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寫字好看的人給點實用性技巧嗎?

寫字好看確實存在一些技巧,勤奮練習是一方面,但是如果一味埋頭苦練沒有方法,寫出來的字往往不得要領。

一般來說,寫字不好看是因爲沒有掌握以下幾點:

1.上下結構的字體應該上寬下窄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2.豎畫佔字體重心時,豎畫伸長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3.撇捺相交時,撇要彎曲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4.上下對正,字體不宜傾斜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5.字體中心留白要少,做到中宮收緊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6.字體不能飄浮,做到重心平穩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7.左右不對稱字體做到左小上移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8.橫折的豎畫做到短斜長直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9.選用正確的主筆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10.左右對稱字體做到左斜右正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11.點橫分離,不能粘在一起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12.半包全包字體做到裏部居中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13.字體底部要穩,支撐結構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14.左右不對稱字體做到左小右大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15.長字勿扁,顯得幹練

錯誤演示:

正確演示:


這15個實用的寫字技巧希望能幫到你,覺得有用,別忘了點贊哦

作者:習墨去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33938/answer/87655801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 橫線

在橫線上寫字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把握不好字的大小與間距。

如果將上邊線比做天,下邊線則是地,在這個空間寫字的時候要“不頂天去踩地”,字與上邊線是有距離的,而字要浮在或者是與下邊線觸碰。

那整體是寫多大呢?大約只佔格子的三分之二就可以了,如果每一個都這樣去處理,其實就可以保證字的中心線連起來是在一條線上的,不會很亂啦!

接着我們來調整字與字的間距,很多人在寫的時候會將字距寫的很擠,讀起來就會比較費勁,又或者字距太大,太浪費紙啦~

哈哈哈,墨姐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我們可以利用寫字的筆尖作爲參照物,將筆尖放到字的中間,空出一個筆尖的位置,這個距離是比較適中的,還能很輕鬆的掌握好下一個字的位置,雖然剛開始會慢一些,但是熟能生巧嘛,等練得多了,有了寫字的感覺,就不用這樣啦!

  • 白紙

更更常用的就是在白紙上寫字了,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寫出來的字七上八下,大小不一,別急,這個也是有解決的辦法滴。

我們在白紙上不管寫什麼內容,對整體要做到心中有數,根據自己所要寫的內容合理安排字的大小,但是不管寫多大的字,整體還是需要統一的,不能前面的字大,後面的又變小,所以下筆要慎重,第一個字的位置與大小是很重要的。

接着就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了,如何能把一橫行的字寫整齊了?其實是有兩個方法的。

第一就是依靠紙的邊緣線作爲參考線,時刻去觀察這個距離是否一致,在寫第二行之前,要定好行距,然後把第一行作爲參考線,以此類推,就不難寫出整齊的章法啦,同時這行字的中心也是在一條線上了。

如果這樣你還是寫不直的話,我們也可以這樣來去做,把長句拆分成短句,將每一個短句的中心線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這樣去練習可能會減輕在白紙上寫字的負擔,把我們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處理字的結構上面啦~

說到結構,墨姐首先爲大家上一份思維導圖,這份資料是墨姐整理了《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的寫字法則,我爲各位小夥伴都分了類,可以很清晰瞭解到漢字中的組字規律和技巧,遇到寫不好看的字就拿出來法則看一看,省去不少煩惱呢。

中國的漢字那麼多,往小了說其實也就是分爲兩個部分,獨體字和合體字。先練習獨體字的好處多多,因爲獨體字筆畫比較少,而且結構單一,很多合體字的偏旁部首都是由獨體字演變而來的,是練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練習獨體字的步驟就是觀察外形--找主筆和重心--筆畫搭配與間距均勻,按照這個順序去調整字形,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 觀察外形

將獨體字的外部輪廓框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幾何形狀,這個外輪廓的形狀並不是嚴格意義的幾何形狀,只是方便我們去分析字形,如果是一個偏長的方向,那這個字中縱向的筆畫肯定會比較長的,如果框起來是一個正梯形,這個字一定是下方的筆畫要長一些。

  • 找主筆和重心

通過外輪廓就可以分析出是哪一個筆畫要寫長,這個筆畫就叫做一個字的主筆。一字之中,只有一個主筆,其他都是次要筆畫,可以使得單字的層次更加明顯。

只知道主筆還是不夠的,還要找到字的重心,會讓我們的字站的更直更穩。如果一個字的重心左偏或者右移,寫出來的字肯定會是往一邊倒的,我們做人是要堂堂正正的,所以寫出來的中國字當然也要端端正正的~

