐渐增大cwnd。

 

为了防止拥塞窗口cwnd增长过大引起网络拥塞,还需要设置一个慢开始门限ssthresh状态变量(如何设置ssthresh)。慢开始门限ssthresh的用法如下:

  • 当 cwnd < ssthresh 时,使用上述的慢开始算法。
  • 当 cwnd > ssthresh 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 当 cwnd = ssthresh 时,既可使用慢开始算法,也可使用拥塞控制避免算法。

 

拥塞避免算法:让拥塞窗口cwnd缓慢地增大,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加1,而不是加倍。这样拥塞窗口cwnd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比慢开始算法的拥塞窗口增长速率缓慢得多。

强调:“拥塞避免”并非指完全能够避免了拥塞。利用以上的措施要完全避免网络拥塞还是不可能的。“拥塞避免”是说在拥塞避免阶段将拥塞窗口控制为按线性规律增长,使网络比较不容易出现拥塞。

 

 

七、差错控制

TCP使用差错控制来提供可靠性。差错控制包括以下的一些机制:检测和重传受到损伤的报文段、重传丢失的报文段、保存失序到达的报文段直至缺失的报文到期,以及检测和丢弃重复的报文段。TCP通过三个简单的工具来完成其差错控制:检验和选择确认(SACK以及超时重传

 

八、TCP如何保证可靠传输

主要通过以下技术:

8.1 确认应答机制&序列号

TCP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即为序列号。

每一个ACK都带有对应的确认序列号,意思是告诉发送者,我已经收到了哪些数据;;下一次你从哪里开始发。

 

8.2 超时重传&序列号

主机A发送数据给B之后, 可能因为网络拥堵等原因, 数据无法到达主机B; 如果主机A在一个特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B发来的确认应答, 就会进行重发;

主机A未收到B发来的确认应答,也可能是因为ACK丢失了,因此主机B会收到很多重复数据.。那么TCP协议需要能够识别出那些包是重复的包,,并且把重复的丢弃掉.,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序列号, 就可以很容易做到去重的效果。

 

8.3 拥塞控制

每次发送数据包的时候, 将拥塞窗口和接收端主机反馈的窗口大小做比较, 取较小的值作为实际发送的窗口。

拥塞控制, 归根结底是TCP协议想尽可能快的把数据传输给对方, 但是又要避免给网络造成太大压力的折中方案。

 

 

九、提高传输效率

有这四种方法: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延迟应答、捎带应答

9.1 滑动窗口机制

  1. 窗口大小指的是无需等待确认应答而可以继续发送数据的最大值.
  2. 发送窗口内字段的时候, 不需要等待任何ACK, 直接发送;
  3. 收到第一个ACK后, 滑动窗口向后移动, 继续发送下一个窗口字段的数据; 依次类推;
  4. 操作系统内核为了维护这个滑动窗口, 需要开辟发送缓冲区来记录当前还有哪些数据没有应答; 只有确认应答过的数据, 才能从缓冲区删掉;
  5. 窗口越大, 则网络的吞吐率就越高

 

9.2 流量控制

接收端处理数据的速度是有限的. 如果发送端发的太快, 导致接收端的缓冲区被打满, 这个时候如果发送端继续发送, 就会造成丢包, 继而引起丢包重传等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1. 接收端将自己可以接收的缓冲区大小放入TCP首部中的 "窗口大小" 字段, 通过ACK端通知发送端;
  2. 窗口大小字段越大, 说明网络的吞吐量越⾼高;
  3. 接收端一旦发现自己的缓冲区快满了, 就会将窗口大小设置成一个更小的值通知给发送端;
  4. 发送端接受到这个窗口之后, 就会减慢自己的发送速度;
  5. 如果接收端缓冲区满了, 就会将窗口置为0; 这时发送⽅方不再发送数据, 但是需要定期发送一个窗口

 

9.3 延迟应答

如果接收数据的主机立刻返回ACK应答, 这时候返回的窗口可能比较小.

窗口越大, 网络吞吐量就越大, 传输效率就越高. 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网络不拥塞的情况下尽量提高传输效率;

 

9.4 捎带应答

在延迟应答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 很多情况下, 客户端服务器在应用层也是 “一发一收” 的.

意味着客户端给服务器说了 “How are you”, 服务器也会给客户端回一个 “Fine, thank you”; 那么这个时候ACK就可以搭顺风车, 和服务器回应的 “Fine, thank you” 一起回给客户端。

 

十、TCP粘包问题

10.1 TCP粘包问题

  1. 首先要明确, 粘包问题中的 “包” , 是指的应用层的数据包;
  2. 在TCP的协议头中, 没有如同UDP一样的“报文长度”这样的字段, 但是有一个序号这样的字段;
  3. 站在传输层的角度, TCP是一个一个报文过来的,按照序号排好序放在缓冲区中;
  4. 站在应用层的角度, 看到的只是一串连续的字节数据. 那么应用程序看到了这么一连串的字节数据, 就不知道从哪个部分开始到哪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层数据包。

 

10.2 如何避免粘包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明确两个包之间的边界.

  1. 对于定长的包, 保证每次都按固定大小读取即可;
  2. 对于变长的包, 可以在报头的位置, 约定一个包总长度的字段, 从而就知道了包的结束位置;
  3. 对于变长的包, 还可以在包和包之间使用明确的分隔符。
  4. TLV格式的数据传输

 

十一、总结及常见面试问题

11.1 TCP UDP 的区别

 

UDP

TCP

是否连接

无连接

面向连接

是否可靠

不可靠传输,不使用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不保证数据顺序。可能会丢包

可靠传输,使用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保证数据顺序。保证数据正确性

连接对象个数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交互通信

只能是一对一通信

传输方式

面向报文

面向字节流

首部开销

首部开销小,仅8字节,结构较简单

首部最小20字节,最大60字节,开销大

适用场景

适用于实时应用(IP电话、视频会议、直播等)

适用于要求可靠传输的应用,例如文件传输

 

11.2 什么是面向连接,什么是面向无连接

在互通之前,面向连接的协议会先建立连接,如 TCP 有三次握手,而 UDP 不会

 

11.3 TCP 为什么是可靠连接

  • 通过 TCP 连接传输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顺序到达。
  • TCP 报文头里面的序号能使 TCP 的数据按序到达
  • 报文头里面的确认序号能保证不丢包,并且有累计确认及超时重传机制
  • TCP 拥有流量控制及拥塞控制的机制

相关文章:【计算机网络】一篇文章带你快速掌握UDP协议
                  【计算机网络】一篇文章快速了解Socket


参考链接:https://blog.csdn.net/u013256816/article/details/84001583
                  https://blog.csdn.net/sifanchao/article/details/82285018
                  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