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探索:我不要你觉得

当华楠来找我咨询的时候,讲真,我不太能感受到她所描述的“自信心受挫”的焦虑感。她是个开朗的姑娘,有点大大咧咧的,说话嗓门挺大,说着说着自己就会笑起来。


她是专升本,专科学的是医药营销,本科学的是物流。可是,她根本就不喜欢物流,也不想去做跟物流有关的工作。

“为什么不想做物流?”

“物流公司一般都在城市的边上,而且开始要从仓库保管做起,太枯燥了,而且远离市中心生活方面也不方便。”

“刚开始从仓库保管做起,大概多久可以转换岗位?这一行的职业发展路径你了解吗?”

“……”


她的同学,从事物流职业的不到三分之一,其它同学都转行去了教育、电商、投标、销售或者行政助理。

“那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工作?或者觉得什么样的工作比较适合自己,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呢?”

“我比较喜欢活动执行,就是工作过程中可以跟多方资源、不同团体进行对接,和很多人进行交流,而不是每天待在办公室里,我比较喜欢这种感觉。”

“那你有尝试过投简历吗?”

“没有……”

“为什么?”

“因为我听说这个岗位经常要策划一些活动,比如在商场里的宣传啊什么的。如果你要布置场地,肯定就得等商场停止营业后再去,肯定要熬夜的,我感觉自己不能熬夜……”

“你是听谁说的?”

“从知乎上,一个关于吐槽职业的帖子里……”


直到咨询进行了大半,从健谈的华楠那些“庞大”但“零散”的信息里,我才慢慢剥出影响华楠的真正原因。

缺乏工作经验吗?——不是。她有非常丰富的兼职经历,在教育机构担任课程助理、促销、发单员等等。

能力发展不足吗?——不是。她在学校里也比较活跃,参加过辩论赛、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很多组织的活动,胆子大、应变能力强、个性开朗活泼、表达能力强。

自我认知不清吗?——不是。她对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非常清晰。她在升本接触到物流专业后,内心就笃定地不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她才没有去找跟物流相关的工作。


这些都是“华楠觉得”的原因。实际上,她的原因不是来自于自己,而是来自于“外部”,她对职业的认知和探索,远远没有达到与自我认知相匹配的程度。

她对于大部分职业的认识,都停留在“我觉得”的层面上。而这个“我觉得”,绝大部分是未曾经过现实探索和客观验证的“主观猜测”。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欧亨利的《女巫的面包》。

玛莎小姐的面包店里每天都会来一位固定的客人,他的衣服虽然打着补丁但是干净整洁,举止温文尔雅,每次来只买两条不新鲜的陈面包。

这位客人曾经有一次对面包店里的一幅油画的透视角度进行过评价,善良的玛莎小姐就认定他是一位生活落魄、但品德高尚的艺术家。为了帮助他,玛莎小姐悄悄地在客人的陈面包里塞入两大片新鲜的黄油,并且幻想着客人看到黄油后感动而感激的样子。

然而,她等到的不是感谢,而是愤怒。原来,这位客人是一名工程师,买陈面包是为了擦去绘图时的铅笔痕。而玛莎小姐那块“好心的”黄油,毁掉了他整整画了三个月、准备去参加有奖竞赛的图纸。



未经证实的主观臆测,有时候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最大阻碍

很多时候,我们有方向、也有工具、也不缺乏披荆斩棘的勇气;而未经证实的主观臆测,如同一团裹挟着我们的浓雾,让我们看不清前路、逐渐失去方向、甚至失去勇气与信心,止步不前。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相比较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的难度要更大、现实困难更多、方法途径也更有限,因此不论是在教师的职业指导层面,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层面,这个环节都会被不同程度的弱化。

其实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认识与了解职业的方法和途径还是很多的。比如所在学院会提供实习实践实训机会,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和兼职,课余时间的勤工俭学,访谈专业老师、招聘会HR、来校讲座的校友、甚至是自己的亲友、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来获取职业信息……还有通过网络平台,比如相关企业的官网、公号,一些招聘网站,相关研究的文章、统计数据、企业年报等,也是可以获取到相关信息的。


在介绍完这些方法后,华楠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老师,其实那个关于活动执行熬夜的说法,我觉得是我想的太严重了,即使熬夜,也不需要天天熬夜的吧……”

“亲,我不要你觉得……我要你去了解、去探索、去掌握真实的信息。”

华楠终于如释重负地点头,并且制定下了解职业的可行方案。


决策之所以被称为“合理”“有效”“可行”,理性因素应该大于感性因素。而理性的基础一定是来自于客观与真实。所以,当你感觉茫然无措的时候,你要做的也许不是快速找到一条路,而是冷静地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被“未证实的主观猜测”的迷雾所裹挟,而基于现实的探索、客观真实的信息,一定是可以帮助你拨云见日、披荆斩棘的利剑。

我不要你觉得,也不要我觉得!

我要客观和真实!

试试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