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增長黑客實戰筆記》讀書筆記(一)

寫在前面:第二階段的疑惑

一直以來,許多人問我爲什麼會走上技術編輯的道路,我常常頗感興趣地說道:「在大學做職業規劃時就在想,以後不要天天寫代碼,但能夠做跟代碼相關的工作,同時發揮自己文字的特長。」彼時還不知道有「技術編輯」這一職業,卻很機緣巧合地在離畢業還有一年的情況下,就走上了技術編輯之路。

屈指算來,從業至今已近 8 年,也在困惑於技術編輯的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一是在技術圈子裏,許多技術編輯大部分都走進各家互聯網巨頭做起了市場運營公關,從一箇中立探索前沿、深入實踐的立場轉而扮演着爲企業造神、做品牌輸出的角色。

記得劉老師以前在我和主題曲哥哥回答的問題下回答了他的看法,如今看來,視角格局要比我高出太多。

做技術編輯,所接觸的信息可以說已經極大地趕超了大部分人,發展方向很多,市場、產品、投資、運營的確都行,創業成功有失敗但成功也不在少數。比如原《程序員》雜誌的陳粲然進入了資本圈,現在是至臨資本副總裁,LiveVideoStack 聯合創始人包研我在問他爲什麼會選擇音視頻方向時,他告訴我說是看到了直播的浪潮。

讓我不禁反思,爲什麼我在 2016 年時就很看好人工智能,卻沒有毅然決然地投入而大有作爲呢。

還是人各有心而致人各有命。

當我已經完美實現「代碼+文字」的第一階段時,我陷入了長期的疑惑,沒有想清楚職業的第二階段的追求。

並且,一如美國數學家 Richard Hamming 在《You and Your Research》中所表述的觀點 ——「當遠見超出你的能力時,再去做管理。」

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內容,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個人的內容生產能力。

一如蔣總所言,需要對內容、產品、運營綜合瞭解,有更高角度的思考,做一個複合型的人才,如何快速有效地實現可持續增長,是志在解決的挑戰。

在我司工作最開心的一件事,大概就是與牛 B 的人共事,看那些改變世界的技術與技術人,在工作中學習。

《硅谷增長黑客實戰筆記》是一直把規模化掛在嘴邊在乎財務收入的技術大佬車大大推薦的產品入門書籍。

謹以此文作爲讀書筆記,記錄自己的所學所思。

一、開啓增長黑客之旅

在第一章中,我印象最爲深刻的關鍵詞是「海盜指標」、「AHA 時刻」、「尋找槓桿」

1、招聘即爲需求,從尋找市場副總裁到尋找增長黑客

通過數據尋找機會、通過測試驅動指標、搭建系統、設立流程,並倡導數據驅動的文化。

招聘「市場副總裁」,自然招收到的是傳統的「市場副總裁」的候選人,有着「管理市場營銷團隊和外部供應商」、「打造戰略性營銷計劃」、「管理上百萬元廣告預算」這些技能。

「增長產品經理」:處在「產品」和「營銷」的交界點,負責用產品的手段達到營銷的目標。

作者在做「增長產品經理」的日常職責:

  • 負責增長指標;
  • 構建增長模型;
  • 制定數據追蹤方案,收集用戶行爲數據;
  • 定義關鍵子指標,構建數據看板;
  • 組織每週增長例會;
  • 設計增長實驗,領導工程設計團隊一起上線實驗;
  • 分析實驗結果,產生可以指導下一步實驗的洞察;
  • 進行用戶訪談和用戶問卷調查;
  • 探索新的用戶獲取渠道;
  • 設計新用戶引導系列郵件。

在這裏,作者列上了海盜指標。

海盜指標(Pirate Metrics):由美國著名的風險投資機構 500 Startups 的創始人 Dave McClure 提出,包含用戶獲取、用戶激活、用戶留存、用戶推薦、盈利,很多團隊還會加入挽回流失用戶。可以看出,和傳統市場部門僅僅側重於獲取用戶不同,增長團隊的關注點幾乎涵蓋了一個用戶生命週期的各個環節。


看到此圖不禁自慚形穢,關於業務閉環,困惑了這麼久的問題,人前人老早就想清楚幹明白了。😿

與我們常說的拉新、留存、轉化大體路徑一致。

  • 激活是驚喜時刻
  • 而留存則是核心價值,進入到盈利。

這就說明了,我們的價值窪地太大了,還有很強的機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