一般來說,有四種可以參考的筆畫作爲字的重心線。

(1)一字之中,首點居中

2)中豎對正

(3)撇捺交點爲重心線

(4)兩豎中間作爲重心線

  • 筆畫搭配與間距均勻

還有最後一步就需要把筆畫之間的間距與長短搭配好。

(1)橫撇相遇時,右下是縱向伸展的筆畫時,橫長撇短。

(2)橫撇相遇時,右下是橫向伸展的筆畫時,橫短撇長。

(3)橫與撇捺相遇時,撇捺作爲主筆需伸展。

(4)橫與兒字底相遇時,豎彎鉤伸展。

(5)多橫、多豎、多撇、橫豎交叉時,間距均勻。

說完獨體字的寫法,接下來再說說合體字,分類會多一些,比如說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等等,每一種結構的字在處理的時候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但是不管在寫什麼樣的結構時,都要找到一個字中的最低點和最高點是哪一筆,向右延伸的筆畫是哪一筆,就比如說“晴”這個字,最高點是豎,最低點是橫折豎鉤,但是向右延伸最長的筆畫就是橫畫。掌握好這三點,這個晴字的結構不會出現太大的偏差。

學會分析字形結構是很鍛鍊眼力的,也是練字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往往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步,所以大家一定不能單純的只寫字,還要動腦去思考這個字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裏。

  • 在寫左右結構的字是要注意左右的穿插

  • 上下結構要注意各個部分的搭配

  • 包圍結構就要注重內部空間的問題

最後就談到非常微觀的問題了,就是筆畫怎麼樣可以寫出筆鋒啦、輕重啦。要想把筆畫寫的十分漂亮,最重要的就是觀察筆畫的長度、角度、弧度、粗細(輕重)、速度,把握好這五點,想寫成火柴棍都是不可能的,墨姐給大家舉個例字,比如說撇畫。

長度:相比較於其他撇畫是很長的
角度:向左傾斜
弧度:中段有一部分是微彎的
粗細:起筆粗,慢慢提筆變細
輕重:起筆略重,行筆至收筆的過程中是慢慢變輕

墨姐再告訴一個幫助你寫出筆鋒的小技巧,可以在練字的時候在紙的下方墊一個鼠標墊,不要直接在硬硬的桌子上練習,會更容易寫出筆鋒哦!

最後墨姐想說知道再多技巧,也是需要動一動你的小豬蹄子練字的呀,眼睛學會了,收藏了可不等於就會寫字啦,還有就是不要那麼糾結與紙和筆的選擇,古代的大書法家懷素買不起紙,又不捨得把芭蕉葉摘下來,索性就站在芭蕉葉旁寫字,照樣可以成爲一代狂草宗師,所以呀,拿起手邊的紙筆,趕緊開始練習吧!

最最最後,墨姐也幫題主寫了這段話,獻醜啦╮(╯▽╰)╭


想獲得更多的練字資料,可以關注【公衆號:習墨去】回覆【暗號:練字大禮包】有很多的練字資料包免費領O(∩_∩)O~~

墨姐爲大家準備了100套硬筆資料,幫助大家更好的練字鴨!

最近墨姐也推出了【21天美字計劃】的練字課程,每天15分鐘,教你寫字的規律和技巧,短時間內打破原有字跡,練就一手漂亮字,有興趣的小夥伴關注公衆號瞭解課程詳情喲!

習墨書院墨姐21天美字計劃硬筆實操課程

淘寶

¥ 99.00

去購買​

 

編輯於 2019-11-12

​贊同 261​​14 條評論

​分享

​收藏​喜歡收起​

知乎用戶

知乎用戶

28 人贊同了該回答

論書法結構美的數學原理 /亦斯

我認爲主要基於數學思維來發展藝術是可能的。—— 馬克思·比爾

一、一個數字,攻克全部書法結構

書法?和數學有啥關係?莫不是作者要開始生拉硬拽?

