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等一回--通過貨幣發展變遷史窺探央行數字貨幣DCEP

前言

10月28日,上海首屆外灘金融峯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會上演講“數字化重塑金融全球生態”主題中,着重提及了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一種全新的加密電子貨幣體系。底層的技術據我分析,應該包括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等。
貨幣,或者說,是大部分人一生的牽絆。貨幣到底是什麼,DCEP“看不見摸不着,挺虛的,紙質人民幣用的好好的,爲什麼要發展?”,正好筆者大學裏學的是貨幣銀行專業和計算機專業雙專業,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所以試着就其發展脈絡分析一下。

貨幣的“表”和“裏”

通過分析,我發現貨幣的“表”和“裏”。人們熟悉的往往是貨幣的“表”,也就是貨幣的具體形態。過年了,我們問小孩子什麼是錢,可能小孩子會揚一揚手中的幾張紅色毛爺爺,說“錢就是這個”。大人們喜歡錢,可能是因爲錢能換到很多好東西。
其實說的都是貨幣,只不過一個是說貨幣的“表”,而另一個,說的是貨幣的“裏”。

看了很多材料,對貨幣的階段劃分我總覺得還是太複雜,也不怪那些作者,貨幣的發展變遷是以千年爲維度的。依我看就3個大階段,按技術的習慣,我稱之爲,大版本號。 依據的是貨幣的“裏”的變化。這3個大階段下,其“表”的變化,又可以在某個大版本號下細分小版本號。

  • 1商品貨幣(含實物貨幣(1.1)、金屬貨幣(1.2)兩個階段)
  • 2信用貨幣(紙幣以及其他法償貨幣)
  • 3數學貨幣

爲什麼這麼劃分呢?貨幣,其本質是“裏”,最重要的是“裏”被人信任,有信任則這種貨幣會產生、發展,無信任,則這種貨幣會消亡。所以大階段劃分依據是人們對貨幣的信任問題。

商品貨幣,除了做貨幣外,其本身也是中商品,有自身的價值,也就是其信任問題是靠內在價值解決的

信用貨幣,是靠主權國家的信用作爲後盾的,本身沒有價值

數學貨幣,其信任問題是設計之初就考慮在內的,是靠其內在運作機制和計算機密碼學來保證的(無法超發、身份驗證、共識機制、無法篡改)

注意,一種貨幣替換另外一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是出現兩者的雜交種,然後慢慢過渡到後一者的純種。

以人類歷史發生過的信用貨幣替換商品貨幣(主要是金屬貨幣)過程,延續了近千年。 宋朝出現了交子,有人說是最早的紙幣,其實交子更像是匯票,到最後要兌換成金銀的。也就是說其信用,最後還是靠金銀本身價值,而不是宋朝政府的信用。

直到二十世紀6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立法規定美元的法償性,纔有了真正成形的信用貨幣,而之前的紙幣可以稱之爲代幣,屬於金屬貨幣和信用貨幣的混合體(但偏向金屬貨幣)。另外像信用卡和支付寶之類,都只是支付工具,還沒到貨幣這一層(有點像交子之於金銀)。

半個世紀後,人類社會開始出現數學貨幣,第一個是比特幣,最近央行在研究數學貨幣,由國家發行,那這個中國數學貨幣其實也是信用貨幣和數學貨幣的混合體(但偏向信用貨幣)

後記

  • 信用貨幣是當前的主流,必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雖然比較非主流,但筆者並不認爲信用貨幣是貨幣的終極形態。參考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的《貨幣的非國家化——對多元貨幣的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就像當代計算機技術,分佈式應用取代了集中式應用,也許下一個千年之後,貨幣也能以分佈式的方式發行,相信那時候的國民經濟運行必將更加有容錯性,健壯性,去掉了信用貨幣帶來的通貨膨脹的弊端,甚至能用編程的方式對經濟運行進行調控。
  • 貨幣所用的技術,必將是人類社會技術的集大成者(誰叫錢這玩意這麼重要呢,去錢幣博物館看看,任何和錢相關的物件,那個製作精美啊),推動了貨幣的發展。央行的DCEP是高度依賴於技術的,也會帶動國內的密碼學,網絡技術,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從這個意義上,DCEP不“虛”。期待央行的DCEP早日實現。
  • 貨幣的發展變遷是以千年爲維度的,歷史的長河中大部分的人,從生到死,其對貨幣的認知是沒有大的變化,我們這代人能遇上貨幣形態的一點變化,也算是千載難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