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卷積神經網絡認識的進一步加強(卷積變種:分組卷積、空洞卷積、深度可分離卷積、可形變卷積)

一、分組卷積 Group convolution

Group convolution分組卷積,最早在AlexNet中出現,由於當時的硬件資源有限,訓練AlexNet時卷積操作不能全部放在同一個GPU處理,因此作者把feature maps分給多個GPU分別進行處理,最後把多個GPU的結果進行融合。

img

二、卷積核一定越大越好?-- 3×3卷積核

AlexNet中用到了一些非常大的卷積核,比如11×115×5卷積核,之前人們的觀念是,卷積核越大,receptive field(感受野)越大,看到的圖片信息越多,因此獲得的特徵越好。雖說如此,但是大的卷積核會導致計算量的暴增,不利於模型深度的增加,計算性能也會降低。於是在VGG(最早使用)、Inception網絡中,利用2個3×3卷積核的組合比1個5×5卷積核的效果更佳,同時參數量(3×3×2+1 VS 5×5×1+1)被降低,因此後來3×3卷積核被廣泛應用在各種模型中。

三、每層卷積只能用一種尺寸的卷積核?-- Inception結構

傳統的層疊式網絡,基本上都是一個個卷積層的堆疊,每層只用一個尺寸的卷積核,例如VGG結構中使用了大量的3×3卷積層。事實上,同一層feature map可以分別使用多個不同尺寸的卷積核,以獲得不同尺度的特徵,再把這些特徵結合起來,得到的特徵往往比使用單一卷積核的要好,谷歌的GoogLeNet,或者說Inception系列的網絡,就使用了多個卷積核的結構。

補充內容:什麼是feature map?

在每個卷積層,數據都是以三維形式存在的。你可以把它看成許多個二維圖片疊在一起,其中每一個稱爲一個feature map。在輸入層,如果是灰度圖片,那就只有一個feature map;如果是彩色圖片,一般就是3個feature map(紅綠藍)。層與層之間會有若干個卷積核(kernel),上一層的每個feature map跟每個卷積核做卷積,都會產生下一層的一個feature map

img

最初版本的Inception結構

如上圖所示,一個輸入的feature map分別同時經過1×13×35×5的卷積核的處理,得出的特徵再組合起來,獲得更佳的特徵。但這個結構會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參數量比單個卷積核要多很多,如此龐大的計算量會使得模型效率低下。這就引出了一個新的結構!

四、怎樣才能減少卷積層參數量?-- Bottleneck

發明GoogleNet的團隊發現,如果僅僅引入多個尺寸的卷積核,會帶來大量的額外的參數,受到Network In Network1×1卷積核的啓發,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往Inception結構中加入了一些1×1的卷積核,如圖所示:
img

加入1×1卷積核的Inception結構

img

根據上圖,我們來做個對比計算,假設輸入feature map的維度爲256維,要求輸出維度也是256維。有以下兩種操作:(怎麼算的?不明白)

  1. 256維的輸入直接經過一個3×3×256的卷積層,輸出一個256維的feature map,那麼參數量爲:256×3×3×256 = 589,824

  2. 256維的輸入先經過一個1×1×64的卷積層,再經過一個3×3×64的卷積層,最後經過一個1×1×256的卷積層,輸出256維,參數量爲:256×1×1×64 + 64×3×3×64 + 64×1×1×256 = 69,632。足足把第一種操作的參數量降低到九分之一!

1×1卷積核也被認爲是影響深遠的操作,往後大型的網絡爲了降低參數量都會應用上1×1卷積核。

五、越深的網絡就越難訓練嗎?-- Resnet殘差網絡

img

ResNet skip connection

傳統的卷積層層疊網絡會遇到一個問題,當層數加深時,網絡的表現越來越差,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因爲當層數加深時,梯度消散的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反向傳播很難訓練到淺層的網絡。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何凱明大神想出了一個“殘差網絡”,使得梯度更容易地流動到淺層的網絡當中去,而且這種“skip connection”能帶來更多的好處,

六、卷積操作時必須同時考慮通道和區域嗎?-- DepthWise操作

img

標準的卷積過程可以看上圖,一個2×2的卷積核在卷積時,對應圖像區域中的所有通道均被同時考慮,問題在於,爲什麼一定要同時考慮圖像區域和通道?我們爲什麼不能把通道和空間區域分開考慮?

