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錦繡綺香囊

《風土記》裏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

在傳統節日中,可以說端午節的習俗最豐富,端午節有喫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佩香囊和拴五色絲線等民俗活動。

我們都知道喫糉子、賽龍舟都是爲了紀念屈原,那麼,佩戴香囊是爲了什麼呢?

我國“香”文化源遠流長,而且更多時候是用來防治病疫,佩戴香囊當然也是跟預防瘟疫有關。

據說,農曆五月又稱毒月,端午稱爲惡日,故門前掛艾,蘭湯沐浴,佩戴香囊,是以祛惡避晦。

香囊又叫香包,香袋、荷包等等,在古代,每到端午,便是姑娘們大顯身手的好時機;

姑娘們有的用精製的布料縫製而成,有的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一種形似荷包的袋子;

袋子外面用五彩的絲線繡上花卉鳥獸,裏面裝上艾草、丁香、雄黃、硃砂等各種中草藥;

佩在身上或掛在房間裏,中草藥散發出的天然清香撲鼻,具有芳香泄濁、闢穢去邪、清熱解毒、抑菌殺蟲、清爽神志等作用。

民間一直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毒害”的說法,所以說,這漂亮的香囊就是古代“聞香防病、聞氣治病”的香佩療法,是古代的防疫香囊,因爲做工精美,所以也是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十分的漂亮。

突然想到辛棄疾的《青玉案》中寫到的“寶馬雕車香滿路”,“笑語盈盈暗香去”,想來,這香氣多是女子身上的香囊散發出的吧。

佩戴香囊也是很有講究的,古人一般繫於腰間或肘後之下的腰帶上,三國時期有一首詩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也有繫於牀帳或車輦之上的。

在古代,老年人爲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佩戴繡有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圖案的香囊,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

孩子們則喜歡老虎、豹子、鬥雞趕兔等飛禽走獸的圖案;青年人佩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香囊到了現代,除了這些傳統形狀,我們對於圖案的選擇不僅更加廣泛,而且更具有現代氣息。

端午習俗,讓端午節充滿了節日的氣氛,佩戴香囊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講,不僅僅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儀式,營造給我們一種濃濃的端午氛圍,給人一種古老、淳樸、神奇的感覺。

端午節,試着隨心所欲製做一個五彩的香囊,佩掛在衣服襟紐上,走來走去,一定美美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