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菜根譚》 咬得菜根,萬事可成

作者: 瀟瀟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有這樣一部書,它語言通俗,內容豐富,既有對自然的美好期許,比如月光下的暢想,山水之中的遊樂,又有豐富的爲人處世哲理,教導人們思辨修身。這本書就是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

《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是明代思想家、學者。他早年追逐功名,老年歸隱山林。《菜根譚》得名於宋代儒士汪革之語:“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咬菜根”意味着喫苦,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

《菜根譚》是一本語錄體著作,整本書由一條條簡短凝練的語錄組成,語錄篇幅短小,短則不過幾字,長也不過百。

這本書內容豐富,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又涉及人與人、人與神的關係。它教導人們修身養性,爲人處事,哲學思辨。

這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卻又寓意深刻,兼有雅俗。閱讀此書,感覺像是一位歷經滄桑的前輩,將漫長歲月積澱下來的道理和智慧款款道來,耐人尋味,給人以無限啓發。

《菜根譚》的主要內容就是教導人們修身養性和爲人處事。

在個人品質方面,《菜根譚》有不少精闢的論斷。比如: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這才能吸收有益的道理;又有堅定的意志,這才能更好的抵禦外界的誘惑。

整本書多處教導人們要堅持本心,不要追逐名利。比如: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他用“風停林靜”和“雁過潭空”作比喻,以此來告誡人們,君子應當堅守本心,不因外物而心有所改,此謂君子,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學習求知方面,《菜根譚》也有不少真知灼見,比如:

“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要求學,就應該專心致志探求,不能過分追逐名利,這樣會無所得。無論是讀書還是做學問,都應該心無旁騖,一心向學,就像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在待人處事方面,《菜根譚》也提出了與人交往的原則和道理。比如:

“處事讓一步爲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這告訴我們,爲人處事要懂得謙讓退步,待人接物要寬容厚道,這纔是正確的做法。對於錯誤,他認爲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多寬恕他人的錯誤,對自己的錯誤卻應該嚴厲懲罰,這樣才能夠使自己有所進步,也能夠進一步改善人際關係。

《菜根譚》中有很多關於修身和爲人處事的語錄,其中很多道理富有智慧,至今依舊適用。洪應明運用精闢的文字,將自己關於個人,關於人際關係的看法傳達給讀者,也通過自己的筆觸向人們描繪出一個理想的生活狀態。

中華文明的韌性在於它的民族品格之中,這在中華民族的文人志士身上得以體現。例如“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的洪應明,“對這土地愛的深沉”的艾青,還有“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的臧克家。

無論身處古代還是現代,身處盛世還是亂世之中,中華兒女始終都以傲人的品格向世界傳遞着中華文明,向人們展示着大國的氣魄和文明的韌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