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和康有爲救中國方法不同與失敗原因《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孫中山和康有爲的救國方法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於二人接受的教育不同。

戊戌變法

孫中山出身農門,雖然免不了幾千年傳統的習俗,但是小民受名教思想束縛比較淺,而康有爲處於“理學世家”,代代沐浴皇恩。這也說明不了什麼,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康有爲比孫中山更傾向於改良派,現在站在歷史的高度,似乎很厲害,真讓自己出生在那個年代,估計也是亂世的螻蟻,不知道死在哪個角落。

中山先生幼年所受的教育,是西方的新式教育,以科學爲基礎,對西方文化的觀感是直接的,不涉及玄學,以務實爲根本,而康有爲所受的教育多以思想爲主,因此他引申出來的也在於偏向思想性,而於務實總是隔了一層玻璃膜了。

兩個人少年精神的養成,造就了兩個人後來的不同道理。一個一心做支柱以維護大清王朝,一個是傾向於徹底毀滅大清朝以造共和!因此一個是甘願作爲輔佐的“聖人爲”角色,一個是以堅定地革命意志顛覆大清王朝。

戊戌變法時候,康梁佔據優勢,然而百日維新,旋歸失敗,所有新發皆被廢除。成爲空文,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問斬於午門之外。康梁的天真在於相信了袁世凱的忠誠,釀成大錯,不過話說回來,萬一袁世凱支持了光緒皇帝,歷史自然會是另一番樣子,估計清朝至少能再續命一段時間。

天下爲公

戊戌變法失敗是觸犯了各階層的利益,而皇帝本身又沒有強力推行下去的能力,失敗也是意料之中。梁啓超分析戊戌變法失敗時候滿懷憤懣,如是說道:

今守舊黨之阻撓變法也,非實有見於新法之害國病民也。吾所挾以得拜第者,曰八股,今一變而務實學,則吾進身之階將絕也。吾所恃以致高位者,曰資格,今一變而任才能,則吾驕人之具將窮也。吾所藉以充私囊者,曰舞弊,今一變而竅名實,則吾子孫之謀將斷也。……吾今日所以得內位卿貳,外擁封疆者,不知經若干年之資俸,經若干輩之奔競而始獲也。今既……不辦一事,從容富貴,窮樂榮欲,已可生得大拜,死諡文端,家財溢百萬之金,兒孫皆一品之蔭。若一旦變法,則凡任官者皆須辦事;吾將奉命而辦事耶?則既無學問,又無才幹,何以能辦;將不辦耶,則安肯舍吾數十年資俸奔競千辛萬苦所得之高官,決然引退以避賢者之路哉。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世間事不容假設,歷史也不容顛倒。

我們雖然歷盡波折,但是總歸找到了正確的路,實在是一件幸事!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可以點贊、留言,關注“閱讀修身”瞭解更多。

參考文獻

[1]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9)1-37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