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海蒂》

白天睡多了,有點失眠,翻開這本買來兩週的《海蒂》,之前看電影,感覺太感人,就買了書來看。本來準備翻幾頁就睡,但是跟着情節一直看下去,不知不覺竟然看完了。看看時間,四點多了。天哪,我有多久沒有熬夜看小說了?放下書,很快就入睡了。

這個故事基本屬於單線結構,人物也不復雜,圍繞着孩子的成長,跟着時間在往前走,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這個故事裏似乎沒有一個壞人。裏面的主要人物,從海蒂,到爺爺,還有彼得奶奶,到克萊拉,克萊拉爸爸和奶奶,都是心地善良,善於爲別人着想。稍微不那麼善良的姨媽、女管家、愛出錯不愛學習的彼得,也沒有感覺是反面角色,每個人物角色的設定讓人感覺很清晰,這個角色就是要做這樣的事情,而且很合理。

海蒂就像一個跌落人間的小天使,自帶着對人間的愛,對周圍的所有人都充滿溫情,也感染了所有人。在外國文學中似乎這樣的小孤女不止一個,比如綠山牆的山妮,比如《小公主》當中的主人公都似乎是這樣的愛與善良的化身。因爲這樣的愛和善良,周圍的一切人和事,哪怕是堅冰也會被融化。但是作者對海蒂的塑造卻沒有讓人感到虛假,特別是她離開家鄉在富蘭克林的時候,逐漸的生病的過程,循序漸進,而又感人。海蒂在奶奶的感召下,開始認真的讀書識字,成爲一個更有思想的小人,也能讓人感受到這個角色的成長性。

書中大篇幅的文字在描寫阿爾比斯山的高山牧場和爺爺住的高山小屋的自然風光的優美,並極盡完美的寫了這樣的田園生活的對人的療愈作用。甚至治癒了久病的克拉來小姐。也許正是這樣的單純又豐富的的自然景物讓身處其中的人也變得純粹。每天都相同的景物,每天又有很多不同,一年四季,風景是截然不同的,要做的事情似乎也有很大的差別。故事中的彼得每天每年也許這一輩子跟他爸爸一樣都是一個牧羊人。到冬季大雪封山,就到學校裏去認幾個字。這樣的生活是單調還是美?這樣的人生還有意義嗎?值得商榷。他最後在海蒂和爺爺的幫助下也努力開始讀書識字,這也算是他的成長性吧。

想談談關於田園生活和城市的思辨,這本書是大力的謳歌了田園生活的美好。喫的喝的用的甚至人本身,都充滿一種自然原始的味道。也許在工業文明裏忙碌和厭倦了的人,不由會對這種純粹簡單的生活產生嚮往。但是也有像姨媽那樣,對這裏的生活感到厭倦,投向城市的懷抱的人。也許有人在尋找自己沒有的東西,或者在兩者之間遊離。海蒂是全身心的熱愛田園生活,並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純粹而有意義的人。活在當下,有自己的信念,愛自己所愛。

我是先看電影然後再看書的,電影的情節感覺特別煽情,把小孤女的可憐和善良,爺爺從不近人情一步步的轉化,還有她在富蘭克林生活的孤單和一系列衝突都刻畫的很突出,讓人潸然淚下。書上的情節相對電影少了很多衝突的成分,更溫情,更平淡一些,讓人感覺不疾不徐,娓娓道來。

對比電影有兩個地方書上做了更多的描寫,一個是醫生這個人物,在電影裏這個人是一筆帶過的,是他勸告克萊拉爸爸把海蒂送回山上,其他的基本沒有對情節起到什麼推動作用 。但是在書裏,顯然這個人物還是很重要的,他失去了女兒,在阿爾卑斯山跟海蒂和爺爺在一起,療愈了自己的傷痛,結局也寫了他到了阿爾卑斯山跟海蒂和爺爺住在一起,並準備要在爺爺去世後把海蒂當做自己的女兒。多麼美好的結局啊!讓我們對海蒂的教育還有未來一點也不擔心了。

還有一個是對於奶奶帶給海蒂的關於上帝和禱告的情節。書中描寫了很多次,篤信上帝,篤信上帝一定會或遲或早的實現自己的願望,這帶給海蒂了一種堅定的信念,是她克服了很多困難和不斷成長的一個心理依託。但是電影裏對這個沒有那麼多的描寫,只是奶奶告訴了海蒂一個信念,彷彿名言一樣,把上帝的作用“弱化”了。

總之,不管是電影還是書都很美好,甚至像個童話故事,真善美就是這樣 表達的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