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守廁人”

現在城市衛生間早已對全民免費,守廁所的人不需要靠收取如廁費作爲收入,政府不僅發給固定薪水,還提供住宿(是否免費提供沒有調查),而他們現在的工作就是負責打掃衛生。記得纔來昆明時,公園的公廁還要收費的(三毛錢),水電費承包。所以持老年證如廁,守廁人是很不高興的(老年人免費)。

一次遇見一位老人,上完廁所後,因爲水壓太低,廁所衝不乾淨,就老是在放水。守廁人聽見了,一邊嘟囔着一邊拿着掃把過來,你不要衝了,收不到你一分錢還要衝掉我多少水?從那以後索性不帶老年證,每天早上都會裝點零錢帶着,萬一要上衛生間也不必看人臉色聽人閒話。

我更想說說60、70年代的守廁人。在我生活的礦山,是與周邊農村緊挨着。人民公社成立後,農村一切歸集體所有,礦山的廁所都分別包給了周圍生產隊。那時候種田種菜用的都是有機肥,各種糞便是主要肥料。礦山人多,用的都是公廁,於是每個公廁都分配給一個生產隊,爲了防止“偷糞”,生產隊就得安排社員“看守”。這,就是那個年代的“守廁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些守廁人真的很不容易,過去這麼多年了,讓我還是不能忘記他們。

他們在廁所旁邊搭一個簡易棚屋,一張竹牀加一些稻草做牀墊。冬天還好點,雖然棚屋四面透風,但是起碼沒有夏天那麼臭。夏天可就難熬了,蚊蟲叮咬,還要忍受難聞的氣味。好像那時候守廁人都是村裏有點殘疾,或者出生不是太好的人,生產隊按勞力給記工分。

他們不光守着還兼打掃衛生,這個工作不亞於城市掏糞工人。當年的國家主席不是還接見過掏糞工人“時傳祥”嗎?主席的那句“你當清潔工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一句話拉近了領導與底層工人的距離,也可以看出那個時候城市掏糞工人的重要性。

廁所包給生產隊是有償的,承包者按年或月(半年)付給被承包單位一定的金額(多少不清楚)。這筆錢是不需要納入收入,可以給單位職工“打牙祭”改善生活。每逢單位食堂“打牙祭”了大家就開玩笑“又要喫粑粑了”。

​我當年見過最好的廁所(衛生間)是於1989年在桂林景區,第一次見到(用過)的水沖廁所,是1966年在衡陽一所大學。近20年來我們國家的廁所革命確實太見成效,剛剛開放的時候,有報道說外國人在中國找廁所,不需要打聽,只要循着那股臭氣準能找着。

不光城市,即便是農村也不再臭氣熏天,需要肥料的農家也會將廁所建在離住房較遠的地方。如今新型守廁人已經不再住棚屋,小區附近公園,近年修建了不少廁所,據說是按500到1000米間隔距離建一個的標準。這些守廁人與過去簡直天壤之別,且不講水沖廁所已經不會有太大臭氣,光是他們住的房子也不可同日而語了。

今年春節後我就想寫這個題材,還特意去拍了他們的住房。前幾天我去公園內的衛生間,想再拍一間,被拒絕了。說是管理部門說,只有管理處的人才能拍照。還好我當時偷拍了幾張,也可以說明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無法想象當年的廁所,更不知道還有我文章中寫的“守廁人”。所以當遊客去布達拉宮參觀的時候,那座年代久遠的宮殿仍然保留着最古老的廁所,也讓現在的年輕人看到了“活化石”。足以瞭解國家在廁所領域的極大變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