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命令 磁盤管理——瞭解磁盤、磁盤分區

瞭解磁盤

    電腦硬盤是計算機最主要的存儲設備。硬盤(港臺稱之爲硬碟,英文名:Hard Disk Drive, 簡稱HDD 全名溫徹斯特式硬盤)由一個或者多個鋁製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這些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
   絕大多數硬盤都是固定硬盤,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盤驅動器中。早期的硬盤存儲媒介是可替換的,不過今日典型的硬盤是固定的存儲媒介,被封在硬盤裏 (除了一個過濾孔,用來平衡空氣壓力)。隨着發展,可移動硬盤也出現了,而且越來越普及,種類也越來越多.大多數微機上安裝的硬盤,由於都採用溫切斯特(winchester)技術而被稱之爲“溫切斯特硬盤”,或簡稱“溫盤”。
   ——百度百科

機械硬盤

1、容量

作爲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盤最主要的參數。
硬盤的容量以兆字節(MB)或千兆字節(GB)爲單位,1GB=1024MB,1TB=1024GB。但硬盤廠商在標稱硬盤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盤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硬盤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盤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盤單片盤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對於用戶而言,硬盤的容量就象內存一樣,永遠只會嫌少不會嫌多。Windows操作系統帶給我們的除了更爲簡便的操作外,還帶來了文件大小與數量的日益膨脹,一些應用程序動輒就要喫掉上百兆的硬盤空間,而且還有不斷增大的趨勢。因此,在購買硬盤時適當的超前是明智的。前兩年主流硬盤是320G,500G,而750G以上的大容量硬盤亦已開始普及,2007年開始出現1TB的大容量硬盤。

2、轉速

轉速(Rotation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盤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盤盤片在一分鐘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盤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盤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盤的速度。硬盤的轉速越快,硬盤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盤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盤轉速以每分鐘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爲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鐘。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盤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硬盤的主軸馬達帶動盤片高速旋轉,產生浮力使磁頭飄浮在盤片上方。要將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轉速越快,則等待時間也就越短。因此轉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盤的讀取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盤的轉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幾種,高轉速硬盤是臺式機用戶的首選;而對於筆記本用戶則是4200rpm、5400rpm爲主,雖然已經有公司發佈了7200rpm的筆記本硬盤,但在市場中還較爲少見;服務器用戶對硬盤性能要求最高,服務器中使用的SCSI硬盤轉速基本都採用10000rpm,甚至還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產品很多。較高的轉速可縮短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但隨着硬盤轉速的不斷提高也帶來了溫度升高、電機主軸磨損加大、工作噪音增大等負面影響。筆記本硬盤轉速低於臺式機硬盤,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筆記本內部空間狹小,筆記本硬盤的尺寸(2.5寸)也被設計的比臺式機硬盤(3.5寸)小,轉速提高造成的溫度上升,對筆記本本身的散熱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噪音變大,又必須採取必要的降噪措施,這些都對筆記本硬盤製造技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時轉速的提高,而其它的維持不變,則意味着電機的功耗將增大,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電就越多,電池的工作時間縮短,這樣筆記本的便攜性就受到影響。所以筆記本硬盤一般都採用相對轉速較低的5400轉硬盤。

3、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道位置,並且從目標磁道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盤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盤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盤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盤則應小於或等於8ms。
硬盤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道,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爲盤片旋轉一週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4、傳輸速率

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盤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盤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爲兆字節每秒(MB/s)。硬盤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稱爲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盤緩衝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盤的旋轉速度。
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爲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總線與硬盤緩衝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盤接口類型和硬盤緩存的大小有關。
Fast ATA接口硬盤的最大外部傳輸率爲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盤則達到33.3MB/s。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盤又叫串口硬盤,是未來PC機硬盤的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範。2002年,雖然串行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範。Serial ATA採用串行連接方式,串行ATA總線使用嵌入式時鐘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行接口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5、緩存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盤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芯片,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盤內部存儲和外界接口之間的緩衝器。由於硬盤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係到硬盤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盤整體性能。當硬盤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盤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機械硬盤結構

