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数据在OSI参考模型中的流动过程及过程中数据的单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为了简单易懂一点,我们举例说明。
假设A向B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协议有SMTP、POP3等。
因此主机A会使用smtp协议来处理该数据,即在数据前加上SMTP的标记,以便使对端在收到后知道使用什么软件来处理该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主机的数据传输流程:
1.应用层为Email客户端提供网络接口,即SMTP和POP3。(数据单位: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表示层会对该数据进行加密,即使用一种通信双方都能识别的编码来处理该数据。同时将处理数据的方法添加在数据中,以便对端知道怎样处理数据。(数据单位: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会话层会在A主机和B主机之间建立一条只用于传输该数据的会话通道,并监视它的连接状态,直到数据同步完成,断开该会话。注意:A和B之间可以同时有多条会话通道出现,但每一条都和其他的不能混淆。会话层的作用就是有办法来区别不同的会话通道。(数据单位: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传输层为了保证数据传输中的可靠性,会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分段,编号,差错校验,确认、重传等等。(即对数据分段后,给每一段数据编号,因为数据是一段一段传输的)(数据单位:段、报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网络层是进行实际传输数据的层次,在网络层中必须要将传输层中处理完成的数据再次封装,添加上自己的地址信息和B的地址信息,并且要在网络中找到一条由自己到B最好的路径,然后按照最佳路径发送到网络中。(数据单位:分组、数据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数据链路层为了能实现数据有效的差错控制,就采用了一种”帧”的数据块进行传输,就是将网络层的数据再次进行封装(即封装成帧)。
该层还会添加能唯一标识每台设备的地址信息(MAC地址),因为在这种多点连接的网络通信中,必须保证每一帧都能准确地送到正确的地址,接收方也应当知道发送方是哪一个站。(定位远程主机)
(数据单位:数据帧)

7.物理层将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帧转换成电流传输的物理线路(比特流)。
(数据单位:比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主机的数据接收流程:
1.物理层将电信号转换成数据链路层的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数据链路层再去掉本层的硬件地址(MAC)信息和其他的A端添加的内容上交给网络层。

3.网络层同样去掉A端网络层添加的内容后上交给自己的上层。

4.传输层会对数据根据编号进行排序。

5.会话层监视会话通道是否结束。

6.表示层对数据进行解密,即数据转换。

7.应用层看到数据使用的是SMTP协议,就知道用Email应用程序处理信息。

看图更直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就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