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I/O向量、sendv、writev

    在我们了解使用附属数据工作的复杂函数之前,我们应该熟悉被readv(2)与writev(2)系统调用所使用的I/O向量。我们不仅将会发现这些函数是十分有用的,而他们的工作方式也被引入了一些附属数据函数中。这会使得后面的理解更为容易。
I/O向量(struct iovec)
readv(2)与writev(2)函数都使用一个I/O向量的概念。这是由所包含的文件定义的:
#include 
sys/uio.h头文件定义了struct iovc,其定义如下:
struct iovec {
    ptr_t iov_base; /* Starting address */
    size_t iov_len; /* Length in bytes */
};
struct
iovec定义了一个向量元素。通常,这个结构用作一个多元素的数组。对于每一个传输的元素,指针成员iov_base指向一个缓冲区,这个缓冲区是存放
的是readv所接收的数据或是writev将要发送的数据。成员iov_len在各种情况下分别确定了接收的最大长度以及实际写入的长度。
readv(2)与writev(2)函数
这些函数是作为read与write函数的衍生函数而被人所知的。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设计是因为他们可以在一个原子操作中读取或是写入多个缓冲区。这些函数的原型如下:
#include 
int readv(int fd, const struct iovec *vector, int count);
int writev(int fd, const struct iovec *vector, int count);
这些函数需要三个参数:
要在其上进行读或是写的文件描述符fd
读或写所用的I/O向量(vector)
要使用的向量元素个数(count)
这些函数的返回值是readv所读取的字节数或是writev所写入的字节数。如果有错误发生,就会返回-1,而errno存有错误代码。注意,也其他I/O函数类似,可以返回错误码EINTR来表明他被一个信号所中断。
使用writev的例子
下面的程序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writev函数将三个独立的C字符串作为一次写操作写入标准输出。
/*
* writev.c
*
* Short writev(2) demo:
*/
#include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static char part2[] = "THIS IS FROM WRITEV";
    static char part3[]    = "]/n";
    static char part1[] = "[";
    struct iovec iov[3];
    iov[0].iov_base = part1;
    iov[0].iov_len = strlen(part1);
    iov[1].iov_base = part2;
    iov[1].iov_len = strlen(part2);
    iov[2].iov_base = part3;
    iov[2].iov_len = strlen(part3);
    writev(1,iov,3);
    return 0;
}
编译运行程序:
$ make writev
gcc -g -c -D_GNU_SOURCE -Wall -Wreturn-type writev.c
gcc writev.o -o writev
$ ./writev
[THIS IS FROM WRITEV]
$
当程序运行时,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所引用的缓冲区是如何分散,所有的缓冲区都会被输出形成最终的字符串。
也许我们希望多花一些时间来修改这个程序并做各种测试,但是要注意一定要将iov[[]数组分配得足够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