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1

网购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逐字逐句地细品一遍。

初识萧红是听张祖庆老师讲《祖父的园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那富有童真的语言,着实让我入迷。“黄瓜愿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结一个果,就结一个果,就算一个也不结,也没人问它。”那种自由,怎能不令人神往?再加上张老师那浑厚的男中音,这几句就更有韵味了。

又识萧红,是看了汤唯饰演的电影《呼兰河传》。萧红的一生,是悲苦的,幼年丧母,爹不疼,后娘不爱,连祖母都嫌弃她,只有祖父宠她,爱她。她一生都在追求,最终却一无所有。这位被鲁迅尊为“文学洛神”的一代才女,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今天想再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因为那篇《火烧云》,给学生讲这篇文章时,竟然讲得自己感动了自己。火烧云美,文章更美!细读《呼兰河传》,我深深地被字里行间的真情所感动。远在异乡的萧红对家乡的记忆却如此清晰:无论是那“大泥坑”“买麻花、豆腐”,还是那“跳大神”“放河灯”赶庙会”,亦还是“祖父的小园子”“黑黑的储藏室”,都在作者平淡如秋水的叙述中,如同一幅幅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呼兰河,这座北方的小城,仅有三道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和一些小胡同。东二道街有两个学堂:农业学校和高等小学,都在庙里,一个在龙王庙,一个在祖师庙。西二道街有一个学堂:清真学校,也在庙里,城隍庙。

呼兰河这座二十世纪的小城,它仅是旧中国的一隅,那里的人迷信,自私,冷漠,愚昧,无知……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又“不积极地希望”,“一天一天,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找着自然的结果”,“离开这人间的世界了。”他们的生活没有色彩和花样,在这片灰色的天空下,在这座灰色的小城里,度过自己灰色的一生。

掩卷而思,我仿佛听见作者无声地哭泣和大声地呼唤。这群愚昧麻木的人儿,都是自己的家乡至亲的人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