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亦慈亦讓,如是我聞

文/小野

喜歡佛,總覺得說喜歡是一種褻瀆;信仰佛,又不似其他信徒那般虔誠。也許是從小受外婆的教誨,佛的一切在我眼裏都是清遠淡泊的,意蘊的禪意也總能予人平和。

外婆家的房子有四層,從我記事起,就聽母親說過,四樓是外婆一生最爲珍貴的信仰。像被外婆弄成了一個小佛堂,有觀音玉雕,有彌勒金像,只要初一十五,逢年過節,外婆就會去那裏燒香跪拜,保佑我們平安喜樂。

曾多少次去過外婆的“佛堂”,就有多少次心滿意足而歸。煙霧繚繞,佛光閃閃,那裏究竟安放了多少的虔誠,潛藏了外婆多少深深的愛意?

似乎小時候有些隱晦的記憶,一下子在眼前鋪陳開來,那時尚且年幼,所以生澀懵懂地學着外婆的模樣,在佛前傾訴心願。那時候的願望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心裏一直堅信,只要許下了,便可以願望成真。

感動於外婆的虔誠與慈悲,我與佛結緣,大抵源於此。

後來也走過許多寺廟佛堂,磕長頭朝拜,求大師解籤,在長生樹下掛紅綾祈福。閒來無事自己也抄一些經書,最是喜歡《心經》和《貝葉經》,有一種安寧又靜澈的美。

佛經梵文都古意而虛空,我年紀尚輕,未必都懂,只認爲無端的事物總是最好的。

《心經》裏有“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註解是五蘊等一切諸法,是因緣和合的,當體即是空相。本來沒有所謂緣聚爲生,緣盡爲滅;不因被惡的因緣所染而變爲垢,亦不爲善的因緣所熏習而成淨,也不是悟時爲增,迷時爲減的虛妄之相。參不透,只是這一句就差不多摘抄了百來遍。

《貝葉經》最初是古印度人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文,貝葉耐磨輕便,千百年後字跡仍清晰可辨,只是流傳至今已經缺失了太多。頹去的東西也總是最好的。東找西湊,撿拾一些收錄到自己的藏本,在陰涼的午後翻看,靜默又從容。

亦慈亦讓。

這是沈從文先生逝世後,傅漢斯與張充和先生從美國電傳來的挽辭中,所概括的從文先生的一生。

既仁慈又謙讓。真正能做到,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境界?慈悲爲懷,不爭不辯,不動聲色,謙遜且承讓。

誠然,我尚未有那種境界。我只是喜歡在不太聰慧和避讓情緒間來回拉扯,無論經過多少個回合,哪怕僅在一絲縫隙中長成我自己。

慧極必傷,強極則辱。很多事情太明白容易受傷,處處顯山露水容易遭嫉。糊塗不必假裝,只需稍微收斂鋒芒,盡力做個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如是我聞。

佛經的開頭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意思是經文的內容,是阿難親自聽聞佛說,非從他聞,真實無謬。

我熱愛寫文字,筆下記敘的都是一些細緻觀察的平凡日常,也是生活裏的真實所聞所感。

聞的是什麼呢?聞花草,聞魚鳥,聞風雪,聞四季,聞繁複,聞頹然,再聞世間萬物。百態人生的執迷,亦是緣起緣滅的虛無。

不可說。

佛從來只說,不可說。“說多是劫,多說是錯。”然而,我想,菩薩都是亦慈亦讓的,他們都有曲折,有偏頗,卻將自己的苦難隱去,以慈悲之心普渡衆生。

於我而言,浮躁時輕輕撥動手腕上的念珠,或只是揚揚身上沾染的塵土,一切都會歸於平靜,這都是從佛那裏所聽聞的,才知萬般皆是佛。

雪小禪老師曾寫過“你知道菩薩爲什麼低眉?守口如瓶,不發一言。它亦有自己的難言與哽咽。如是我聞。簡單四字,充滿了靜氣與達觀。”

佛從不多言,也不解釋,只有意境,讓人自己去悟。悟得到是一種超脫的境界,悟不到不免囿於世俗煩擾,所以迷茫,所以崇尚,才知萬般皆是佛。

你不必信仰佛,也不必懷疑佛,但你可以相信,心中有佛,佛就在那裏,能爲你帶來清寧,那種清淺又安寧的生活。哪怕一個人,一個人頂着寂寂的光陰,也能活得有深意,低調而沉穩。

堪堪餘生,亦慈亦讓。

此上所陳,如是我聞。



本文由文字之光薦文官夢裏依稀風鈴推薦。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區”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項註冊,自2020年元旦始啓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區居民秉持“爲好文找讀者、爲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而設立的專題,專題目前不接受投稿。

廣大優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優選專題【金色梧桐】中,編委會從中選出優質文收錄到【文字之光】,並從中精選出最優質文加以推廣。

我們期待你的優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擲地有聲、靈動有趣的文字,我們定會用足夠的真誠與你的文字共舞,讓優質的文字發出耀眼的光芒。

我們都是見證官:見證優秀,共同成長

找到我們有兩種方式:

01 在微信羣中搜索文字之光

02 發私信給文字之光主編韓涵微語或副主編無色生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