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愁雲密佈 “狀元村”萌生讀書無用論

 

source: http://news.163.com/09/0418/10/5765KLIL00011SM9.html

 

 

 


廣東豐順湯坑鎮新銅村支書感嘆:以前村裏誰家不給小孩讀書,我就跑去勸他們要着眼長遠,但現在我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4月17日,廣東豐順縣湯坑鎮新銅村。

正在餵豬的馮瑩葉聽到電話鈴響了,想是大女兒雲鳳打來,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兒跑回去接。

在電話前,馮瑩葉急急忙忙擦了擦手,但鈴聲卻停了。

電話那頭,廣州,中山大學校園。馮雲鳳準備再撥一次,但遲疑了一下,這幾天她去應聘當老師,碰了一鼻子灰。這件事要不要跟阿媽講?

2005年入讀中山大學的雲鳳,今年就要畢業了。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常感到彷徨、迷茫。明知家裏幫不上什麼忙,出於對家裏人的依賴,不時會向父母傾訴。

夫婦倆靠養豬

供養仨大學生

電話再響一聲,馮瑩葉迅速提起話筒,噼裏啪啦地說了一通:“妹子啊,你想考研就努力去考吧,學費的事,我跟你爸再想辦法。”

馮瑩葉說,村裏的大學生都說現在工作不好找。她擔心雲鳳壓力太大,於是多養了十多頭豬,希望能多湊點學費,“乾脆,就讓雲鳳去考研好了。”很顯然,馮瑩葉還不清楚考研一年只有一次,也不瞭解雲鳳已經放棄了年初的考研機會。

雲鳳本想跟媽媽解釋清楚,但又不忍心把事實說出來,轉念想了想,說:“阿媽,您就別操心了。我現在一心想找一份好工作,而且已經有眉目了。況且,考研最終也還是要找工作啊。”

社會上流行這樣的說法,高校擴招緩解就業壓力,研究生批量生產,已成爲不少學生躲避就業難的緩兵之計。雲鳳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但承認這個“緩兵之計”是需要條件和代價的。

上學期報考研究生一事,雲鳳已拋在腦後,但父母一直惦着。當時學院對雲鳳的評價很高,很多教授都鼓勵她考研。說是跟父母商量一下,其實她心底十分清楚,父母實在負擔不起相當於多了一個大學生的支出,再說,弟弟妹妹都在上大學。

在新銅,說起馮瑩輝、馮瑩葉夫婦,村裏人無不豎起大拇指。

“靠養豬供起了三個大學生,真不容易啊!”村支書形象比喻:一座山就壓得孫猴子沒法動彈了,馮瑩輝、馮瑩葉背上“三座大山(指三個大學生)”,也能挺住。

不過,這份辛苦沒有白費。他們的女兒、兒子個個表現不俗。尤其是大女兒雲鳳,在村裏讀書時就一直非常優秀,高中時就入了黨。到了大學,每年都拿獎學金。

目前,雲鳳的妹妹馮菊在廣東商學院讀大二,弟弟馮彬在廣東工業大學讀大一。每次兩姐妹聊天的時候,說到考研,雲鳳心裏多了一跟刺,她暗地裏下決心:一定不讓妹妹因爲學費問題讀不上研究生。

大學生日見多

找工作日見難

在擁有近3000人的新銅村,與雲鳳一樣,就讀北大、中大、上海交大等名校的學生鳳毛麟角,多數都是大專生,特別是隨着高校擴招,名校不開設專科專業,“這幾年孩子們考上的大學,名字越來越長,什麼職業技術師範學校”……村民認爲,最好是四個字,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在村委會公開欄上,按年份排行的一串串姓名,記載着村裏的驕傲。這是歷年來村裏考上大學的學生名單。

從1956年以來,新銅村培養了100多名大學生,最近幾年,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都在20人左右。2003年以前,考上大學的只有零星幾個,2006年出現了井噴,新銅村22個學生參加高考,全部考上大學。去年,村民馮興華之女馮曉研獲得梅州市語文單科狀元,喜訊傳來,原本被四鄰八鄉稱爲“秀才村”的新銅,升格爲“狀元村”。

村幹部們認爲,儘管沒有預料到會被冠以“狀元村”的榮譽,但對這些年村裏大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卻在預料之中。