非也。

長久以來,學書者普遍持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解,即認爲:學習書法只有臨摹這唯一的途徑

鄧散木在《怎樣臨帖》中就說:“(學習書法)除多看多寫外,別無捷徑可走。”

“書法不可走捷徑”,似乎已成定論,筆者聽到耳朵都長繭了。

但我研究書法,心心念念一以貫之的目標,就是想找到整個書法的大規律,試圖建立一個合乎邏輯的書法理論與創作體系。

民國俞劍華在《書法指南》中說:苟欲求一簡單之方法,以統御反覆之字體,實爲不易。

經過“實爲不易”的研究,我是確信已找到這個“簡單之方法”的了。算不算捷徑暫且不說,足以給諸君提供一條迥異乎過往的思路。是否虛言,請君明辨。

這一切,要從一個數字講起。


二、過去書法研究方法的侷限性

對於書法結構(或稱間架、結體、結字)規律的理論研究,始於隋代智果的《心成頌》,至今已1400餘年。不客氣地說,這些理論不僅沒把結字搞清楚,而且越搞越亂。致使大多數人學書法費盡心力,難窺堂奧。

從邏輯學的角度說,古人研究書法最大的侷限性,在於他們只懂得使用歸納法,即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

一字有一字之寫法,三千字就有三千種寫法。那學書法可真是太難了!畢竟漢字何止上萬,每個字練個100遍,啥時候是個頭。

自然,有些聰明人就着手去總結這三千字的共性出來,這三千字中必然有較類似的某種固定的模式,所謂“規律”是也。市面上最爲流行的清人《黃自元結構九十二法》便是此思維的產物。但,即便從3000法減少到92法,結果仍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初學者很少有能把這92法研究透的耐心和意志。到最後,仍然是字帖上有的字經年累月才能學會,字帖上沒的字怎麼也不會寫。那麼繼續進行歸納,48法、36法又如何呢?

沿着這條線思考下去,你就走進了經驗“歸納”的死衚衕。

歸納法的先天缺陷,無法保證結論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

不管你如何歸納,以下兩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①普遍性。法則是否絕對完備。108法,講清楚了書法結構的所有方面嗎?萬一有些很重要的東西,你的法裏沒講到呢?

②必然性。法則是否絕對正確。108法,每一法都絕對正確嗎?錯一條就是誤人子弟啊。

古人的108法、84法、36法,充其量只能算是個人經驗的表達,不可稱爲書法之法。

兩千年書法教育陳陳相因,除了“多看多寫”、“臨摹臨摹”便沒別的了,其本質原因就在於此。

既然西方哲學給我們帶來了“邏輯思維”,帶來了“演繹推理”,這個冗長的循環也該就此跳出了。

所謂演繹法,就是先確定一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絕對真理,以此真理爲出發點、大原則,進行形式邏輯的推演。只要大原則正確,推理結果就正確。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假設古往今來,所有好看的字,都受某個終極規律的支配。若掌握了這個“終極規律”,我們豈不是一下子就突破了所有的字。

這個規律存在嗎?

好看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譬如下面一個“務”字,好看在哪裏?怎麼解釋?

本文將從邏輯上去推理漢字何以好看,爲讀者解釋清楚:當我們說某個字好看時,我們到底是在指什麼?若讀者能跟緊我的思路,時機一到,定會恍然大悟,如金鱗透網,頓覺天地寬闊。

那時你就會覺得,書法和數學,真是大有關係嘞。


三、對美的認知存在大衆普遍的共識

在《服飾色彩搭配》這本書中,有一段話,對我探求書法規律有着決定性的啓發意義。

作者說在服裝設計中:

“各部件是形式的客觀要素,它們的組合則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法則設計的。或對稱、或均衡、或具有一定的比例關係。這些形式塑造出服飾的整體情調。單從形式條件來評價服飾作品時,對於美或醜的感覺在大多數人中存在着一種基本相通的共識——這就是形式美的法則。”

我們經常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說藝術無定法。但如果大多數人都承認某物是美的(如王羲之書法),那就說明對於美的認知,存在着大衆普遍的共識。

這個大衆普遍的共識,就是我所說的演繹法的出發點(這裏先忽略掉小部分人的特殊審美趣味)。

也就是說,我研究書法,並不是從一個個好看的字開始,溯源而上,去尋求它們的共同規律。而是從“美的大原則”開始,順流而下,推演出一套東西。如果“美的大原則”正確,那我的這套東西就正確,正因爲那些好看的字符合了我的這套東西,它們纔好看。

