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S羣集理論講解

簡介:

羣集的稱呼來自於英文單詞“Cluster”表示一羣、一串的意思,用在服務器領域則表示大量服務器的集合體,以區分於單個服務器。

1.羣集類型

無論是哪種羣集,都至少包括兩臺節點服務器,而對外表現爲一個整體,只提供一個訪問入口(域名或IP地址),相當於一臺大型計算機

1)負載均衡羣集(Load Balance Cluster):簡稱LB以提高應用系統的響應能力、儘可能處理更多的訪問請求,減少延遲爲目標,獲得高併發、高負載的整體性能。例如:“DNS輪詢”、“應用層交換”、“反向代理”等都可用作負載均衡羣集。LB的負載分配依懶於主節點的分流算法,將來自客戶機的訪問請求分擔給多個服務器節點,從而緩解整個系統的負載壓力。

2)高可用羣集(High Availability Cluster):簡稱HA以提高應用系統的可靠性,儘可能地減少中斷時間爲目標,確保服務的連續性,達到高可用(HA)的容錯效果。例如:“故障切換”、“雙機熱備”、“多機熱備”等屬於高可用羣集技術。HA的工作方式包括雙工和主從兩種模式。雙工即所有節點同時在線;主從則只有主節點在線,但當出現故障時從節點能自動切換爲主節點;

3)高性能運算羣集(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Cluster):簡稱HPC以提高應用系統的CPU運算速度,擴展硬件資源和分析能力爲目標,獲得相當於大型、超級計算機的高性能運算(HPC)能力。例如:“雲計算”、“網格計算”也可視爲高性能運算的一種。高性能運算羣集的高性能依賴於“分佈式運算”、“並行計算”,通過專用硬件和軟件將多個服務器的CPU、內存等資源整合在一起,實現只有大型、超級計算機才具備的計算能力。

注:不同類型的羣集在必要時可以合併

2.負載均衡的分層結構

在典型負載均衡羣集中,包括三個層次的組件,如下圖,前端至少有一個負載調度器負責響應並分發來自客戶機的訪問請求;後端由大量真實服務器構成服務器池,提供實際的應用服務,整個羣集的伸縮性通過增加、刪除服務器節點來完成,而這些過程對客戶機是透明的,爲了保持服務的一致性,所有節點使用共享存儲設備。

第一層(負載調度器): 這是訪問整個羣集系統的唯一入口,對外使用服務器公有的VIP(虛擬IP)地址,也稱爲羣集IP地址。通常會配置主、備兩臺調度器實現熱備份、當主調度器失效後平滑替換至備用調度器,確保高可用性


第二層(服務器池):羣集所提供的應用服務(如HTTP、FTP)由服務器池承擔,其中每個節點具有獨立的RIP(真實IP)地址,只處理調度器分發過來的客戶機請求。當某個節點暫時失效時,負載調度器的容錯機制會將其隔離,等待錯誤排除以後再重新納入服務器池


第三層(共享存儲):爲服務器池中的所有節點提供穩定、一致的文件存取服務,確保整個羣集的統一性。在Linux/UNIX環境中,共享存儲可以使用NAS設備,或者提供NFS(網絡文件系統)共享服務的專用服務器

3.負載均衡的工作模式

關於羣集的負載調度技術,可以基於IP、端口、內容等進行分發,其中基於IP的負載調度是效率最高的。,常見的有以下三種。

1)地址轉換:簡稱NAT模式,類似於防火牆的私有網絡結構,負載調度器作爲所有服務器節點的網關,及作爲客戶機的訪問入口。服務器節點使用私有IP地址,與負載調度器位於同一個物理網絡,安全性要優於其他兩種方式。

2)IP隧道:簡稱TUN模式,採用開放式的網絡結構,負載調度器僅作爲客戶機的訪問入口,各節點通過各自的Internet連接直接回應客戶機,而不再經過負載調度器。服務器節點分散在互聯網中的不同位置,具有獨立的公網IP地址,通過專用IP隧道與負載調度器相互通信

3)直接路由:簡稱DR模式,採用半開放式的網絡結構,與TUN模式的結構相似,但各節點並不是分散在各地,而是與調度器位於同一個物理網絡。負責調度器與各節點服務器通過本地網絡連接,不需要建立專用的IP隧道。

  以上三種工作模式中,NAT方式只需要一個公網IP地址,從而成爲最易用的一種負載均衡模式,安全性也比較好,許多硬件負載均衡設備就採用這種方式,相比較而言,DR模式和TUN模式的負載能力更加強大,使用範圍更廣,但節點的安全性要稍差一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