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奶奶解釋比特幣

吳軍.閱讀與寫作50講的第 10 講:《比喻:怎麼讓外行理解陌生的東西?》中,作者總結了方法:

  1. 比喻是我們傳遞思想,讓讀者便於理解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2. 比喻最基本的原則是”由簡喻難“,用直觀的表達講清楚。

  3. 高手運用比喻,還能通過比喻寫出美感,甚至通過比喻製造概念,濃縮認知。

這一講的最後,作者留了一個作業:向你奶奶解釋比特幣

爲了向別人介紹一樣東西,自己首先需要理解,否則使用再好的比喻,也無法將概念講清楚。雖然我之前也多少了解過比特幣,但要我說清楚什麼是比特幣,還不夠。所以,我就先上網搜索了比特幣的相關知識。

先來看看維基百科的解釋:

比特幣(英語:Bitcoin,縮寫:BTC 或 XBT)是一種基於去中心化,採用點對點網絡與共識主動性,開放源代碼,以區塊鏈作爲底層技術的加密貨幣,比特幣由中本聰(網名)(Satoshi Nakamoto)於2008年10月31日發表論文,2009年1月3日,創世區塊誕生。在某些國家、央行、政府機關則將比特幣視爲虛擬商品,而不認爲是貨幣。

任何人皆可參與比特幣活動,可以通過稱爲挖礦的電腦運算來發行。比特幣協議數量上限爲2100萬個,以避免通貨膨脹問題。使用比特幣是透過私鑰作爲數字簽名,允許個人直接支付給他人,與現金相同,不需經過如銀行、清算中心、證券商、電子支付平臺等第三方機構,從而避免了高手續費、繁瑣流程以及受監管性的問題,任何用戶只要擁有可連線互聯網的數字設備皆可使用。

這個解釋比較官方,但對於普通人而言,點對點、共識主動性、區塊鏈等等基本概念都沒有,估計理解上面一段話比較困難。

再來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釋: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佈的開源軟件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絡。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着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與所有的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衆多節點構成的分佈式數據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爲,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爲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

與上面的解釋差不多,還是難以向普通人解釋比特幣。爲此繼續查找資料,互聯網上的資料很多,在簡書上就有一篇《一文讀懂『比特幣』》,這篇綜述比較專業,裏面涉及到一些技術細節,適合需要深入理解比特幣背後的技術人員閱覽。另外,知乎上有一篇文章《比特幣(Bitcoin)系統是如何運行的?一文讓你精通比特幣》,深入淺出,適合大衆閱讀,文章中有延伸閱讀,還有着動畫表現形式,有助於理解比特幣產生的來龍去脈。

在閱讀了比特幣的相關資料後,我總結了以下對比特幣的認識:

  • 它沒有實體,只是計算機世界裏的一串數字。我想,經過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的洗禮,大家應該對數字貨幣比較能接受。一種貨幣能不能用來買東西,不是它自身的價值決定的,而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是否相信這種貨幣?如果大家都相信這種貨幣,不論這個貨幣是什麼形態的,都可以用來買東西。

  • 不依靠某一家機構的人力、物力、技術能力,而是藉助整個互聯網的力量。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類似央行或國家這樣的機構爲比特幣的信用背書。這也意味着沒有哪個國家或組織可以控制比特幣。比特幣可以在任意一臺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管理。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

  • 比特幣需要解決兩個難題:1、我手中(收到)的貨幣數量是不可被更改;2、只有我的授權才能支付;這已經通過技術手段實現。

  • 全網記賬。賬本存儲在網絡的各個節點上,其中一個節點出現問題,可以從網絡上的其他節點獲取到正確數據。這樣數據不僅安全,還無法僞造交易。

  • 比特幣的總量是有限的,是一種不能隨意增發的貨幣。

  • 製造比特幣的過程叫做“挖礦”,任何人只要有計算機設備都可以參與“挖礦”(計算機處理能力越強,挖到的可能性越大)。比特幣的發行,本質就是對“挖礦”的礦工給予的獎勵資金。但“挖礦”的獎勵金額是遞減的,每四年會減半一次,最後逐漸趨近於0。

如果要徹底理解比特幣,還需要掌握區塊鏈技術、加密技術等等,這個專業程度很高,不是相關從業人員,不需要那麼深入的瞭解。

好了,有了上面的信息,如果講給奶奶聽,該如何讓她明白比特幣的概念呢?就拿我家老太太來說,一生務農,認識的字不到100個,智能手機不會使用,到現在還是使用那種帶數字按鍵的功能手機,要把比特幣講給她聽,難上加難。

老太太保持着中國人喜歡種菜的傳統,即使到了城市,也不忘開墾荒地,念念不忘種些菜。於是,我就決定以開闢菜園做類比,來解釋比特幣

前幾年,小區附近由於修路,徵用了一些土地,但工程遲遲未能動工,荒廢了好幾年。於是,有些小區裏的老人閒不住,過去開墾荒地種菜。我們可以把土地比作比特幣。首先這塊荒地就這麼大,土地是有限的。其次,附近的居民都可以去開墾,但先去的人選擇餘地大,可以選擇容易開墾的地(雜草少、離池塘近等等),越是後面人,開墾出的土地越難,也越來越少,最後地會開墾完畢。在政府收回這片地之前,這塊土地誰開墾就歸誰。但怎麼記錄這塊地的歸屬呢?因爲大家都是自發的去開墾這片土地,居委會不會管這件事。如果由開墾這片土地的某個人來記錄,會不會出錯或者遺失?如果有私心怎麼辦?於是大家決定,每個人都記錄。這樣,個人擁有的土地都清清楚楚,有人想渾水摸魚,佔別人的土地也不可能。土地可以以轉讓、開墾新地的方式獲得,每次轉讓或開墾了新土地,每個人都記錄一筆。如果我們使用土地交換所需要的商品,就和使用比特幣買東西一樣。

這樣類比比特幣,你覺得比喻是否恰當,能解釋清楚嗎?

在微信公衆號後臺回覆關鍵字比喻,可以獲得吳軍.閱讀與寫作50講的第 10 講:《比喻:怎麼讓外行理解陌生的東西?》的文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