這是我的基本思路。

“過程哲學”創始人懷特海在《思維的方式》中說:所有體系化的思想,都必須始於前提。

我體系的前提就是“美的大原則”,就是“大衆普遍的共識”。

既然是共識,那就你知我知,毫無神祕性。

沒錯,你應該猜到,這個能攻克所有漢字結構的數字,就是黃金分割率。

我的體系由此發端。


四、產生美感的三個“公理”

你看着這張圖,漢字結構好看的奧祕,全在這裏面。

如果能理解,就不必往下看了。不能理解,且聽我道來。

公理①:對稱能帶來美感。

此理人所共知,不再贅言。

它在比例上表示爲1:1。

譬如寫個“十”字,橫寫完後,豎寫在哪纔好看呢,很明顯,可以寫在橫的中點。

公理②:黃金分割能帶來美感。

這裏我們默認黃金分割能帶來美感,把它作爲無需證明的“公理”來使用。至於黃金分割爲什麼能帶來美感,本文從略,後續會寫一篇文章《黃金分割帶來美感的深層次原因》進行探討。

何爲黃金分割?

一點把線段分成兩段,短線段與長線段的比值等於長線段與全長的比值,則此點爲線段的黃金分割點。

此比值可用數學方法求出,即大名鼎鼎的0.618。

我們用此理論來寫個“十”字,一橫一豎兩條線。

當我們寫完橫之後,橫的長度確定了,豎放在哪裏呢?雖然有無數個點可放,但現在根據公理,豎放在黃金分割點上是最好看的。(這裏有個問題,線段上有兩個黃金分割點,放在右點比左點更好看,此問題涉及到心理學,本文暫不論述。)

雖然對稱能帶來美感,黃金分割也能帶來美感,但好像豎放在黃金分割點上比在對稱點上的美感更高級一點似的。完全對稱略顯呆板。

請注意,我們這個“十”字仍未寫完。

橫和豎的相對位置雖然確定下來了,但是橫和豎的長度該如何規定纔有美感呢?

如果我的橫很短很短,豎很長很長,毫無疑問這個字即使符合上述的黃金分割,也是不具美感的。如下圖。

假設橫的長度爲單位1,顯然豎的長度不能是100、10000,豎的長度一定會在某個範圍內波動,才具有美感,超出這個範圍,我們的眼睛便會判斷它是醜的。這個範圍應該怎麼確定呢?

如果我們把“十”的橫豎連起來,做出一個外框矩形。那麼,這個矩形太扁了不好看,太窄了也不好看(太扁和太窄實際上是一回事,只是同一個矩形橫放豎放而已)。

那矩形的長寬比在什麼範圍內纔算好看呢?

公理,公理!我們再次回到黃金分割。

想必你聽說過“黃金矩形”這個概念。

我們說矩形的兩個邊之比爲黃金分割比例(黃金矩形)的話,是臨界的美感。

即“美的矩形”的長寬比應爲0.618:1~1:0.618,即0.618~1.618。

至於小於0.618的或大於1.618的矩形,我們暫時就認爲其比例不協調,並定義其爲“醜”。

據說,蒙娜麗莎臉的比例,就完美符合黃金矩形。

既然黃金矩形使蒙娜麗莎的臉型協調好看,難道不能使漢字的外形協調好看嗎?

不過從視覺上,0.618這個比例是小數,無法一眼找到,不利於書法操作。

於是我們不妨尋求其在整數比上的近似

2/3 = 0.667 ≈ 0.618。

我們用整數比2:3去近似黃金分割比例,則公理②可以寫成。

公理②:黃金分割能帶來美感,比例爲2:3。

再看最後一條。

公理③:三等分能帶來美感,比例爲1:1:1。

這一條其實可以由前兩條公理推導出來。

若把對稱理解爲二等分(1:1),則三等分(1:1:1)可作爲特殊形式的對稱。

用黃金分割來解釋的話,則短邊爲1,長邊爲2,全長爲3。

根據黃金分割的定義,1:2(短線段比長線段)就約等於2:3(長線段比總長)。

也就是說1:2也是黃金分割在整數比上的近似,只不過精度沒有2:3高。

至此,整理下產生美感的三個“公理”,或者說三種比例

對稱,比例爲1:1。

三等分,比例爲1:1:1。

黃金分割,比例爲2:3。

馬上來進行運用。


五、所有好看的字共同遵守的法則

只要我們將這三個比例付諸書法實踐,神奇的事情瞬間就會發生。

“相”字怎麼寫?

