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有出息,這種行爲一定要禁止!

前幾天,帶娃到小區遛彎,看到一對在爭執中的父女,準確地說,是爸爸在教育女兒。

“說了不要玩得渾身髒兮兮的,你還偏不聽,看我不告訴你媽去,讓她收拾你。”

本來還噘着嘴一臉不在意的孩子,在聽到媽媽兩個字之後,立馬露出了慌張的表情,仰頭衝爸爸說道:

“爸爸我知道錯了,別告訴媽媽,她會罵我的,好不好嘛......”

“現在知道怕了,早幹嘛去了。”爸爸轉頭看了女兒一眼後,又繼續牽着孩子往回家的路上走去。 

聽完這段簡短的對話,我腦海中突然想起朋友之前一直強調的“孩子得有個怕的人,不然肯定無法無天”。

而在這個場景中,孩子怕的人就是媽媽,不怕的人就是爸爸,典型的“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模式家庭——

比如當孩子犯了錯誤後,爸爸嚴厲地做出指責:“誰叫你這麼幹的,過去罰站去,看你還敢不敢。”

而充當白臉的媽媽過來調和一下:“孩子肯定知道錯了,下次肯定不會這麼幹了,快和爸爸保證......”

然後一場本該掀起來的家庭“訓誡”,也悄無聲息地消滅在父母的一唱一和之中,成爲衆多家庭中一個司空見慣的場景。

至於爲何大部分家庭都熱衷於,用朋友的原話解釋大概就是:

樹立家長的威信。

容易管教孩子,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希望孩子順從,聽自己的話。

但事實真的如朋友所說的這樣麼?其實不然!

很多時候,家長如果刻意強調孩子“要有一個怕的人”,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不好的結果:

其一,孩子容易形成兩面派人格,在不怕的人面前,是小霸王的姿態;而在怕的人面前,又一副謹小慎微的模樣。

記得一個朋友曾講述過他親戚家的孩子,就是典型的兩面派人格。

因爲一家五口共同生活在一起,加之孩子爺爺奶奶的溺愛,所以娃在老人面前就是一副小“天不怕,地不怕”的狀態。 

要星星絕不給月亮,想要什麼玩具都必須立即滿足,因爲一旦沒有被滿足,孩子還會上手打奶奶。

可每當爸爸回來後,孩子就立刻一副乖小孩的樣子,左右切換變臉的慕言,看着也是頗有點怪異。

其二,長期處於“你強我弱”的教育模式下,他的價值觀會錯位,認爲只要自己厲害到讓人害怕,就能“爲所欲爲”。

而且這種價值觀催生下,也會讓他們產生對“厲害人物”的恐懼敬畏感,變得自卑怯懦,沒有主見。

紀錄片《鏡子》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家庭,兒子12歲輟學在家,終日無所事事,而且還會對母親經常口出狂言,罵她“賤”,並動手打人,而父親在一旁不聞不問。 

但這一切的反差,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原因,母親脾氣暴躁,每次與丈夫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一般都會用暴力。

久而久之,在這種“你強我弱”的環境下,他也認可了這種處世模式,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所以,父母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他們,他們也會潛移默化地學習到這些方法與價值觀。

這就提醒我們家長,一定要育兒有度,給到孩子們恰當又有力的教育!

其實,讓“孩子有一個怕的人”不是家庭的必須,也不會對自己育兒起到一個長期的積極效果。

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對自己敬重但不畏懼,覺得自己與父母是平等可交流的。

這就需要家長們做好以下這幾點。

給到孩子充分的尊重

近期大熱劇《隱祕的角落》中的小主角朱朝陽,他有一個控制慾極強的母親。

嘴裏一直說着是爲了兒子好,可她卻一直漠視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朱朝陽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老師找到她溝通後,她卻說:“我兒子是來學校學習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還有簡單的喝牛奶行爲,也能讓人感到萬分壓抑,起初朱朝陽並不太想喝,她一直反覆強調,“不燙趕緊喝,喝了我好洗杯子”。

當朱朝陽端起杯子喝起牛奶時,她又拉下臉嫌棄兒子喝得慢“有那麼燙麼?”

邊說邊奪過杯子抿了一口,然後繼續催促兒子喝完。 

後面朱朝陽一口喝完牛奶後,她又憤怒於兒子躲閃自己的行爲,開始暴力給兒子擦嘴,一副要“生吃了兒子”的模樣,讓人感到驚恐。 

如此壓迫下的母愛,也讓朱朝陽感到壓抑、沒有自我,必須用自己的懂事和成績來寬慰母親。

這絕不是我們想要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活得沒有自我,我們又有何幸福可言?

如果我們真愛孩子,就請多給他們一點尊重與自由,讓孩子在父母的引領下,不斷地成長、進步。

給到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

信任與安全感是從小就要給到孩子的,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信任,他們纔會成長更自信,也更懂得如何愛別人。

馬伊琍上節目時,曾談起過父親對他的信任,讓她多了更多的勇氣與安全感。

有一次,她被老師在思想品德上給了個“差”,理由是懷疑她跟男孩早戀。 

父親來到學校後,不是指責馬伊琍,而是第一時間選擇無條件相信她:“我的女兒我是最瞭解的,我還是找校長去說吧!”

父親全程無條件地信任,讓馬伊琍心裏覺得暖暖的,也因爲父親的信任,讓她明白了:

自己身後一直站着一個叫“家”的地方,能給予她最大的安全感和支持。

我想這纔是家庭教育中,最稀缺也是最剛需的一環吧!

給孩子立規矩

當然,我反對這種紅白臉教育,但該有的規矩也要給孩子立好,讓他有個基本的尺度。

簡單說就是寬鬆中有底線,溝通中有原則,讓孩子一直沿着基本的“規矩”走,這樣纔不會行差踏錯。

相信有了底線和規矩的約束,家長教育孩子纔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育兒不是單行線,我們可以有多種走法,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給到孩子恰當的愛和教育,才能助力他們展翅高飛。

恰如艾默生所說:

“孩子最終成爲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裏所接受的愛、陪伴和榜樣示範。”

願每一個家長都是孩子心中,敬重又可親近的對象,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貼心寶貝,然後共同成爲更好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