從1996年開始,村裏將小學、初中的基礎教育,以及對大學生的激勵工作捆綁開展。當年2月25日,由旅泰僑親馮壽權和瀑聲學校老校長馮東明倡導,籌集了20多萬資金的“瀑聲獎教獎學基金會”成立了。基金會把資金以一分錢利息借給村裏企業的老闆,每年拿利息發放獎學金。獎學金是獎給小學的優秀學生、老師以及考上大學的學生的。至今,已發放獎教學金十二屆,累計超18萬元,受惠師生六百多人次。

但是,由於獎學金有限,村委會和基金會在考慮,隨着5年來大專生人數劇增,是不是考慮重獎本科生,或名牌大學生,或像馮曉研這樣的狀元?

這些年,村裏一批大專生的就業狀況並不好,導致村民本身也開始小瞧這些讀三年或兩年的大學生。

畢竟,在農村,讀大學就是一種投資。動輒數萬,甚至十幾萬。但“畢業相當於失業”的現狀,讓不少村民覺得投資風險太大——那麼高的投資,回報卻可能爲零,誰敢去做?有不少家長出現這樣的心態:高中也別讀了,成績不好,考上大專,跟讀技校沒什麼兩樣,技校學費少,國家還有補貼。

多數村民認爲:“以前有個大學生,一家人基本就脫貧了;現在有個大學生,可就要返貧了。剛上大學的時候大家都趾高氣揚,滿臉歡喜,到了畢業的時候,學生、家長全都垂頭喪氣。”尤其是大專生,學歷不高,又沒有專長的技術,打工都沒有老闆願意請。

求職沒有背景

壓力獨自承擔

年過五十的村民老馮有兩個女兒讀大專——大女兒馮媛娜讀廣東教育學院,小女兒馮慧媛讀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光是學雜費就花去十多萬。現在,就業難的問題同樣擺在她們面前。

老馮說,媛娜找工作還好一點,憑着她的學校與專業,起碼回鄉下做個老師不成問題;慧媛的問題比較嚴峻——學的是日語,外面找不到工作,回來教書又專業不對口。如果當時知道讀了大學還是找不到工作,乾脆不要去讀書。省下來的錢,自己創業說不定還能賺大錢。

此前,媛娜和慧媛就回鄉找工作的事情跟家裏人商量,全家人都表示贊同。老馮說:“像我這樣的家庭背景,她們能當鄉村老師就不錯了。”

農村學生在擇業中的劣勢顯而易見,家裏沒背景,沒經濟基礎,自己在城市更是人生地不熟。許多城市學生爲參加面試,買漂亮衣服、拍藝術照、請人設計簡歷,這些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想都不敢想。他們擔心的是,畢業後再找不到工作,留在城市求職連喫飯住宿都成問題。

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學生,情緒十分低落,自稱“無臉見新銅父老”。她說她所在的大專院校,是民辦的,遭遇社會用人單位的歧視更明顯。上學期,在系裏擔任學生幹部的她,十分清楚老師們費了多大精力,才請來一批外資企業到學校來招人。

由於品學兼優,她獲得老師的推薦,很快被用人單位收走簡歷,並點頭稱讚“這就是我們需要的人”。結果,招聘會結束後,她組織同學清理現場,發現了讓她“心痛的事情”:一些用人單位並沒有帶走學生簡歷。她揹着同學,迅速翻看灑落一地的簡歷,找到自己一份,偷偷離開……

2005年就讀廣東海洋大學氣象專業的馮全運說,氣象部門都要求本科以上,這個專業的大專生被忽略了。看到前幾屆師兄師姐的殘酷現實,氣象專業書讀着讀着就覺得沒什麼用。再說,現在讀完大學的人,拿到的錢還不如只讀完了高中的。那些讀完高中就去找工作的同學,現在一個月也能拿到幾千塊,過得很不錯。“想想同是20多歲,自己還一無所有,而他們已經搞得風生水起了,心裏就越發沒底,越覺得未來希望渺茫。”

對馮全運找工作一事,她父親一臉無奈。這一年來,女兒在珠三角處處碰壁,做父親的卻愛莫能助,乾着急,添加了一道皺紋,幾根白髮。馮全運去年在廣州一家保險公司做過推銷,畢竟人生地不熟,幾個月下來,奔波勞碌不說,一份訂單都沒拿到。唉,“上了幾年大學,好像什麼都沒有改變。”

2006年就讀廣東化工製藥職業學院的馮全資曾在廣州海珠區的一間藥店實習過。這個學期,她爸爸着急問:“想不想考公務員啊?或者回村裏來當村幹部?”

