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過程,效率

    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現在社會里,人們都匆匆忙忙的,唯恐一分鐘被浪費掉。

    每天晚上躺在牀上感覺到如此的疲憊,但卻又覺得自己整個一天都庸庸碌碌沒有什麼作爲,唯一能讓自己感到輕鬆和欣慰的就是完成了一項又一項任務或者工作。可是更大的壓力和負擔又從心中浮起,上浮到腦中,使得自己唯一一點點的輕鬆感和欣慰感瞬間消失,明天又要做什麼,明天該做些什麼,我自己的都做了些什麼。

    我們視時間如金錢,在《荒島餘生》中,主人公查克聯邦快遞的系統工程師,他因一個快遞被送了70多個小時而批評所有員工,他可謂視時間如生命,他不顧一切的追逐時間的利用,在和女友約會甚至求婚時都在節約時間,最後的結果呢?給你用不完的時間,讓你一個人在荒島上慢慢的消磨着光陰。查克是一個追求效率的人,在現代的社會上追求效率的人很多,查克只是一個縮影。

    什麼是效率?學生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單位時間裏所做的事,沒錯,這個答案很標準;出租車司機回答是跑一趟所賺的錢和時間比,也很正確;股民看着大熒幕說這一秒股價漲了多少;攻城師說看我這個項目要用多少時間。這麼說吧,效率就是人們想花費最少的精力和時間去達到自己最大的目的。

    什麼是目的?很簡單,目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度娘上總結了,目的是一個行爲的支撐,是一個活動的依據,是過程的抽象概念化。

    好吧,又說道了過程,那什麼又是過程呢?這個問題難了,也許不是因爲難,而是因爲太抽象了,沒法回答,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大家都明白。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是一個狀態變爲另一個狀態,是一個時間段,這就是過程。爲什麼有這麼一個抽象的概念呢,過程。人類爲何造出過程這個詞,它的存在意味着什麼。可不可以不要過程,很多人都認爲這樣會多麼的好啊。在資本家眼中,過程就是累贅;在領導眼中,過程就是員工效率低的藉口;在股東眼中,過程就是成本;在攻城師手上,過程只是個符號;程序猿們將萬物抽象化,面向對象化,讓軟件使用者看不到過程。

    爲什麼這麼多人都討厭過程。當然,我人在廣州,想去北京,我最想的就是瞬間轉移到北京。在效率至上的社會,過程被輕視成一種累贅,過程被覈計爲成本,然後被壓縮甚至消除;爲演算的方便考慮,過程被概括爲符號;爲了更好的更傻瓜式的讓人們使用系統,過程被對象代替,在這人工模擬的系統裏,我們如何認識存在的實質!假如說我們可以放棄認識的權利和義務,我們又如何確定我們的目的,沒有了目的,沒有了過程,何談效率,我們又整天做些什麼。

    效率=目的/過程,這個公式如此的刺眼,如此的侵犯我們的尊嚴。

    想要提高效率,只有兩種方法,要麼放大我們的目標、提高我們的目的,否則就是壓縮過程。企業中都是選擇了後者,因爲目的是確定的,過程減少了,時間就短了,剩餘的時間可以再選擇目標,然後再減少過程,再確定新的目的。過程越來越被劃分成細小短促的目的,我們的生活只有目的,那我們的生活和未來全是目的,想做某件事,某件事瞬間就做好了,想去某個地方,瞬間就到了,一切都是iphone一樣,只是手指一點就行,沒有傻子,沒有人才。可以這麼說,不需要人了,或者說人沒有生存的意義了。  

    效率總是以目的論的,事實上我們都處於過程之中,過程纔是生活的本質。只是現在過程越來越被劃分成細小短促的目的,偷竊了我們對未來的觀念。

    我們都是在過程中取體驗生活,在過程中去學習。忙碌半年的白領們,總是盼着長假的到來,可以彌補自己的人生過程,到遠方去旅遊,一到旅遊景點看到的都是人,可見這麼多人都缺乏生活的過程,都覺得工作的日子無趣。他們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做法錯誤了,旅遊的真諦在於旅遊途中,即旅行,是在旅遊的途中去放鬆自己、去體驗生活、去認識朋友,猶如人在囧途。

    其實,我們像徐朗和王寶強一樣,目的是回家,但是生活在途中。如果當初一路順風的到了家,新的一年王寶強依舊是擠奶工,李成功還是灰太狼。重視過程,放輕目的,纔是我們所要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