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軟件開源實踐(FLOSS)論共產主義的可實現性

好久沒發博客,來個狠的,我不信挨踢界有人比我更蛋疼來研究這個。

 

在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100多百年後,軟件開發領域中出現了一種特別的生產方式:開源(FLOSSFree/Libr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並爆發出了驚人的生產力。作爲結果,以這種生產方式開發出來的軟件覆蓋了幾乎所有軟件類別,並獲得廣泛應用。從本質來看,這種生產方式植根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之上,但又與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本質不同,同時又恰恰可以滿足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生產方式的定義,因此可以看做是一種實現了的共產主義生產方式。

 

一、共產主義的必然邏輯和特徵

 

在馬克思的論述中,共產主義是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到極致,乃至成爲生產力發展束縛時,社會自身所蘊含的一種必然性。對此馬克思說:

 

1)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2)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爲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範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爲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爲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

 

3)共產主義是作爲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階段歷史發展來說是必然的環節。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則。

 

 

4)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範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着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5)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着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6)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固定的地點上發展着。以物的依賴性爲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爲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

 

縱觀上述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可以發現在馬克思的定義中,共產主義社會具有如下兩個關鍵特徵:

1)按需分配。即人們徹底擺脫對物質的依賴,實現物質上的自由。

2)異化終止。即人們不再是爲了不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是完全自主的爲了實現自己而工作。實質上這是一種徹底的精神上的自由。

也就是說共產主義是以人類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自由爲最終目的的。如果未來可以選擇,那這無疑的是未來衆多可能中無限美好的一個。

 

回顧人類歷史,在原始社會里人並不具備很好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對自然基本處在不自由的地位,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相對平等。隨着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和分工的深化,人類逐漸從徹底的自然法則解脫出來,但與此同時身上社會法則的束縛則逐步增加。在這一過程中,人類戰勝了自然界,但卻沒有徹底戰勝自己。隨着社會發展節奏的變快,社會體制對人的異化則逐步加深,人越來越不屬於自己,而更像是某種生產關係或者說經濟體制的一種附屬物。

社會始終在不停向前發展,人類自身也始終關注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在未來種種可能性中,同各種形式的終結論相比共產主義無疑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標,但自馬克思以來,共產主義生產方式仍然僅只是停留在概念之中,並沒有具體的社會實踐證據與之相印證。這無疑的不利於對其可實現性進行探討,而通過類比現實中軟件開源社區的生產方式與設想中的共產主義生產方式則恰恰可以爲具體社會實踐與共產主義目標間建立關聯。

 

--------------------------------------------------------------------------------------------------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5

馬克思、恩格斯:《哥達綱領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

 

二、開源爲共產主義生產方式提供了新的證據

 

軟件開源社區的基本生產方式具有如下一些特徵:

1)人們按照自己興趣和意願選擇加入指定的軟件項目

2)任何人可以無償獲取開源項目的源碼以及相應的編程工具,併爲開源項目貢獻自己的代碼。

3)任何人可以無償使用開源項目的軟件。

4)軟件開發和發佈的主體並非是公司,而是一些基金組織或個人,他們不以盈利爲目的。

5)參與人員可能橫跨全球,彼此間通過互聯網進行協作。

6)大型開源軟件靠捐贈等方式來維持基本運作的經費。

7)通過種種許可證來明確開源軟件的使用規則,保障自身權益。

 

如果把參與開源的人員在現實中獲取收入的手段抽象爲社會可提供的平均物質生活水平,再把開源軟件的生產分配孤立出來進行考察,那麼在開源軟件的生產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異化終止:人們並不爲利潤工作,而是主要爲自己工作。也可以清晰的看到按需分配:任何人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即可獲得本應是商品的所有開源軟件。因此可以講,這是一種符合馬克思定義的共產主義生產方式。這裏比較容易引起爭議的是異化終止一項,當開源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部分公司會指定部分僱員參與開源軟件的開發,但這是開源與現實相結合的一種必然結果,並不從本質上影響對異化的終結。同時,調查分析顯示參與開源並不對收入有直接幫助,人們參與開源的主要動機也並非是爲了增加收入

 

這種生產方式完全顛覆了資本主義中以私有制爲基礎,以公司爲表現形式,以利潤爲驅動的生產方式。當下,在軟件開發領域中這種具有共產主義特質的生產方式仍在持續發展,並逐漸取得優勢,使依賴傳統生產方式的公司如微軟也不得不擁抱開源。這並不是一種小規模、偶然的事件,開源生產方式已經徹底的影響了整個軟件行業的生產分配模式。從日常的智能手機到互聯網上的微博、搜索引擎等產品,開源方式所生產的軟件在其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都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就使這種社會實踐更具有考察和參照的價值。

-------------------------------------------------------------------------------------------

IlHorn HannJeff Roberts, Sandra SlaughterRoy FieldingWhy Do Developers Contribute to Open Source Projects? First Evidence of Economic Incentives2002 http://flosshub.org/system/files/HannRobertsSlaughterFielding.pdf

Rishab A. Ghosh Ruediger Glott Bernhard Krieger Gregorio RoblesFree/Libr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Survey and Study 2002http://www.flossproject.org/report/FLOSS_Final4.pdf

David A. WheelerWhy Open Source Software / Free Software (OSS/FS, FLOSS, or FOSS)? Look at the Numbers!2011http://www.dwheeler.com/oss_fs_why.htmlhttp://www.dwheeler.com/numbers/ 

