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談轉置 pivot--數據轉置--行列轉換--sql轉置的難題

詳談轉置 pivot

更多內容請參考原文出處:http://c.raqsoft.com.cn/article/1556008640336?r=CGQ

 

問題概要

  在日常工作中時常會遇到將數據表的行列進行轉換的問題。SQL 提供了靜態轉置的功能 pivot 和 unpivot,但適用範圍很受限,要用 SQL 實現一些比較複雜的轉置功能常常會遇到語句過於複雜的問題,而且缺少一個標準的解決思路。而集算器的 SPL 語言,則因其語法的靈活和函數庫的豐富,可以完美地彌補 SQL 在這方面的不足。

  下面則通過實例詳細闡述一下轉置功能的實現。

基礎篇

一、行轉列

1、數據庫的 pivot

  pivot 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功能,只有主流大數據庫廠商較新版本產品,例如 Oralce 11g 以上或 SqlServer2005 以上,才支持這個功能。

  從名稱中可以猜到,這個功能是實現行與列的轉換,也就是將行中的值作爲列名。但是,數據庫的行、列,與普通的表格不一樣,不能直接將 X 軸與 Y 軸相互對掉就算大功告成。究其原因,數據庫的列是有唯一性的(也就是列名是不能重複的),而行中存儲的是動態的數據,如果不作爲主鍵,就是可以重複的。所以,pivot 的實際應用,基本都要跟隨在分組聚合運算之後,通過分組把用於轉置的列(通常都是維度)中每一行數據都處理成不重複的值後,再將各行的值作爲列名來展開。

  從具體應用來看,pivot 的作用,其實就是將某一列的聚合結果,細分爲多個更具體的列的聚合結果,以達到更直觀的視覺效果。

  光說概念是不是比較枯燥,不容易理解?下面我們就以一個具體事例說明,比如 Oracle 數據庫中有一個學生成績表(StudentScore):

  001png

  如果想統計每個班的各科最高分,傳統的做法是:

    select CLASS,SUBJECT, max(SCORE) THE_HIGHEST_SCORE from STUDENTSCORE group by CLASS,SUBJECT

  002png

  上面的結果可以說觀感非常不好:首先,在“班級”一列裏,一班、二班重複出現,很容易就讓人看錯行;其次,在“科目”一列裏,語文、數學和英語三個科目都放在一起,然而實際上這三個科目的最高分並沒有什麼比較的意義。

  事實上,我們應該更希望看到以下這樣的結果:
  003png

  這個結果中,把科目這一列中的三個科目,各自分離出來單獨作爲一列,既減少了無用的重複,又明確了各科目最高分之間的相互獨立性,看上去清晰明瞭了很多。

  可以說,pivot 就是爲了這個目的而誕生的,爲了實現上面的結果,現在的查詢寫法如下:

    select * from (select CLASS, SUBJECT, SCORE from STUDENTSCORE) pivot (max( SCORE) for SUBJECT in ('Maths' as MAX_MATHS, 'English' as MAX_ENGLISH, 'Chinese' as MAX_CHINSES))

2、集算器的 pivot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既然數據庫中已經有了 pivot,那爲什麼我還需要集算器的 pivot 呢?

  答案是:首先,不是所有的數據庫都提供 pivot;其次,就算所有的數據庫都提供 pivot,但如果是彙總了多個數據庫的數據後還想再來個 pivot?那還是要用到集算器的 pivot。

  下面我們來看集算器的 pivot 如何使用

  A
1 =connect("orcl")
2 =A1.query("select CLASS,SUBJECT,max( SCORE) THE_HIGHEST_SCORE from STUDENTSCORE group by CLASS,SUBJECT")
3 =A2.pivot(CLASS;SUBJECT,THE_HIGHEST_SCORE;"Maths":"MAX_MATHS","English":"MAX_ENGLISH", "Chinese":"MAX_CHINESE")

  代碼說明:
  A1:第一步連接數據庫
  A2:第二步提取數據做預處理 (這一步可進一步擴展爲做彙總或聚合等複雜的計算,具體方法請參考相關文章)
  A3:第三步即實現 pivot 的列轉行功能並呈現出來,其效果與 Oracle 的 pivot 是完全一樣的。
  004png

3、pivot 的其他意義

  除了數據呈現需求,將行轉爲列後,還可以使用列間的計算方法。因爲列與行的屬性不同,有些列間的計算要在行間實現會比較繁瑣。比如學校對班級成績的某種考覈評比,數、外、語三科的權重分別是:0.6、0.3 和 0.1,用兩個班的三科平均分來計算評比指標:

  A
1 =connect("orcl")
2 =A1.query("select CLASS,SUBJECT,avg(SCORE) AVG_SCORE from STUDENTSCORE group by CLASS, SUBJECT")
3 =A2.pivot(CLASS;SUBJECT,AVG_SCORE; "Maths","English","Chinese")
4 =A3.new(CLASS,(Maths *0.6+ English *0.3+ Chinese *0.1):Assessment)

  計算結果:
  005png

  上面的計算,假如要在行間實現,則會麻煩許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試一下。

二、 列轉行

1、數據庫的 unpivot

  有行轉列,自然就有列轉行。還是以 Oracle 爲例,它提供的列轉行函數是 unpivot。

  列轉行的功能在業務上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來看這樣一份個人成績表(PersonalScore):

  006png

  如果想知道的是每個人最擅長哪個科目(也就是每個人的哪一科得分最高),行間計算時用 max 函數會很方便,而使用列間計算則相對比較繁瑣。這時 unpivot 函數就派上用場了:

    with T1 as (select * from PERSONALSCORE unpivot (SCORE for SUBJECT in (MATHS,ENGLISH, CHINESE))), 
         T2 as (select NAME NAME, max(SCORE) The_Highest_Score  
    from T1 group by NAME ) 
    select T1.NAME  NAME, T1.SUBJECT Good_Subject, T2.The_Highest_Score Good_Score_Score 
    from T1 join T2 
    on T1.NAME = T2.NAME and T1.SCORE =T2.The_Highest_Score

2、集算器的 pivot@r

  那麼,如果使用的數據庫不是 Oracle 怎麼辦?還需要研究新數據庫的轉置語法細節麼?如果數據庫不支持轉置語句又怎麼辦?需要用 case when 或是子查詢之類的來間接實現類似功能麼?