首先,外接矩形的長寬比要順眼(具體多少是順眼,根據個人審美的不同,可以在在0.618~1.618之間波動);其次,左邊“木”和右邊“目”,比例1:1(對稱)。

看見沒,你這麼寫,這個字就是好看的(暫且忽略掉些許誤差,以後會完善)。

這背後的邏輯是,實際存在一個順眼的矩形形狀,沿着順眼比例的中線切分,我們認爲這個圖形是好看的。這個矩形,及矩形的切割方法,符合某種秩序(對稱、三等分、黃金分割),我們人類的眼睛本能地感覺到了這個秩序,於是便感覺它好看、順眼。

這時,把“相”字放到這個框裏,這個“相”便繼承了矩形及矩形分割的好看性,於是我們認爲這個字也是好看的。

因爲這個字背後遵循着一個秩序!

亞里士多德說:“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明確”,“一個美的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應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體積也應有一定的大小,因爲美要靠體積與安排。”

普通人通過感性可以本能地察覺到這個秩序(因爲存在大衆普遍的共識),察覺到“體積與安排”,發出一聲“這個字挺好看的”感慨,但是因爲缺乏研究,他卻不知道好看在哪裏。

唐代書論家張懷瓘雲:視之不見,考之則彰

說得多麼明白!我們有理由相信古人是懂這些道理的,不然說不出這麼精準、嚴絲合縫的話。

繼續推演,左右結構的字,“物”、“理”等等,本質上和“相”都是一樣的,從數學角度上看,沒有任何區別。

那“謝”呢?三等分嘛。容易。

那上下呢?“蓋”、“雲”?還不是一回事,上下二等分罷了。

包世臣的《藝舟雙楫》中記載了清人黃小仲的一句話:“書之道,妙在左右有牝牡相得之致。”左右相得,上下不也要相得嗎?

何謂“相得”?何謂“適宜”?何謂“協調”?何謂“法度”?

大衆普遍的共識。

黃金分割是也!

那再複雜一點的字?比如“繁”。

依然是如此,只不過多切割幾次而已。

我們構建一個稍瘦的比較順眼的矩形。將其橫向二等分,就是上下“敏”和“系”的比例。上面的“敏”呢,再來個豎向二等分。下面的“系”,上下繼續二等分。

妙就妙在,我們可以無限分下去。“敏”的“每”,上面“人”和下面“母”,上1下2,“母”的橫再等分。

這其中的邏輯是,我們不斷用符合黃金分割美感的分割方法去分割一個本來就很順眼的矩形,然後把“繁”字放到其中,這個“繁”字就繼承了該矩形及矩形分割方法的秩序。當普通人看到它時,本能地感受到了秩序,就莫名其妙地認爲這個“繁”字是好看的。

書法結構好看之本質,就在於此!

對於每個字,自己分割分割,設計一下比例和形狀,在心裏推演一下,即使不參考字帖,也能知道個大概。讀帖時,也可用此方法去分析古人的字,從邏輯上,所有好看的字必然符合此法。(當然,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做到數學上精準的1:1,1:2,允許有一定的誤差。)

善書者眼中皆是比例、形狀、關係,忘卻字形爲何物,所謂“目無全牛”是也。

想想“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眼中的牛絕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全牛”,而是各種骨隙如同X光照射般暴露在眼前。是一個又一個“下刀處”。

我們寫字時必當同此感覺乃可。字形要退居幕後,眼中看到的是一組又一組點線面的關係,心中不斷推演着各種比例和形狀。如孫過庭的精闢之語,“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

董其昌說:書家之結字,畫家之皴法,一了百了,一差百差。

你怎麼能一了百了,突然之間一下子把所有的字都掌握呢?

若不去揭示現象背後的本質(這裏很像哲學中所謂“共相”),是不可能做到的。

臨摹臨摹,無視法理的存在,而去死寫形跡,不敢說白費功夫,起碼是效率低下。如同巴甫洛夫之狗,條件反射而已。

明白了三種美的比例,所有的字在你眼前瞬間褪去神祕的面紗,隨便一想就知道咋寫了。當然,我絕沒有否定臨摹字帖的價值,很多細微處、精妙處,不看字帖,自己是鼓搗不出來的。但是,整個字的大體脈絡,大框架,掌握了,寫出來的字也就醜不到哪去。

試一下。比如“眼前”,“眼”,左1右1,右邊上1下1(或上2下3)。“前”,上1下2,下面左1右1(或左3右2)。

非常簡單。不過是來來回回倒騰那些比例而已。

這種比例方法雖然好用,卻會產生兩個問題或者說兩個不足。

①這樣寫太死板了。

②字帖上有的字有些部分超出了你的比例線,怎麼解釋?

