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關鍵對話》

2019.01.12

前言

這本書的作者有四位(Kerry Patterson等),通讀下來會感覺它是一個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有豐富的社會調查、對話的方法和技巧,研究問題的視角全面,書末還提供許多案例分析。全書內容都緊緊圍繞着“關鍵對話”,從它的定義和掌握“關鍵對話”的心經,講到參與對話的不同人的視角,再講到掌握“關鍵對話”的具體方法;而第十一章作者們還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案例,並貼心地整理出完整的“關鍵對話”練習表。

前五章的內容比較分散,但有很多幹貨:

  • 對話中守住初衷:對內,自己要捫心自問對話內容有沒有偏離真實目的;對外,利用一定的技巧讓對話參與者能知道你的真實目的;
  • 雙路處理,保證對話安全:關注對話的內容也要關注對話的氛圍,時刻地觀察對話的參與者的行爲變化,讓大家能在安全的對話氛圍下暢所欲言。

而且前五章一再地強調了沉默、“傻瓜式地選擇”的壞處,也用他們的研究案例告訴我們: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會讓問題惡化。

在看到第六章之前,我曾一度想放棄閱讀,因爲前五章在內容上會讓人覺得有一定的反覆,有種同一意思作者們換了很多種表述來講。但到了第六章,作者們從一個“容易陷入不安全氛圍的人”(我粗糙地概括爲“敏感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讓我感覺到作者們在分析“關鍵對話”時視角是比較全面,他們站在了“上帝”的位置上履行着職責——關注着對話中的每一個人。第七、八章內容又變換了對話人的視角,講述如何去陳述觀點和幫助“敏感者”走出不安的對話氛圍。

“上帝”視角

如上所說,前五章內容可能會讓人發睏,前五章把關鍵對話的理論內容講得太過於詳盡,而且在我看來,關鍵對話產生的起點是微妙的,要讓讀者能體會到現實對話中的這種微妙變化,比較好的方式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觀看一場“關鍵對話”全過程,簡單地說就是看一場好戲。

劉慈欣在《三體》中對三體人的描述是他們不會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但人類是一種具有複雜情感的生物,無論基於何種原因,我們都很少會坦露自己的真實目的,我們身穿鎧甲帶着面具在說話。所以當我們置身於對話中,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生活中,我們不乏這類看好戲的機會,我發現最終的戲劇性轉折往往不是突發的,而是從某個時刻開始,情緒、氛圍一點點地累積直到最後一根稻草壓死了駱駝。“上帝”的視角下看到了困頓的芸芸衆生,那我們如何纔不會變成其中的一個呢?

作者們在第四章中提到利用“雙路處理”能力去關注對話氛圍時,我就感覺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論,是一個理想模型,是一個需要很多實踐歷練才能掌握的能力。但只有心經沒有招式是不夠的。結合我個人的經歷,要修煉出“雙路處理”的能力,最好的招式就是——。當一開始不具備這項能力之前,先把語速降下來,慢條斯理地表述清楚,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察言觀色,慢慢地掌握在關注對話內容的同時關注到對話氛圍。

一切的救贖都是自省和控制

前五章一度令我發睏的另一個原因是作者在講一件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自我反省——就好像所有人都知道運動有助於健康但卻始終邁不開腿一樣。從小就讀聖賢們的各種“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一省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已經是很難做到的事情,更別說要像作者說的那樣在對話中不停地自省,去檢討自己有沒有偏離真正的目的。所以,又回到“上帝”視角里所說的那樣,這樣的心經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但當我們認真地回顧一下我們已經走過的人生,走馬燈停留在過去的某個時刻時,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要是我吸取教訓不再重蹈覆轍就好,要是我當時控制住我自己就好,等等。所以當看到有人寫了整整一本書來講一個我已經懂得了很久的道理時,我覺得這對我過去人生的一種自我嘲笑。

自我反省、自我控制這兩堂課,與其讓它們相伴我們一生,倒不如現在就開始學會掌握它們。如果自省和控制的最好時機是過去的某一個時刻,那次好的時機就是現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