全資說:“村裏的工資那麼低,還天天都有不少煩心事,說實在話,還真有點後悔當時讀大學了。要是把省下來的學費拿來跟同學一起做藥品生意的話,那可了不得啊!”

全資在藥店實習時發現藥品進價與售價間的鉅額利潤,一心想做個醫藥代表或者開間藥鋪。她爸爸立刻反問:“你沒錢,又沒關係,誰相信你這個醫藥代表?”

就業渠道狹窄

上學仍是出路

每當上級下來視察,看着圍牆上大學生的名單,發出溢美之詞時,村支書的微笑總是十分勉強。他兩個小女剛唸完大學,就業問題迫在眉睫,自己卻一籌莫展。以前村裏誰家不給小孩讀書,他就跑去勸他們要着眼長遠。但是現在呢?“我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了。”

村書記的想法,在“狀元村”裏也逐漸流行起來。儘管2006年全部參加高考的學生都考上了大學,村裏每年上大學的人數也在遞增,但另一方面,村裏更多的學生在走另外一條路:讀完初中就結束學業,外出打工或在家鄉做生意。

新銅村今年入學的人數呈“金字塔形”:小學270人,初中140人,高中100人。很多初、高中學生都不準備上大學了,尤其是那些成績很一般,頭腦又比較靈活的——他們籌集資金創業或者打算出外打工。

這一點,或多或少受到在讀大學生就業難影響。許多家長不清楚情況,將就業的嚴峻形勢,直接灌輸到上中學甚至上小學的子女身上。同時,也有一些家長對已經面臨抉擇的大學生子女,因爲什麼“都不清楚”,反而看得開。對子女的工作雖不是漠不關心,但只要子女能喫飽睡好,也沒想到要什麼回報。他們子女也知道父母的情況,所以在找工作上交流不多,或者基本上沒有交流,頂多在找到工作後跟父母說一聲自己在哪裏工作,工資待遇怎樣。

村委會馮主任說:“出路還是回到了老路,想出路還是要讀書,只是苦了家長,幸福了學生。無論如何,讀了大學就是一種幸福。”

再說,讀了大學找不到工作應該是暫時性的,真正有發展前景的還是那些讀過書的。農民不識字,一輩子就是喫沒文化的虧。最簡單的,哪怕農業補貼的公告貼在牆上了,別人不說,農民也看不懂。而且,供子女上大學的學雜費四年加起來很多,但那是一年一年供給的。把帳目算得更精明一點,把褲腰帶勒得更緊一些,學費還是可以承擔的。

村裏一些老人總結說,總體看來,學了知識,出外打工的學生工作都比較穩,這麼多年了,也沒聽說誰工作沒了要跑回鄉下。他們認爲,大學生畢竟有素質,像偷盜啊之類犯法的事情,大學生就不會做。雖然村裏不少中學沒讀完就跑去創業的孩子,現在生活過得還可以,但終究沒有幾個是做正當行業的。“像開賭場啊、遊戲機室啊,基本上都是‘初中學歷’的人在搞,被誤子弟再誤人子弟。”

國家這些年提倡大學生回鄉支援,新銅村培養了一大批大學生,在外沒有什麼“禮遇”,但大學生們基本上都不想回家鄉工作,大部分都留在珠三角發展。

此外,馮主任還有一塊心病,努力了這麼些年,培養了這麼多大學生,卻沒有出現一個公務員。村務公開欄上,貼着一副大紅標語:“承先啓後創偉業,繼往開來更輝煌”。公開欄歷年考上大學人員名單左側,是村裏離退休幹部名單。“崇文重教”的獎學獎教基金的管理,基本由村裏這批退休國家幹部在承擔,從1996年到現在,卻沒有造就一個“國家幹部”。

對此,幾個來村委會辦事的村民大聲迴應:村裏很多大學生都能過(公務員考試)筆試,但都過不了面試。爲什麼?“面試不就是考家長?”說完,眼睛眯成一根線。 (本文來源:南方農村報 作者:黃學佳 黃廷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