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KNN(最近邻)详解

  1. K-近邻算法原理
    K最近邻(kNN,k-NearestNeighbor)分类算法,见名思意:找到最近的k个邻居(样本),在前k个样本中选择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预测类别。
    下面举个例子,图解一下大家就会显而易见了,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g:下图中,绿色圆要被决定赋予哪个类,是红色三角形还是蓝色四方形?如果k=3,由于红色三角形所占比例为2/3,绿色圆将被赋予红色三角形那个类,如果k=5,由于蓝色四方形比例为3/5,因此绿色圆被赋予蓝色四方形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的目的是要预测某个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成绩。。。
    先来说明几个基本概念:图中每个点代表一个样本(在这里是指一个学生),横纵座标代表了特征(到课率,作业质量),不同的形状代表了类别(即:红色代表A(优秀),绿色代表D(不及格))。我们现在看(10,20)这个点,它就代表着:在数学课上,某个学生到课率是10%,交作业质量是20分,最终导致了他期末考试得了D等级(不佳)。同理,这6个点也就代表了6个往届学生的平时状态和最终成绩,称之为训练样本。。。。

现在要来实现我们的预测目的了,想象一下现在一学期快过完了,张三同学马上要考试了,他想知道自己能考的怎么样,他在数学老师那里查到了自己的到课率85%,作业质量是90,那么怎么实现预测呢?张三可以看做是(85,90)这个点–也被称之为测试样本,首先,我们计算张三到其他6位同学(训练样本)的距离,点到点的距离相信我们初中就学了吧(一般用的欧氏距离)。再选取前K个最近的距离,例如我们选择k=3,那么我们就找出距离最近的三个样本分别属于哪个类别,此例中,自然三个都是A等,所以可预测出张三的数学期末成绩可能是A等(优秀)。倘若李四现在也想进行预测,据他较近的3个中两个D,一个A,那么李四的数学期末成绩被预测为D。这也就是最开始所说的:在前k个样本中选择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预测类别。。。

总结其计算步骤如下:

算距离:给定测试对象,计算它与训练集中的每个对象的距离
找邻居:圈定距离最近的k个训练对象,作为测试对象的近邻
做分类:根据这k个近邻归属的主要类别,来对测试对象分类

好了,经过上述过程,你是否对KNN算法基本思想有了一定了解。也许你会问我,我大学不去上课,不交作业,照样考A,这预测根本不准确嘛,O(∩_∩)O哈哈~,首先说明一下这个例子举的确实不太恰当,因为我们的特征(到课率和作业质量)选取的不当,在很多分类预测算法中,决定其分类预测上限的往往是好的特征的选取,好的特征也就是对其最终结果的影响比较大的。。。原理就说到这吧。。。

算法复杂度
kNN是一种lazy-learning算法,分类器不需要使用训练集进行训练,因此训练时间复杂度为0;kNN分类的计算复杂度和训练集中的文档数目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训练集中文档总数为n,那么kNN的分类时间复杂度为O(n);因此,最终的时间复杂度是O(n)。

  1. K-近邻的优缺点
    KNN算法的优点:

1)简单、有效。
2)重新训练的代价较低(类别体系的变化和训练集的变化,在Web环境和电子商务应用中是很常见的)。
3)计算时间和空间线性于训练集的规模(在一些场合不算太大)。
4)由于KNN方法主要靠周围有限的邻近的样本,而不是靠判别类域的方法来确定所属类别的,因此对于类域的交叉或重叠较多的待分样本集来说,KNN方法较其他方法更为适合。
5)该算法比较适用于样本容量比较大的类域的自动分类,而那些样本容量较小的类域采用这种算法比较容易产生误分。

KNN算法缺点:

1)KNN算法是懒散学习方法(lazy learning,基本上不学习),一些积极学习的算法要快很多。
2)类别评分不是规格化的(不像概率评分)。
3)输出的可解释性不强,例如决策树的可解释性较强。
4)该算法在分类时有个主要的不足是,当样本不平衡时,如一个类的样本容量很大,而其他类样本容量很小时,有可能导致当输入一个新样本时,该样本的K个邻居中大容量类的样本占多数。该算法只计算“最近的”邻居样本,某一类的样本数量很大,那么或者这类样本并不接近目标样本,或者这类样本很靠近目标样本。无论怎样,数量并不能影响运行结果。可以采用权值的方法(和该样本距离小的邻居权值大)来改进。
5)计算量较大。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事先对已知样本点进行剪辑,事先去除对分类作用不大的样本。

  1. K-近邻算法的Python实现
    友情提示:本代码是基于Python2.7的,而且需要提前安装numpy函数库(这是我们常用的强大的科学计算包)。。。。

3.1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代码实现步骤:

计算已知类别数据集中的点与当前点之间的距离
按距离递增次序排序
选取与当前点距离最小的k个点
统计前k个点所在的类别出现的频率
返回前k个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当前点的预测分类

3.2 实现:我们先创建一个名为knn.py的文件,整体实现代码如下:

from numpy import * #导入numpy科学计算包
import operator     #导入运算符模块

#加载数据的方法,返回样本数据(每一行是一个样本)和样本标签
def createDataSet():
    group = array([[90,100],[88,90],[85,95],[10,20],[30,40],[50,30]])    #样本点数据
    labels = ['A','A','A''D''D','D']
    return group,labels

#分类方法  传入的dataset需是array数组
def classify0(inX, dataSet, labels, k):    #inX为输入样本,例如[85,90]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求出输入数据矩阵的行数(样本个数)
    diffMat = tile(inX, (dataSetSize,1)) - dataSet    #求矩阵差
    sqDiffMat = diffMat ** 2                  
    sqDistance = sqDiffMat.sum(axis = 1)          #平方和
    distance = sqDistance ** 0.5               #测试样本点距离每个样本点的距离  
    sortedDistance = distance.argsort()          #将距离按升序排列

    classCount = {}
    for i in range(k):
        voteLabel = labels[sortedDistance[i]]      #遍历前k个样本的标签
        classCount[voteLabel] = classCount.get(voteLabel,0) + 1  #对标签进行计数,即每一类出现的次数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ms(),key = operator.itemgetter(1),reverse = True)  #将计数后的标签按降序进行排列,得到元组列表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