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

轉載

任何的學習都是在增強人的可控能力,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知乎和分答上不少人都提問過這個問題,
可見也是一個相對比較普遍的話題。總結下來大概有六個步驟:
目標、獲取、提煉、輸出、聚合、擴充。

1、目標:知識架構是達成目標的一種路徑

獲取知識一定是爲了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者是滿足某方面的好奇心。解決問題就是在樹立目標。
拋開目標談構建知識體系是一個僞命題。我們太希望找到一套速成的標準答案了,這是在中國
體制教育下長期馴化出來的思維慣性,你不可能通過構建一套知識體系去打敗生活、工作中的
所有問題,所以知識體系的構建一定是目標導向的。

先有人生規劃,再有清晰的目標,爲了實現目標,就需要搭建相應的知識架構,所以知識架構是
達成目標的一種途徑。爲了實現目標,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進軍哪些專業領域,在這些專
業領域裏,怎麼分門別類的學習,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來。怎麼獲取知識,怎麼吸收知識,
怎麼吸收,怎麼輸出,一切圍繞着目標就會非常清晰,避免做無用功。

2、獲取:上網搜、找人問、翻書看、自己做

目標確立後,下一步就是如何快速的獲取知識,關於這點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
查看全文請點擊:如何快速構建對陌生領域的認知?

上網搜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絕對是現在年輕人學習的第一老師,尤其是95後、00後,
這是他們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上網搜可以無限的瀏覽海量信息,可以讓你快速的對一
個問題有一個宏觀的認知,方便你對接下來的深度瞭解做決策和參考。
需要強調一點的是,你要熟悉每個搜索引擎以及各個門戶網站的屬性,這樣搜索起來更高效,
比如有些深度的話題問答你可以在“知乎”上搜,微信上的文章你要用“搜狗”,
豆瓣上的書評影評比電商網站上更有參考價值等。

找人問

有了宏觀的認知後,接下來就是找專業的牛人求教,這是構建認知最快的方法。如果你身邊
朋友圈沒有這樣的人,你可以在牛人的微博等社交工具上勾搭,一般你做過功課提出的問題
都是能得到牛人的迴應的。
如果還不行,你可以在“在行”上花錢約,或者在知乎、分答上提問,以後這類付費知識問答
經驗分享的平臺會越來越多,上面的牛人領域也涉及較廣,門檻越來越低。

翻書看

書是死去的人,或者是以你現有資源接觸不到的人,讀書就是在和牛人交流。書的知識一般比
較系統,思考性強,可以系統的瞭解某個東西。可以快速瀏覽,也可以精度,甚至反覆讀,這
個要根據不同的問題和書籍來定,有時也沒必要非得把一本書讀完,把書中提到和你想要問題
相關的讀完就夠了。
我有時針對某個問題,就會一下買五六本甚至十幾本市面上和這個話題相關的書,基本上能涵蓋
這個領域所有的問題,然後根據問題去找對應的案例和方法論。

自己做

沒有適用所有場景的知識,也沒有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論,認清兩者間的差異尤爲重要,而只
有自己做你才能發現這點。很多知識看似通用,實則不然,很多方法和答案是在做的過程中自己
悟出來的。實踐是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也是對知識的最大尊重。

3、提煉:剔除無用、理清邏輯、知識模塊化

剔除無用

我們每次搬進新家前屋子裏都是乾淨簡潔的,不到一個月你就會發現房間裏已經有了大量的閒置
物品或衣服,並且開始在房間裏找不到自己的東西放哪了,等到你再搬家時,你發現自己的東西
怎麼這麼多。
整理知識和整理物品一樣,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每天通過手機、電腦、交談、分享接收各種信息
和知識的房間,如果房間內的知識不及時刪除整理,排除扔掉一些東西,長時間大腦就會一團糟
,即使是你學過的知識,遇到問題時你也會記不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每天看微信刷朋友圈,接收了那麼多的信息很多是無用的,高效人士會有意的屏蔽
一些信息,而且一般牛人大腦過濾、篩選信息的能力要比其他人強。一場演講,嘉賓演講了兩個
小時,真正有用的就幾點,所以需要對知識進行刪減和提煉。
刪減提煉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找到重點,二是便於記憶。你只有記住了重點,下次遇見同樣的
問題時才能幫助到你。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忘記後剩下來的東西。