  不必如此煩惱!因爲我們有集算器:

  A
1 =connect("orcl")
2 =A1.query("select * from PERSONALSCORE")
3 =A2.pivot@r(NAME; SUBJECT, SCORE; MATHS:"MATHS", ENGLISH:"ENGLISH", CHINESE:"CHINESE")
4 =A3.group(NAME).(~.top@1(-1; SCORE))
5 =A4.new(NAME,SUBJECT:Good_Subject,SCORE:Good_Subject_Score)

  計算結果,二者是一樣的(在排序上可能略有差異):
  007png

  另外,還需要注意一點:數據庫的 unpivot 並不完全是 pivot 的逆運算,因爲 pivot 語句中往往包含了聚合函數,而聚合計算本身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 unpivot 並不能將 pivot 聚合後的結果再還原回原先的詳細數據。但是集算器的 pivot 因爲並不參與聚合計算(聚合計算在 pivot 執行之前已經單獨執行了),所以集算器的 pivot@r 可以說是集算器的 pivot 運算的逆運算。

高級篇

一、 雙向轉置

  有時需要一些更復雜的轉置操作,比如有這樣一個學生成績表(Score)

  008png

  而我們想要得到類似下面結構的學生成績表(含義是查看某個學生某科目的成績變化趨勢):

NAME SUBJECT TERM 1 TERM 2
Zhangsan MATHS 99 87

  這裏,首先要將數學、語文等列合併成科目列,需要列轉行的操作;而要將學期列拆分成學期一、學期二等列,需要行轉列的操作。

  考慮到數據表的結構一般是行數遠大於列數,所以我們可以先進行列轉行,再進行行轉列。由於本表的原始數據在行列轉換後數據與轉換前的表中數據可以一一對應(不需要計算聚合),因此使用集算器的 pivot@r 和 pivot 函數顯然會更方便。

  A
1 =connect("orcl")
2 =A1.query("select * from SCORE")
3 =A2.pivot@r(NAME,TERM;SUBJECT,SCORE)
4 =A3.pivot(NAME,SUBJECT;TERM,SCORE)

  運行結果:
  009png

二、 動態列轉置

  上面舉的例子都屬於靜態轉置,要求處理的表格和數據都是“規規矩矩”的。但實際業務中卻總有不那麼守規矩的異類存在,而且相信數量還不少,這時用 SQL 不管是 pivot/unpivot、還是 case when,還是別的啥,都有點力不從心……那該怎麼辦?這時集算器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比如有下面一個記錄收入情況的個人收入表(PersonalIncome)

  010png

  但我們想得到一個類似下面結構的表

  MANE INCOME_SOURCE_1 INCOMR_AMOUNT_1 INCOME_SOURCE_2 INCOMR_AMOUNT_2 ……

  Zhangsan Wages 8000 Stock 6000 ……

  我們不確定行轉列後,列的數量,甚至連列名也不能完全確定。這時就不能使用只適用於靜態轉置的 pivot 函數了,而需要使用動態轉置的方法。而集算器的 SPL 語言在動態編程方面,要遠比 SQL 語言靈活得多:

  A B
1 =connect("orcl")  
2 =A1.query("select * from PERSONALINCOME").group(NAME)
3 =A2.max(~.len())
4 =create(NAME, ${A3.("INCOME_SOURCE_"+string(~)+", INCOME_SOURCE_"+string(~)).concat@c()})
5 for A2 =A5. NAME |A5.conj([INCOME_SOURCE, INCOME_AMOUNT])
6   >A4.record(B5)

  結果如下:
  011png

三、 轉置同時列間計算

  假設我有一張關於蔬菜的一週價格清單

  012png

  而我想由此計算得出關於各種蔬菜的一週價格走勢,其中走勢又包含四種狀態:上漲、下降、平穩和初始(週一的值)。

  設計出來的表結構大體如下

  VEGETABLES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

  Eggplant Initial Rise Decline Rise ……

  Cucumber Initial Rise Rise ……

  ……

  雖然需要使用的轉置屬於靜態類型,但在轉置時需要實現列間的計算,這種計算對於 SQL 來說,處理起來非常麻煩。但若使用靈活性更強的集算器的 SPL 語言,則會輕鬆許多:

  A B
1 =connect("orcl") =["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
2 =A1.query("select * from VEGETABLEPRICES")
3 =create(Vegetables,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4 for A2.group(VEGETABLES) =A4.align(B1, WEEK)
5   =B4.(if(#==1:"Initial", PRICE_RMB > PRICE_RMB [-1]:"Rise", PRICE_RMB < PRICE_RMB [-1]:"Decline",PRICE_RMB = PRICE_RMB [-1]:"Stable"))
6   >A3.record(A4.VEGETABLES |B5)

  獲得“蔬菜的一週價格走勢”表如下
  013png

總結

  相比於 SQL 提供的 pivot 和 unpivot,集算器 SPL 語言所提供的轉置功能要更加靈活,適應性也更加廣泛,可以滿足各種複雜的轉置需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