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價值觀越好的員工業績越好,爲什麼?

引言

你們知道培養什麼是最貴的嗎?人才——需要大量財力、物力、時間,需要極大的耐心去靜等花開。但是絕大部分企業是不會這麼做的,他們只知道挖挖挖,但是挖來的人能長到你的土裏去嗎?

外界都在學阿里等大公司,但是阿里、華爲、騰訊的組織文化和管理不是你照搬過去就靈驗了的,對於創業公司來說,照搬過去100%會game over。

——張麗俊

授課老師
張麗俊: 創業酵母創始人、CEO

我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大學老師到阿里去做銷售,從每天打100個銷售電話開始,到離開阿里時的身份是組織發展專家,一步一步見證並參與了阿里的組織文化從萌芽生根、到長成大樹滋養一波又一波人的過程。

學習阿里的文化就要像剝洋蔥,剝開一層一層的表皮,搞懂它最精華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1. 業務背後的隱性曲線

2016年,某機構做二級市場的一位高層和我喫飯,整整3小時,全部在聊阿里的組織建設文化。我問他:“你搞投資的,問我這些幹什麼”,他說:“我正在考慮要不要把阿里的倉位加到30%,聊之前我有些猶豫,但現在我決定了,加倉!”

那個時候阿里的股票價格還不到現在的一半,你再想想看,這個投資高手爲什麼不去了解阿里的業務,分析增長曲線?而要來了解組織文化這種隱性曲線?

這說明,隱性曲線非常能夠預測這家公司的未來。

什麼是隱性曲線?這些年在阿里的淘寶、支付寶,不同業務都成長起來。同樣一批人,爲什麼能把這些業務做出來?每當設立下一步的核心戰略後,該怎麼落地?答案是需要組織保障,這是業務背後的隱性曲線。

2. 爲了生存,業務要迭代,文化也要

企業發展的不同週期,需要打造不同的組織能力,人的發展方向都是根據業務需求在變化,所以人才發展跟不上公司的發展是永恆的話題。

先來說說阿里這些年的業務變化。阿里最早是做2B業務的,後來長出來淘寶、螞蟻金服、阿里雲,這些是顯性的業務曲線。做2B業務的時候阿里就定下了自己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東北老農的大米不至於5毛一斤才能在東北賣出,在浙江卻要賣到5塊錢。

之後,孫正義看到了海外的2C模式:eBay。他直言這個模式肯定要爆發式增長,timing來了,大家要抓住機會。但當時我們是很糾結的——做2B的人不會做2C業務。

好不容易轉型後,我們又發現所有交易裏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信任。以前中國外貿公司可以充當信用擔保的角色,既然我們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能不能做信用擔保?於是我們又向一個全新的領域發力,這就有了支付寶和今天的螞蟻金服。

所有公司其實跟阿里一樣,你的業務不一樣,遇到的挑戰不一樣,爲了生存,業務要迭代,文化也要。那麼,文化是如何形成並運行的?有如下幾個步驟:

1.面對挑戰

爲了拿下客戶,我們達成一個共識,見客戶之前要列1、2、3個事項,見客戶之後有1、2、3個準則

2.提煉經驗

通過對這些準則的大量實踐,我們有了經驗,並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3.長期反覆驗證

經驗被長期反覆驗證後,被認爲是有效的。大家相信它的重要性,就一定要記下來

4.形成理念價值觀

這些被信仰的東西可能只存在於高管之間,還沒有形成公司的文化,於是就需要這些高管的長期堅守

5.全員理所當然的行爲規範

只有通過傳遞,變成所有員工的行爲準則,這種信仰才叫真正的文化

你一定要記住,文化是流動的。過幾年業務變化了,這家公司的靈魂人物又會跑到第一步——面臨新的挑戰,開始積累新的經驗,重新形成一個新的文化cycle。

3. 阿里的文化是如何迭代的

1.0 獨孤九劍

阿里1999年成立,2000年馬總找來兩個人組成合夥人團隊——蔡崇信負責阿里的財務跟投資,關明生負責內部跟人相關的工作。關明生深深明白,一個公司成立三年以上,文化就會成爲其最大的推動力,也可能成爲業務發展的阻力,所以他一開始就着手搭建阿里底層的文化體系。

在創業初期,2001年馬總帶着大家打天下的時候,關明生倡導獨孤九劍價值觀體系。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那是阿里巴巴0-1的生存期,我們要打造的組織能力就是生存。

生存特別需要激情、創新、開放…所有這些東西。比如教學相長,即倡導“互爲老師”。我印象很深,那時每天晚上會議室都很熱鬧,總有人自告奮勇給新人分享經驗——我這個地方比你強,我做你老師;你別的方面比我強,你做我老師。

2.0 政委體系

到2004年,爲什麼要修改價值觀?因爲2003年阿里開始做2C業務淘寶、支付寶。一個機緣巧合下馬總髮明瞭現在風靡全國的政委體系。

他當時看《歷史的天空》,發現姜大牙飾演的角色之所以能打下天下,是因爲身邊有一個做思想工作的人,職務是政委。姜大牙和政委,一個打仗,一個搞定人——打仗是靠人不是靠機關槍吧,這就是他想明白的地方,於是阿里建立了政委體系,當時阿里的業務已經擴展到全國,每個業務線上都放一個HR去支持地方業務的發展。後來,我們發現這個做法其實不時髦,外企早就有了,叫HRBP(business partner,業務夥伴)。