(1)磁頭

磁頭是硬盤中最昂貴的部件,也是硬盤技術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環。傳統的磁頭是讀寫合一的電磁感應式
磁頭,但是,硬盤的讀、寫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操作,爲此,這種二合一磁頭在設計時必須要同時兼顧到讀/寫兩種特性,從而造成了硬盤設計上的侷限。而MR磁頭(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頭,採用的是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寫入磁頭仍採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MR磁頭不能進行寫操作),讀取磁頭則採用新型的MR磁頭,即所謂的感應寫、磁阻讀。這樣,在設計時就可以針對兩者的不同特性分別進行優化,以得到最好的讀/寫性能。另外,MR磁頭是通過阻值變化而不是電流變化去感應信號幅度,因而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讀取數據的準確性也相應提高。而且由於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道寬度無關,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從而提高了盤片密度,達到200MB/英寸2,而使用傳統的磁頭只能達到20MB/英寸2,這也是MR磁頭被廣泛應用的最主要原因。MR磁頭已得到廣泛應用,而採用多層結構和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製作的GMR磁頭(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漸普及。

(2)磁道

當磁盤旋轉時,磁頭若保持在一個位置上,則每個磁頭都會在磁盤表面劃出一個圓形軌跡,這些圓形軌跡就叫做磁道。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爲它們僅是盤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區,磁盤上的信息便是沿着這樣的軌道存放的。相鄰磁道之間並不是緊挨着的,這是因爲磁化單元相隔太近時磁性會相互產生影響,同時也爲磁頭的讀寫帶來困難。一張1.44MB的3.5英寸軟盤,一面有80個磁道,而硬盤上的磁道密度則遠遠大於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萬個磁道。
磁盤表面塗有做爲紀錄使用的磁性介質,其在顯微鏡下呈現出來的便是一個個磁顆粒。微小的磁顆粒極性可以被磁頭快速的改變,並且在改變之後可以穩定的保持,系統通過磁通量以及磁阻的變化來分辨二進制中的0或者1。也正是因爲所有的操作均是在微觀情況下進行,所以如果硬盤在高速運行的同時受到外力的震盪,將會有可能因爲磁頭拍擊磁盤表面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數據損失。除此之外,磁顆粒的單軸異向性和體積會明顯的磁顆粒的熱穩定性,而熱穩定性的高低則決定了磁顆粒狀態的穩定性,也就是決定了所儲存數據的正確性和穩定性。但是,磁顆粒的單軸異向性和體積也不能一味地提高,它們受限於磁頭能提供的寫入場以及介質信噪比的限制。
扇區
磁盤上的每個磁道被等分爲若干個弧段,這些弧段便是磁盤的扇區,每個扇區可以存放512個字節的信息,磁盤驅動器在向磁盤讀取和寫入數據時,要以扇區爲單位。

(3)柱面

硬盤通常由重疊的一組盤片構成,每個盤面都被劃分爲數目相等的磁道,並從外緣的“0”開始編號,具有相同編號的磁道形成一個圓柱,稱之爲磁盤的柱面。磁盤的柱面數與一個盤面上的磁道數是相等的。由於每個盤面都有自己的磁頭,因此,盤面數等於總的磁頭數。所謂硬盤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頭)、Sector(扇區),只要知道了硬盤的CHS的數目,即可確定硬盤的容量,硬盤的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512B。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固態硬盤

固態驅動器(Solid State Disk或Solid State Drive,簡稱SSD),俗稱固態硬盤,固態硬盤是用固態電子存儲芯片陣列而製成的硬盤,因爲臺灣英語裏把固體電容稱之爲Solid而得名。SSD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組成。固態硬盤在接口的規範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盤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盤一致。被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絡監控、網絡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諸多領域。
其芯片的工作溫度範圍很寬,商規產品(070℃)工規產品(-4085℃)。雖然成本較高,但也正在逐漸普及到DIY市場。由於固態硬盤技術與傳統硬盤技術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少新興的存儲器廠商。廠商只需購買NAND存儲器,再配合適當的控制芯片,就可以製造固態硬盤了。新一代的固態硬盤普遍採用SATA-2接口、SATA-3接口、SAS接口、MSATA接口、PCI-E接口、NGFF接口、CFast接口、SFF-8639接口和M.2 NVME/SATA協議。

