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老師,我們常有的6種誤解!

一位大學老師顫抖着雙手打下了這段文字,強烈的畫面感瞬間撲面而來……:

一位高校教師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猛撲上去,拼命搖醒:“同志,你醒醒啊!”他虛弱地微睜雙目,顫抖的右手努力去撿散落的紙張,喫力地擠出:“這、這是我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講義、授課計劃、實踐教學計劃、實踐周工作計劃、畢業實習計劃、班主任工作日誌、授課日誌、教案、教案首頁、課件、實訓項目開出率、試卷A、試卷B、參考答案、考試申請表、考場情況登記表、試卷分析、問題學生談話記錄、班會記錄、聽課記錄、專項檢查總結、科研自查表、收受紅包自查表、黨員民主評議表、年終考評表、科研成果總結、教學研究總結、教學工作量覈算表、科研工作量覈算表、研究生工作量覈算表……請、請一定代我轉交組織!”說完又陷入了昏迷。同事含淚晃着他的身子:“同志,你醒醒,組織還有要求,還要交電子版的!”

大學老師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部分人對老師的認知似乎還停留在上大學那時,他們體面、優雅、有內涵、文化水平高、收入高,他們總是慷慨地爲迷茫的我們指點迷津,好像自己什麼煩惱都沒有一樣!

但在這一段“報菜名”式的宣泄後,小編不禁思考,關於大學老師,我們是否存在一些誤解? 

01

大學老師都學富五車

誤區:寫材料找漢語言文學的老師,打官司找法學的老師,看病找醫學的老師,肯定沒問題!

真相:學歷高,那就應該什麼都懂吧?其實,由於本科時期不重視通識教育,到了碩士博士階段又只是關注自己的論文題目,進一步限制了自己的視野,除了自己研究的東西外,其他的問題既無興趣也無探知的慾望,“劃山爲王”的情況十分嚴重。雖然拿到了學位,但不代表已經學會了很多東西。

況且,理論性的研究和落到實處的實踐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越是深入學習,就無法再苛求知識面的廣泛了。

02

大學老師都有寒暑假

誤區:學生一放假,老師也沒啥事了,想去哪玩去哪玩!

真相:長達兩三個月的假期,雖然使大學教職員工的工作節奏與工作強度有所減緩,但工作壓力並未降低,工作時間並未明顯減少。

如果簡略總結一下,在“暑假”中大學老師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第一,從事學術研究。理工科教師繼續留在自己的實驗室做實驗,人文社科教師從事學術研究項目,許多老師要抓住這樣難得的時間,努力完成平時沒有時間完成的學術論文或學術著作的寫作。

第二,外出採訪、進行田野調查或戶外科學研究。不少教師利用假期進行採訪,或帶領學生進行長達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田野調查,或從事某些課題研究。

第三,閱讀、思考與寫作。閱讀、思考與寫作既是工作需要,也是生活習慣。

第四,繼續教學工作。有些教師繼續在學校中從事暑期教學,大多數要爲下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好準備。如果是新學期要開設一門新課,工作量就更大了,暑假要爲這門新課所作的準備就多了。

第五,參加學術會議。有不少學術會議都安排在假期舉行。學術會議的宗旨之一就是與與會者進行深入交流、相互學習,爭取這難得的時間提升自我。

03

大學老師都很空閒

誤區:經常看到大學老師發朋友圈曬生活啊,沒事的時候還會寫寫博客抒發生活感悟,還能按時接送孩子,在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眼裏,真是羨慕嫉妒恨啊!

真相:其實應該這樣解釋,大學老師的時間很自由,但絕對不空閒。如果一個星期只有兩天上課,以及某天下午偶爾開會,那麼其他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的,你可以自由安排你要做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才會認爲:大學老師太空閒了。

但是,這是“自由”而不是“空閒”。事實上,大學老師幾乎沒有可以停下來的時間,要出學術成果必須有長期的積累過程,“坐得冷板凳,啃得苦菜根”。沒有足夠的積累和閱歷,寫出來的東西是火候不夠的。壓力其實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只要空閒下來都想着要看書,看書就想着要做筆記,想着這樣的論文要怎麼寫才能論證有力。因此腦子從未停歇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晚上還能愉快地看個《羋月傳》或者《太子妃升職記》,我們連看《生活大爆炸》都是拖着看的,你就可想而知這種工作壓力其實比一般的職業都要沉重。

04

大學老師的收入很高

誤區:你一個大學老師,月薪應該過萬吧?

真相:真想直接把存摺拿給他們看看,第一個月工資才2000來塊,比一般的本科畢業生還少啊!當然,隨着職稱的晉升,收入會隨之上漲,但是年薪百萬是絕對達不到的了,除非自己在外面有專利項目轉化爲生產力,或者是什麼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纔有機會賺大錢住洋樓。

不過,公道地說,在大學裏,還是有些福利可以享受的,變相也省了不少錢。例如一些大學有附屬幼兒園、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教工子弟都是可以直接入學的。另外,學校節假日也有點工會福利發放,雖然不多,但拿到手還是蠻開心的。

05

大學老師晉升比較容易

誤區:大學老師學歷那麼高,升職加薪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真相:在博士越來越多的今天,其實大學老師的生存壓力是越來越大的。一些學校除了要求科研和教學條件外,老師還要獲得國家課題和出國交流一年,否則連上高評委的機會都沒有。在這樣的機制下,年輕老師(俗稱“青椒”)的壓力進一步增大了。這也容易造成一種“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進一步造成課堂出席率下降的問題。

另外,在教研體系中並沒有一個妥協機制,像公務員,上不了處級還可以給個調研員的級別,但如果講師上不去那就一直只能做講師。所以職稱對於年輕老師來說,也是一個緊箍咒啊。

06

大學老師都有很多研究經費

誤區:教育部每年發放的研究經費肯定拿到手軟吧!

真相:這個問題,要分文理科來回答。理工科的研究經費多,通常都是以百萬計,但那基本上要用來買各種儀器設備;文科的研究經費,像國家社科基金的一般項目也就十幾二十萬,在現在越來越嚴格的財務制度下,能報銷的種類也越來越少,所以基本上都是拿來買資料。

另外,學校的報銷機制也存在一定問題。年底最瘋狂的時候,有學生是凌晨1點去財務處門口排隊等拿號的,因此就算你有經費,也能花出去,但還要有一個強大的報銷團隊幫你把錢報出來,不然的話,你就只能自己親力親爲了。

話到此處,與其說這些是誤解,不如稱之爲“美麗的誤會”。老師們雖然忙碌,但是他們也感到非常充實,內心十分熱愛這份職業,熱愛着自己身處的校園。所以無論外界如何喧囂,學校都是他們安放心靈的場所。

這,也許纔是對大學老師最貼切的認知。

編輯 ∑Gemini
來源:學術志

文章推薦☞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數學家家譜之可視化☞又一位!發40篇SCI,90後博士受聘985教授☞“四院院士”新任北大理學部主任,這位頂尖科學家有多牛?☞真神仙打架!“人類最長飛花令”刷爆全網☞2020年IEEE Fellow剛剛揭榜!超70名華人入選,周伯文、葉傑平、陳寶權、熊輝等上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