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的需求做不完

|0x00 需求真的多吗?

需求太多,是程序员们共同面对的困局。
从前端到后端、从数据到分析、从交互到测试,几乎每个人都很忙。大公司的用人标准,早期有一个很常见的说法,叫作“三个程序员,拿四个人的工资,做五个人的事情”。在行业高速发展期,给更多的钱,确实非常吸引人。但后来,行业发展不像早期那么快速,内卷的趋势隐隐然在加剧,干脆就把“996”当作了工作的常态。这种情况下,需求多,让大家自觉的加班工作,看起来就是很自然的现象了。
但是,你的需求真的多吗?
某种意义上是的,产品不断的在提需求,如果业务高速发展,那就多点功能吸引用户;如果业务遇到瓶颈,那就多尝试方法来寻找突破点。所以定期总有新的需求过来,再加上时不时的紧急任务支持,需求是真的多。
某种意义上却不是的,并不是说我们真的做不完,而是要花费很多的经历在需求沟通、合作方对接等杂事上。“白天开会、晚上coding”,是很多人平时真实的工作状态,以至于我们喊出了“少开会”的口号,或者是封闭式开发,每天黄金时间内,谁找都不理。
每个组都在不断的提升局部的效率,成果还是有的,只是全局的效率却一直上不来,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0x01 需求方想要什么?

需求方想要什么?用一句话解释,就是持续交付有价值的产品。
我们可以设想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在医院中看病,每位大夫都是专家,看病速度又好又快,但我们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排队上:检查、交费、打印报告…… 医院是一个典型的局部效率非常高的地方,但也是典型的全局效率非常低的地方,因此几乎每个人提到去意愿,心里都会默默的打怵。另一个场景是物流快递,现在的物流效率已经远远不是过去所能相比的,基本上在京东上下单,隔日就到非常正常,在江浙沪包邮区,很多淘宝的商品也能做到次日送达。虽然局部效率可能很低,例如快递送到的时候我们不在家、例如快递员丢到了快递柜中,但是从全局来看,效率是非常高的,这也让中国电商的购物体验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是如此,业务、产品、运营等需求方,并不关心数据的建设情况是怎样的,也不会关心现有的数据能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但非常关心能不能持续的给我交付有价值的产出,哪怕这种产出只是导出数据,也会给人带来非常不一样的感觉。
因此,我们最理想的状态上,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提升交付速度,同步提升资源效率和流动效率。
但是,“屁股决定脑袋。理想都是全栈”,除非全部的东西都是自己做,不然跨了团队、或者跨了合作人,效率总是有打折的。最核心的问题,往往都是相同的:“我做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不提前说一下?你真的想好了产品的价值吗?”
可以说,数据持续交付的过程中,从来不缺少有经验的数据工程师,而是缺少有价值的产品需求。

|0x02 如何满足需求方?

有些时候数据的同学很容易说话,帮忙做个事情,顺手也就做了,但其实是不对的,工作还是要有原则的支撑。
典型的原则,有两个:

  • 一是要讲述需求的完整故事;
  • 二是要能够加速标准化的流程。

很多时候我们接到的是一个半吊子需求,分析人员觉的能做、产品觉得可行,然后找到了你,要求实现它,但仔细一看需求,跟想法却有了千差万别的地方,于是又要重新跟产品沟通,再核对一遍逻辑,砍掉一些需求。最后交付的时候,不仅样子变了很多,周期也非常的长。
因此,在对接需求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判断这个需求的背景是怎样的,产出的价值是怎样的。如果确实很好,标记为P0,优先支持;如果需求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那就标记为P1或者P2,反正都有问题了,就不要急于去交付。
有一个很著名的利特尔法则,平均交付周期 = 在制品数量/吞吐率,如果我们想持续的交付产品,那就必须减少在制品数量。
因此,我们根据正常的产品交付周期:临时、紧急插入的需求,作为P0需求;正常情况,规划和排期的需求,作为P1/P2需求;其他需求,作为P3需求。尽管数据的研发流程与前后端不同,但分出个轻重缓急,也是必须要做的。
另一件事情,就是要有标准化的流程,并且能够加速这个流程。数据团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速发展一段时间后,面临的架构重构问题。我们平时为了快速搞定需求,会搞出很多临时性的方案:例如命名不规范、没有Code Review、ADS跨层依赖ODS等。尽管数据交付出去了,质量也没有问题,但却是对架构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解决的思路也是有的,但要看情况,有条件的可以自行搞一些自动化的监控过程:例如跨层依赖、代码相似度、数据引用次数等;或者是提交的任务,定期交给负责人进行审核,简单的扫一眼,就能减少很多的问题。
但根源还是在于团队要有标准化的流程体制,定义明确评审标准、交付过程和验收标准。这个流程很重,我们可以简化,但不能没有。只有坚持下来,才能够在兼顾速度的情况,提升架构质量,不然总有重构的那一天。

|0xFF

数据存在的意义是产出商业价值,而不是产出技术价值。换一换思维,把资源效率为核心,改为以流动效率为核心,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新天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