分類方式:
固態硬盤的存儲介質分爲兩種,一種是採用閃存(FLASH芯片)作爲存儲介質,另外一種是採用DRAM作爲存儲介質。
基於閃存類:基於閃存的固態硬盤(IDE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採用FLASH芯片作爲存儲介質,這也是通常所說的SSD。它的外觀可以被製作成多種模樣,例如:筆記本硬盤、微硬盤、存儲卡、U盤等樣式。這種SSD固態硬盤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於各種環境,適合於個人用戶使用。 [1] 一般它擦寫次數普遍爲3000次左右,以常用的64G爲例,在SSD的平衡寫入機理下,可擦寫的總數據量爲64G X 3000 = 192000G,假如你是個變態視頻王每天喜歡下載視頻看完就刪每天下載100G的話,可用天數爲192000 / 100 = 1920,也就是 1920 / 366 = 5.25 年。如果你只是普通用戶每天寫入的數據遠低於10G,就拿10G來算,可以不間斷用52.5年,再如果你用的是128G的SSD的話,可以不間斷用104年!這什麼概念?它像普通硬盤HDD一樣,理論上可以無限讀寫,
基於DRAM的固態硬盤:採用DRAM作爲存儲介質,應用範圍較窄。它仿效傳統硬盤的設計,可被絕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工具進行卷設置和管理,並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接口用於連接主機或者服務器。應用方式可分爲SSD硬盤和SSD硬盤陣列兩種。它是一種高性能的存儲器,而且使用壽命很長,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獨立電源來保護數據安全。DRAM固態硬盤屬於比較非主流的設備。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Linux中的硬盤

瞭解文件系統類型

XFS,文件系統

存放文件和目錄數據的分區
高性能的日誌型文件系統
CentOS 7 系統中默認使用的文件系統

SWAP,交換文件系統

爲Linux系統建立交換分區
Swap分區在系統的物理內存不夠用的時候,把硬盤內存中的一部分空間釋放出來,以供當前運行的程序使用。那些被釋放的空間可能來自一些很長時間沒有什麼操作的程序,這些被釋放的空間被臨時保存到Swap分區中,等到那些程序要運行時,再從Swap分區中恢復保存的數據到內存中。

Linux支持的文件系統

★FAT16,FAT32,NTFS
★EXT4,JFS…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MBR與磁盤分區表示

主引導記錄 MBR (Master Boot Record)
MBR位於硬盤的第一個物理扇區,包含硬盤主引導程序和硬盤分區表
分區表有四個分區記錄,每個分區佔16個字節
Linux中將硬盤,分區等均表示爲文件,文件位置,例:
/dev/sdb5
sdb5:sd表示SCSI設備,hd表示IDE設備
b 表示第二塊硬盤,第一塊就是a,第二塊是b,第三塊是c,以此類推
5 是分區順序

硬盤分區

硬盤中的主分區數有4個,主分區和擴展分區的序號限制在1-4,擴展分區再分爲邏輯分區,邏輯分區的序號爲5開始

Linux中使用命令分區

fdisk命令 查看或管理磁盤分區
fdisk -l 顯示硬盤和硬盤的各種分區信息

添加硬盤

接下來以實驗方式演示
打開VM虛擬機 ,添加一塊硬盤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打開虛擬機,使用 fdisk -l 命令查看硬盤

創建分區

fdisk /dev/sdb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這一塊是我新加的硬盤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硬盤名稱 sdd 我加的SATA接口硬盤,也顯示爲sdd,d表示我加的第四塊硬盤a,b,c,d

開始分區

輸入 fdisk /dev/sdd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命令選項中可輸入的選項可以按 m 查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常用的有以下的
d 刪除分區
m 查看幫助手冊
n 分區
p 列出分區
q 不保存退出
t 更改分區類型
w 保存退出

我先按 n 開始分區
p表示主分區,l表示邏輯分區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我先按p,創建主分區
分區號1-4,不輸入就默認1
扇區可以默認
大小我加了50G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以此類推,創建接下來兩個分區
最後一個分區留給擴展分區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按p 查看分區列表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接下來創建一塊邏輯分區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按w保存一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使用ll /dev |grep add可以查看sdd硬盤的各文件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格式化分區

再次進入,這次我們給硬盤格式化
按t選擇分區
再按 l 列出可選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輸入 86 格式化成 NTFS,記得w保存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也可以用別的命令進行格式化
我們把第二分區格式化成 Fat32,有兩種方法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再使用fdisk -l查看下,發現看不出來哈哈哈哈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格式化成ext4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創建(增加)SWAP分區

臨時掛載

臨時掛載的swap容量在重啓後會復原
先查看當前的swap分區大小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看到目前大小爲 39712760 k
我們可以手動增加容量
mkswap /dev/sdd5 將sdd5格式化成swap格式
swapon /dev/sdd5 將sdd5加入swap
在查看,看到sdd5的大小已經加入了swap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同理將sdd5從swap中刪除
就使用 swapoff /dev/sdd5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永久掛載

使用vi編輯器編輯 /etc/fstab
在最後行輸入/路徑 swap swap 0 0
在保存退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init 6重啓
在查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此時已經永久掛入swap中了

項目結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