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中層管理,一個龐大且易脆的羣體

這幾年,互聯網行業開始慢下來了。前陣子,華爲被曝出裁掉了1100 餘中層管理者。

即使後來任正非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表示了不知情和不滿。但是,當企業裁員的大刀揮向中層管理時,似乎在透露着某些端倪。

所謂的中層,絕大部分人已經步入職場中年。當中年危機遇上疫情經濟,如果中層管理者的成長潛力不被企業認可,必然是性價比很低的一個羣體,理所應當就成了被精簡瘦身的對象。

在職場中,爬上高位不容易,守住高位更不易。互聯網的中層管理,一個龐大且易脆的羣體,爲什麼這麼說?出路又在哪裏?

1

先從一點感觸說起。

1個月前,我作爲評委參加了公司的技術晉升評審,答辯的同學都是由T5晉升到T6。

T5 要求在職1年半,基本都是某個方向的小組長了,晉升T6後有很大機會帶一個技術團隊,是後續一線管理者的候選人。

幾天評審下來,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候選人被問到稍大點的問題時,比如:如何應對後續的業務變化?如何規劃你接下來半年的工作?平時有無思考,思考的深度是否足夠,高下立判。

這些問題都是針對全局視角和目標意識進行考覈,是T6同學能否擔任好leader角色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能答好此題的候選人寥寥無幾。

如果真要以這個標準來評判,真正能通過答辯的人可能10%都不到,但是有部分人確實績效不錯,而且在現有職級2年以上了,如果仍然晉升不過,似乎企業又很難留住他們。此時,不禁讓人想起著名的彼得原理

一個員工,由於他在原有職位上表現優異,將被提升到高一級的職位。在有足夠的時間和職位空缺情況下,每個職位往往都被不稱職的員工所佔據。

最近二十年,互聯網行業快速飛奔,吸引無數求職者衝進這個行業,培訓3個月就可入行。在資本的助推下,太多公司幾乎不考慮成本,一味的擴張業務和團隊。這樣的行業背景下,加之人員流動快以及管理中的裙帶關係,也間接使得中層管理者德不配位的情況愈加凸顯。

截止到今天,已經將近 2000W 的互聯網從業者了。照兩個披薩大小的團隊規模進行估算,基本10個人就需要一個leader,這樣差不多有 200W 的管理者了,而中層管理者顯然佔據了絕大部分。

可是,當互聯網的資本大潮退去,淘汰的不僅僅是績效差的基層員工,那些拿着高工資同時有明顯成長瓶頸的中層管理者,同樣是一個龐大且脆弱的羣體。

2

上週,有一個讀者朋友加我微信,聊到了他的職場困惑。

他目前在一家發展還不錯的獨角獸公司擔任技術經理,但是這已經是他走向管理的第4年了,晉升似乎看不到希望,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走管理這條路。

的確,如果走技術路線,4年時間足夠讓他晉升1到2個級別。但是換成管理路線,要讓一箇中層管理躍遷成高層管理,難度似乎不小。

至少我身邊很多同事就是這樣,在一線管理摸爬滾打了好幾年,不甘心退回到一線,但是想在管理上獲得突破又有點費勁,不上不下。而這就是絕大多數中層管理者的現狀。

我問這位朋友,“你們公司有管理職級的晉升體系和培養體系沒呢?你自己又是怎麼提升的,是否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他說,“管理上能不能晉升都是高層領導主觀定的。公司偶爾有一些培訓,但是也不繫統化,真正落地感覺又是另外一回事。自己平時主要抓具體事情的落地和資源分配,也會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和團隊管理能力。要說特別明確的方向,確實沒有,主要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做成什麼樣纔算做好了,感覺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這段話讓我感觸挺深的,對於絕大部分中小型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專業路線的培養和晉升體系可能都不完善,更別說管理路線了,所以企業機制的缺失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中層管理者自身的格局和視野是另外一個主要因素。就像我這位朋友一樣,可能連中層管理的角色認知都沒想明白或者問明白,你讓他如何突破中層思維?

3

放在5年前,互聯網行業如日中天,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

薪資不高、晉升無望、做得不爽,外面有的是選擇機會,完全可以尋找下“職業捷徑

但是當資本浪潮退去,便知道誰在裸泳。當前,企業比拼的是生存力和盈利能力,員工比拼的是獨特的價值和潛力。

作爲中層管理者,自身格局綜合能力會越來越重要。如何讓你的團隊更加高效?如何做好對上管理,讓公司看到你的價值?專業本身過硬還不夠,如何提升自己的業務意識和商業思維?以便能用更全的視角規劃目標和考慮問題...

當挑戰來臨,你要思考的深度以及待提升的能力無疑比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總之,練好內功,讓自己先優秀起來,然後才能掌握到主動權。

今年開始,看到身邊很多優秀的同學都比以往更加努力和專注了。在行業走下坡路時,他們一點都不急躁和焦慮,正如一個朋友說的,“慢就是快,用平常心做好當下事,其他交給時間!”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