3.0 六脈神劍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這個體系是在“九“的基礎上做取捨,排出了優先級。六脈神劍的架構適合快速發展的公司,因爲它講求團隊合作,講求擁抱變化。這個三角形非常具有針對性,底層主要針對員工,第二層針對管理者,頂層針對公司——整個公司的priority是客戶第一。

不過,後來還是遇到了新的瓶頸,到2005-2006年,阿里的持續發展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老人跟不上新業務的發展,再一個是阿里從全球源源不斷輸進人才,進入的高管只有少數留下來。

4.0 湖畔學院

當時我們反思,如果組織要持續壯大,就需要更加包容的文化——對新員工要有融入,有培養;對老員工要給他發展空間,不能壓制他。所以2007年,我從業務線調到集團,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湖畔學院——不是湖畔大學。

湖畔學院是阿里內部的管理學院,我們只負責培養內部的高管,即總監級以上的幹部,總監——高級總監——VP(副總裁)——高級VP——總裁——資深總裁——CEO。

幾年間,阿里的文化是隨着組織結構的發展需求不斷在變化迭代。阿里跟別的企業最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既然花那麼多心思搭建了文化,一定要確保它落地。那麼文化怎麼落地?

  • 管理層:頂層設計,全員討論,詮釋解讀
  • 全員:宣導推廣,樹立標杆,進行分享
  • HR:考覈機制,落地保障

5.0 組織部

考覈,是文化落地很重要的步驟。尤其是建設了湖畔學院以後,發現人才長起來了,用一句玩笑說——你可以割了,割的時候就需要一套體系和標準。因此2009年阿里成立了組織部來考覈高管,主要針對當時全球150個高管進行360度的考評和訪談,決定他們的轉崗、調動、晉升或離職。

在很多公司文化是不需要考覈的,爲什麼阿里要堅定不移地進行考覈,因爲馬總就信這個。我們的價值觀體系從新員工入職第一天開始天天記天天背,每個季度考覈,業務比重和價值觀比重各佔50%。

當時反對的聲音特別多,但是你們仔細想一下,我們想要通過教育讓員工變成什麼樣的人?好人—有理想,有抱負,有自驅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覺得這個員工有多少概率是一個業績很爛的人?

阿里這麼多年的performance考覈證明了一個觀點,價值觀越好的人業績越好,所以我們發現這條路沒有走錯。

但是,大家不要輕易模仿,我看到很多公司模仿阿里考覈員工價值觀,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因爲老闆不是真心相信,他也就不知道怎麼落地。

價值觀怎麼考覈?首先需要設計考覈的理念和考覈體系;第二,應該由業務部的負責人和HR配合考覈。最後還需要循環往復、以季度爲單位不斷重複,進行價值觀強化。如果做不到這些,你就不要把價值觀作爲考覈,作爲參考就可以了。

給大家六脈神劍的考覈標準,感受一下具體的考覈細則。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6.0 內外兼修 天晴時修屋頂

你發現沒有,到此爲止的階段,阿里都在整頓內部生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直到2015年,阿里開始做面向全社會的湖畔大學。2017年還成立了達摩院,就是阿里內部的中科院,是頂級技術聚合中心,旨在引領全球的技術。

2018年又成立了羅漢堂,它研究人文、哲學、社會底層的東西。後面這三項是開放生態,阿里背後的隱性脈絡就是這麼一點一點長起來的。

外部人只看到阿里表面的風光,但其實阿里懂得在天晴時修屋頂,背後孜孜不倦地做了很多。

馬總在只賺1塊錢的時候把所有的錢投到員工培訓去,我們非常窮的時候所有新員工脫產培訓一個月,在公司喫住。2007年建立湖畔學院的時候,面對不多的人,每年的預算必須花掉。

你們知道培養什麼是最貴的嗎?人才。它需要大量財力物力,需要極大的耐心去靜等花開。但是絕大部分企業是不會這麼做的,他只知道挖挖挖,但是挖來的人能長到你的土裏去嗎?

4. CEO其實是首席教育官

阿里有一句很苛刻的話:三年纔是阿里人,這是因爲文化這種玄妙的東西不是員工一來就能有“文化”的,需要有一個過程。

首先他要體驗感知,通過和同事的相處感知到的文化跟公司倡導的是否一樣?通過這些,員工會進行沉澱,然後不斷將經驗驗證總結,從而相信這家公司什麼是有的,什麼是沒有的,最後形成他自己的信仰。我們測試過,一個員工真正對文化有體驗和認知至少要一年,變成他自己的東西要三年。

教育基因是阿里最偉大的地方,馬雲說過,CEO其實是chief educational officer,首席教育官。他在離職郵件裏說,他最自豪的不是今天阿里做到了多大的規模,而是阿里變成了一家使命願景價值觀驅動的公司,“做好一家持續不斷髮展的公司,我個人的角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有沒有完善的治理結構,有沒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有沒有獨特的文化體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