如下面的“儀”字,主體部分雖然大致符合比例,但右下角的斜鉤出去了,這不是說明你的比例是胡扯的嗎?

別急,我後面有簡單的方法處理這兩個問題,使其更完善,請暫時先包容下這些小瑕疵。

米芾說過:真字甚易,唯體勢難

以前看到這話,你根本無法理解。真書,即楷書,這麼難,難死了,好幾年也寫不好,怎麼可能“甚易”呢?

現在呢?

知道所有的字都守着同一個規律,作何感想?

米芾早已看穿一切。

我們寫字的本質也就變成了,不斷去製造具有美感潛質的比例和形狀。

達芬奇說: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聖的比例關係上。

香奈兒創始人可可·香奈兒說:時尚就像建築,一切關乎比例。

一切關乎比例,此語道破天機。


六、柵格系統

使用比例系統輔助製造美感,在書法中看似創新,在西方藝術(如設計、攝影、構圖)中,卻是早已有之。

柵格系統英文爲“grid systems”,也有人翻譯爲“網格系統”,指利用一系列垂直和水平的參考線,將頁面分割成若干個有規律的列或格子,再以這些格子爲基準,控制頁面元素之間的對齊和比例關係,從而搭建出一個具有高度秩序性的頁面框架。

例如谷歌的Material Design中,將整個頁面看做是一個網格,所有頁面元素都與網格線對齊,並且將這一規則貫穿於整個產品的設計中。

掌握柵格系統是從事版式設計所必須具備的基礎修養之一,柵格系統作爲一種行之有效的版式設計法則,它使所有的版面構成元素之間的協調一致稱爲可能。

因爲書法結字相對比較簡單,只用到三個比例即可,柵格系統則需要更豐富的比例,但原理無二。

版式設計中的柵格系統

網頁設計中的柵格系統

UI設計中的柵格系統

七、九宮格

“柵格系統”始於西方,盛於當代。然而在中國,卻也稱得上“古已有之”。

古人早已在練字中熟練使用簡化版的“柵格系統”了,這就是著名的九宮格。

據傳,九宮格是唐代歐陽詢發明的。唐代是楷書的鼎盛時期,注重法度,歐體又被譽爲“楷書極則”。所傳應非空穴來風。

九宮格到底有什麼用呢?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也說:欲明書勢,須識九宮。

平時大家也都聽說過九宮格,甚至使用過,你的使用方法正確嗎?如果你像下圖這樣使用,那就大錯特錯了,完全沒get到九宮格的點。

九宮格即是用三等分近似黃金分割的簡易柵格系統。

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的字,1:2,2:1,基本分割方法都在其中,中間的四個焦點即是4個黃金分割點。而1:1很好識別,無需輔助線。

就是說,用九宮格可以表示出絕大多數字的結體。

你仔細看着它。

看到了沒?

裏面有“花”,有“露”,有“徒”,有“物”。

從小到大,你學過的每一篇課文,接觸到的每一個字,都在這裏面。

所有中國人用漢字寫出的東西,都在這裏面。

這就是漢字的萬能公式!

弄懂它,就破解了漢字好看的奧祕。

如下圖這樣,整個字寫在了中宮附近,四周留出這麼多空白,其他八宮還有什麼作用呢?

很顯然,書者未能理解九宮格的真意。

不止今人,古人也未必都明白九宮格的奧妙所在。

清代王澍《翰墨指南》雲:“結構之法須用唐人九宮式,則間架密緻,有鬥筍接縫之妙矣。九宮者,每一格中有九小格如井字樣,臨帖時牢記某點在某格之中,某畫在某格之內。記熟則出筆自肖法帖,且能伸能縮,惟我所欲矣。” 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雲:九宮結構,隨字點畫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畫分佈,以便臨摹。

以上二位前輩只把九宮格當成臨摹的“座標定位”,最終目的是“記熟”。把九宮格用成了死記硬背的工具,大材小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