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作的心態

這是我在《談寫作|牛人堂》分享的第三部分:關於寫作心態的一點體會。現補充記錄如下。

包括三部分內容:

1.匠人精神

2.“死磕”到底

3.“地攤兒”心態

一、匠人精神

寫作是一門可以習得的技藝。它就像任何一門手藝一樣,通過不斷地刻意練習,是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的。

寫一篇文章更多的時候就像是雕刻一件藝術品,我們先是記錄下自己的一點想法,然後根據想法搭框架,在這個框架下,再添肉(比如故事,感想,金句等等)。這個時候相當於雕刻作品大體有模樣了。但是我們知道這離最後整部作品的完成還差得遠。

如果二八原則也適用於寫作的話,積累素材搭框架只用到20%的時間,而不斷地梳理、修改、潤色則要達到80%的時間。

我沒看過藝術家雕刻,但我在校園裏看過雪雕作品的完成,大體的勾勒出作品的基本模樣後,大量的工作其實都在後面的修飾階段,不斷地端詳,不斷地精雕細琢。

想起我在寫博士論文和科研文章的時候,第一遍和最後的成稿通常都差距好大。有一些思路和想法都是在一遍遍修改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清晰的。

第一稿寫完的時候最滿意,覺得自己做了好多東西(其實這個時候問題最多,主旨不夠突出,論證邏輯也不夠嚴密),隨着不斷地修改,越到後來就越不滿意,越有惴惴不安的感覺,其實這個時候纔是改的差不多的時候。

雖然科研論文和文學寫作、新媒體寫作有不同之處,但最基本的邏輯相通。回過頭來看自己發表過的論文,其實仍然有非常多不滿意的地方。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不斷逼近完美,但永遠也達不到完美的過程。

而且我知道,無論走哪一條路,沒有匠人精神,沒有不斷堅持、精益求精的心態,最終都不可能達到目的地。

好作品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

2.“死磕”到底

寫作相對於讀書來說,更消耗。因爲讀書是被動式的輸入,而寫作是主動式的輸出、是思考和創造的過程。輸出永遠比輸入費力。

如果說之前我堅持閱讀主要是和習慣做鬥爭,每天養成固定時間拿起書來讀就好,是和時間管理做鬥爭,那麼寫作絕對是“自虐”升級了。是在和思維習慣做鬥爭,要消耗掉更多的能量。

就算是每天有時間,也不代表能寫出東西來,再加上閱讀輸入和修改的時間,真要是沒有點“死磕”的精神,還真堅持不下去。

每天堅持寫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如果沒有閱讀量和點讚的鼓勵,還能堅持寫,就更難了。難怪有很多小夥伴都在感嘆,我還要不要堅持寫作?如果我不是在簡書練習寫作,那麼這件事我也不會有體會。我也才知道從小白到自媒體牛人要有多長的路要走。

他們“死磕”寫作這件事絕對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難,堅持的還要久。《學會寫作》的粥左羅用了三年的時間寫了300萬字,那也就意味着,一年要有100萬字,平均下來每天要寫3000字。

再加上準備與修改的時間,我想他真的是拼命在寫。再看看從簡書出來的彭小六、剽悍一隻貓。哪一個不是拼命在寫、拼命在做呢?

所以如果想要被看見,就要有拼命“死磕”的精神,就要有心理準備。寫作不容易、寫作成名更難。

有一句話叫: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爲能堅持到最後的人不多。

這是一個自媒體寫作的黃金時代,但在每一個自媒體大號的攤位上,都會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都寫滿了他們的不易,

如果是真愛寫作,那就“死磕”,如果要爲生存而寫作,那也只能“死磕”。

3.“地攤兒”心態

寫作的“地攤兒”心態,不是說我們進行新媒體寫作,就隨隨便便,掏出手機就寫,寫了就發。而是指我們的這個文章要接地氣,要能解決讀者的一部分疑惑。

我們不是陽春白雪高高在上,文章一定要去接受市場的檢驗,一定要放在那裏去接受人家的品頭論足,然後不斷根據數據,根據反饋,根據評論,再進行修改。我們要有一個不斷挑戰自己、不斷更新迭代的勇氣。

寫新媒體文章一定要有產品思維。要把文章當成一個產品去經營,不僅要提供價值服務,同時對營銷策略、用戶心理學、大衆傳播等等相關領域都要有所瞭解。同時還要有全局思維。一篇文章寫完,接下來用什麼承接,流量、影響力、其他產品等等。

寫作者不是一個孤立的提供產品的人,要像“攤主”一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其實對於新媒體寫作者來說,寫作永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這一點要想明白了再做。

寫作不易,且寫且珍惜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