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性能常用三大指標

筆記(茹炳晟老師 第28課 帶你一起解讀不同視角的軟件性能與性能指標 )

衡量軟件性能三個最常用的指標:併發用戶數、響應時間、系統吞吐量

併發用戶數
    包含業務層面和後端服務器層面的兩層含義

    業務層面的併發用戶數:指實際使用系統的用戶總數。要結合用戶行爲模型,才能得到系統實際承載的壓力。

    後端服務器層面的併發用戶數:同時向服務器發送請求的數量--直接反映了系統實際承載壓力。

    系統潛在用戶數、業務併發用戶、實際併發用戶數(服務器併發請求數)--取決於業務併發用戶數和用戶行爲模式,用戶行爲模式比重較大

    性能測試中關鍵一環:分析得到準確的用戶行爲模式(除了獲取性能需求外,最困難的工作)

    獲取用戶行爲模式方法:

    1)以上線系統:系統日誌分析法-->獲取用戶行爲統計和峯值併發量等重要信息
    2)未上線系統:參考行業中類似系統的統計信息建模、分析(通常做法)

響應時間
    通俗定義:反映了完成某個操作所需要的的時間
    標準定義:應用系統從請求發出開始,到客戶端接收到最後一個字節數據所消耗的時間

  •     服務器端響應時間:採用標準定義評估
  •     前端響應時間:採用用戶主觀感受時間的定義

系統吞吐量

  最直接體現軟件系統負載承受能力的指標

  注意:所有對吞吐量的討論都必須以“單位時間”作爲基本前提

衡量吞吐量

  •   Requests/Second  受應用服務器和應用本身實現制約
  •   Pages/Second  受網絡設置、服務器架構、應用服務器制約
  •   Bytes/Second  受網絡設置、服務器架構、應用服務器制約

從業務角度,也可以用 “單位時間的業務處理數量” 衡量

【注意】 不同併發用戶數場景下,即使系統具有相近的吞吐量,但是得到的系統性能瓶頸也會相差甚遠
【要求】性能測試場景指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合併發用戶數、響應時間這兩個指標


考察HTTP或業務層面:Requests/Second、Pages/Second
考察系統層面或網絡層面:Bytes/Second

併發用戶數、系統吞吐量、響應時間三者關係
當系統併發用戶數較少時,系統的吞吐量也低,系統處於空閒狀態--稱爲“空閒區間

當系統整體負載並不是很大時,隨着系統併發用戶數的增長,系統的吞吐量也會隨之線性增長--稱爲“線性增長區間

隨着系統併發用戶數的進一步增長,系統的處理能力逐漸趨於飽和,因爲每個用戶的響應時間會逐漸變長。相應的,系統的整體吞吐量並不會隨着併發用戶的增長而繼續呈線性增長--稱爲“拐點

隨着系統併發用戶數的增長,系統處理能力達到過飽和狀態。此時,如果繼續增加併發用戶數,最終所有用戶的響應時間會變得無限長。相應地,系統的整體吞吐量會降爲零,系統處於被壓垮的狀態。--稱爲“過飽和區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