理清邏輯

同樣一位嘉賓的演講爲什麼筆記俠會整理的比較好,而且有時甚至嘉賓自己都覺得整理的比他講
的好,除了刪除一些語氣詞和偏離演講主題的一些話題外,就是筆記俠對內容的邏輯關係做了梳
理,主次做了劃分和標記,這樣看起來就會很通暢,主次一目瞭然,重點不言而喻。

知識模塊化

樂搏資本創始合夥人楊寧在一次內部分享中,分享了自己的一套處事哲學——“玩套路”,也就是他
用同樣的一種套路輕鬆處理了很多問題,有時甚至不假思索,屢試不爽,包括自己投資的兩個獲
得巨大成功的項目案例,用的都是同一種套路。這個套路其實就是模塊化的知識。
我們生活中會遭遇問題1、問題2、問題3、問題N,大部分人會針對每一個問題給出一個解決方案
,其實有時可能問題1、問題2、問題3都在一個知識體系中,只要找到底層理論,就可以把所有
現象層面的問題解決掉。
所以要對知識進行模塊化,最好的方式是用思維導圖把這些底層理論或方法論整理出來,形成一
個又一個的知識模塊,這樣面對類似現象層面的問題時就完全可以把對應知識模塊搬出來解決,
面對複雜問題時就用多個知識模塊。

4、輸出:強化認知、關聯重構

強化認知

輸出的過程是實踐的過程,是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是知識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
。你不可能從思維養成一種實踐習慣,而只能從不斷實踐中養成一種思維模式。知識也一樣,必
須要輸出纔行,也就是分享、交流和實踐,不然就是死知識,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比如記筆記、寫文章、做產品、做分享、交流、實踐等等這都是輸出,有助於強化原來的知識模
塊,而且在輸出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人來提問或者交流,這同時也是對原有知識模塊的一種重新
思考和檢驗。
#####關聯重構
另外知識還有一種輸出方式就是關聯重構。知識不是簡單的堆積,而在於製造關聯,不然無法構
成體系。李善友教授把物理中的量子力學和企業管理做了關聯輸出了互聯網思維,羅胖去年的跨
年演講,仔細分析你會發現裏面的核心觀點其實是引用他人的,都可以追溯到某個人某本書的某
個思想。
比如貫穿整個演講的主旨思想“用生物學的思維理解現代商業”,其實主要來源於三個人的三本書
,分別是Visa創始人迪伊·霍克的《混序:Visa與組織的未來形態》,凱文·凱利的《失控》
和王東嶽的《物演通論》。
不過羅胖聰明的把這些思想和觀點進行了連線,並且和去年當下很多商業事件做了關聯,完整四
個小時聽下來,大家不會覺得枯燥,反而腦洞大開。正所謂:天下知識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5、聚合:分類、分解、再聚合、建立秩序和體系

想要完整的構建一套知識體系,一定要經歷知識的分解和再聚合,知識的分解和再聚合是從理論-》
實踐-》理論的循環迭代過程。
同一領域的知識模塊歸類組合到一起會形成一套知識體系,而要將多個知識體系最終融會貫通起來則
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這是因爲知識體系的建立由實踐和問題驅動,問題和實踐能夠分解離散原來知
識模塊中的點,這些點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不斷的進行重構,然後再通過總結和歸納來思考如何從底
向上抽象形成某一個領域的完整知識體系。
對於沒有構建太多知識模塊的年輕人來說,不建議一上來就參考他人的完整知識體系圖進行系統性的
學習,最好先從實踐和解決問題入手構建知識模塊。

6、擴充:構建知識邊界之外的系統思維\

構建知識體系的本質其實是構建系統思維,一般到這個步驟知識體系基本就已經構建完成了,但
人的思維都會有邊界和漏洞,以上五個步驟可以建立邏輯自洽的知識體系,卻也會造成思維上的
侷限。
對於最爲平常的事物,我們非常熟悉它們,通過與它們的交互,我們構成了經驗和技能,但對它
們又是無知的我們是以一種無知的方式與它們朝夕相處。它是我們「熟悉而未知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