img

Xception網絡就是基於以上的問題發明而來。我們首先對每一個通道進行各自的卷積操作,有多少個通道就有多少個過濾器。得到新的通道feature maps之後,這時再對這批新的通道feature maps進行標準的1×1跨通道卷積操作。這種操作被稱爲 “DepthWise convolution”,縮寫“DW”

這種操作是相當有效的,在imagenet 1000類分類任務中已經超過了InceptionV3的表現,而且也同時減少了大量的參數,我們來算一算,假設輸入通道數爲3,要求輸出通道數爲256,兩種做法:

  1. 直接接一個3×3×256的卷積核,參數量爲:3×3×3×256 = 6,912

  2. DW操作,分兩步完成,參數量爲:3×3×3 + 3×1×1×256 = 795,又把參數量降低到九分之一!

因此,一個depthwise操作比標準的卷積操作降低不少的參數量,同時論文中指出這個模型得到了更好的分類效果。

七、分組卷積能否對通道進行隨機分組?-- ShuffleNet

AlexNetGroup Convolution當中,特徵的通道被平均分到不同組裏面,最後再通過兩個全連接層來融合特徵,這樣一來,就只能在最後時刻才融合不同組之間的特徵,對模型的泛化性是相當不利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ShuffleNet在每一次層疊這種Group conv層前,都進行一次channel shuffleshuffle過的通道被分配到不同組當中。進行完一次group conv之後,再一次channel shuffle,然後分到下一層組卷積當中,以此循環。

八、通道間的特徵都是平等的嗎? – SEnet

無論是在Inception、DenseNet或者ShuffleNet裏面,我們對所有通道產生的特徵都是不分權重直接結合的,那爲什麼要認爲所有通道的特徵對模型的作用就是相等的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於是,ImageNet2017冠軍SEnet就出來了。

一組特徵在上一層被輸出,這時候分兩條路線,第一條直接通過,第二條首先進行Squeeze操作(Global Average Pooling),把每個通道2維的特徵壓縮成一個1維,從而得到一個特徵通道向量(每個數字代表對應通道的特徵)。然後進行Excitation操作,把這一列特徵通道向量輸入兩個全連接層和sigmoid建模出特徵通道間的相關性,得到的輸出其實就是每個通道對應的權重,把這些權重通過Scale乘法通道加權到原來的特徵上(第一條路),這樣就完成了特徵通道的權重分配。

九、能否讓固定大小的卷積核看到更大範圍的區域?-- Dilated convolution

標準的3×3卷積核只能看到對應區域3×3的大小,但是爲了能讓卷積核看到更大的範圍,dilated conv使其成爲了可能。dilated conv原論文中的結構如圖所示:

img

上圖b可以理解爲卷積核大小依然是3×3,但是每個卷積點之間有1個空洞,也就是在綠色7×7區域裏面,只有9個紅色點位置作了卷積處理,其餘點權重爲0。這樣即使卷積核大小不變,但它看到的區域變得更大了。

十、卷積核形狀一定是矩形嗎?-- Deformable convolution 可變形卷積核

認爲卷積核的形狀可以是變化的,變形的卷積核能讓它只看感興趣的圖像區域 ,這樣識別出來的特徵更佳。

img

要做到這個操作,可以直接在原來的過濾器前面再加一層過濾器,這層過濾器學習的是下一層卷積核的位置偏移量(offset),這樣只是增加了一層過濾器,或者直接把原網絡中的某一層過濾器當成學習offset的過濾器,這樣實際增加的計算量是相當少的,但能實現可變形卷積核,識別特徵的效果更好。

啓發與思考

現在越來越多的CNN模型從巨型網絡到輕量化網絡一步步演變,模型準確率也越來越高。現在工業界追求的重點已經不是準確率的提升(因爲都已經很高了),都聚焦於速度與準確率的trade off,都希望模型又快又準。因此從原來AlexNetVGGNet,到體積小一點的InceptionResnet系列,到目前能移植到移動端的MobileNetShuffleNet(體積能降低到0.5mb!),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趨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