 

三、開源得以實現的基礎

 

(一)開源發生、發展的簡略回顧

開源運動起源於Richard StallmanGNUhttp://www.gnu.org/))。Richard Stallman堅持認爲軟件應該是自由的而不應該是封閉的,也就是說他堅持認爲軟件商業化是一條錯誤的路線,於是他在1983年成立了GNU,在1985年成立了自由軟件基金會,主要目標就是通過GNU打造完全自由的軟件生態系統,替代已有的商業軟件。在GNU開發出大部分軟件後,1991Linus開發出了Linux 內核,最終使GNU成爲一套完備的軟件生態系統,其中涵蓋了從操作系統、編譯工具、編輯工具等進行軟件再生產的必備工具。接下來則是其他開源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其中比較關鍵的三個是:

11998年開源軟件促進會OSI成立。

21999Apache軟件基金會成立。

32004Eclipse基金會成立。

 

在這一過程中開源社區開始逐漸壯大,在開發語言與平臺、開發工具、框架和類庫、服務器軟件、桌面軟件上都開發出了一批極具影響力的軟件產品。下面是一張按照軟件類別的開源軟件統計列表:

類別

代表性產品

說明

開發語言

PHPPythonRubyPerlFlex

按照TIOBE的統計PHPPython長期以來都是排名前十的開發語言

平臺

LinuxAndroid

Android是智能手機中最主要的平臺廣泛的爲三星等廠商所採用。

框架和庫

SpringStrutsHibernateWebkitjQuery

IE瀏覽器基本上採用Webkit作爲內核。

服務器軟件

Apache HTTP ServerMySQLHadoopTomcatJBossPostgreSQL

Hadoop這樣的框架在構建百度、淘寶這樣的大型網站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開發工具

EclipseNetBeansApache AntGIT

EclipseNetBeans合起來可以佔據Java IDE大部市場份額。

桌面應用

FireFoxChromeOpenOfficeGIMP

FireFoxChromeIE之外最主要的兩款瀏覽器。

表一:代表性開源產品列表

---------------------------------------------------------------------------------------------

ECLIPSE FOUNDATIONTHE OPEN SOURCE DEVELOPER REPORT2010http://www.eclipse.org/org/community_survey/Eclipse_Survey_2010_Report.pdf

 

從上述列表可以看出,開源軟件已經在非常廣大的範圍內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因此可以講開源方式用事實顛覆了經濟學中對產權與激勵的的基本假設。在經濟學中往往這樣解釋集體所有的問題:

集體所有制和平等共享消費的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殖民時代的美國和共產主義的俄羅斯均嘗試建立這種生產和分配的組織形式,但這些努力最終都失敗了。有些人將這個問題稱爲“公地悲劇”(共同財產),它導致公有資源的過度使用和迅速竭盡。

我們鼓勵你在這一點上簡要回顧第1章經濟透視1.1中的5個經濟推理命題。這些經濟推理命題有利於解釋集體所有制和產出的共享(平分或固定份額)如何導致“免費搭車者”問題。爲了說明這一點,考慮共享土地所有權,且共同生產了100蒲式耳玉米的10個工人,平均每人消費10蒲式耳玉米。假設一個工人開始偷懶並將其勞動努力減半,從而導致產出減少5蒲式耳。由於產出共享制度的安排,偷懶者的消費量和其它工人一樣,現在都是9.5蒲式耳。儘管他的努力已經下降了50%,但他的消費量只下降了5%。偷懶者是在搭他人勞動的便車。

這種被稱爲“公地悲劇”的現象在過去的許多社會實踐中確實存在,但從事實來看在開源軟件開發中它確實的被顛覆了。“公地悲劇”一直以來都被看做是實現共產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個關鍵約束,既然它可以被打破,那其背後的原因也就更值得進行考察。爲回答爲什麼開源得以實現並且可以顛覆現代經濟學中的“公地悲劇”,需要回答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1)爲什麼開源這項活動會發生?

2)爲什麼開源這項活動會繁盛?

3)爲什麼開源首先出現軟件行業中,而非其他行業?

下面將從這三個方面論述開源得以發生、發展的基礎。

 

(二)爲什麼開源會發生?

 

從開源發展歷史來看,有清晰的證據表明開源的產生是個人按照自身價值取向進行自由選擇的結果,極具理想主義色彩。“Richard Stallman的自由軟件,首先是反對軟件的封閉性,反對用專有軟件和商業條款束縛人類的智慧和創造性,反對從法律和著作權的角度來人爲的阻礙軟件和技術的傳播、使用和學習。”正是基於這種信念Richard Stallman才創建了GNU,開源社區才得以起航。

後續的很多開源項目則基本遵循了類似的模式:一個人或者因爲自娛自樂、或者因爲方便自己的生活工作創建某一個項目,而後感興趣的人逐步加入,進而使開源項目逐漸成長壯大。Linux 內核,Python語言等都是這樣一種模式產出的產品。

這也就意味着爲使開源發生,在價值取向上必須有人更願意選擇創造與貢獻而不是無限佔有。開源並非是最大化個人利益的有效手段,當一個人無限擴張自己的慾望,並總是希望佔有更多時,並不適合參加這項工作。喜歡追求理想,喜歡學習創造新的東西,渴望改變和引導技術發展的進程等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要素是開源的原動力,而無限制的追求財富則更容易讓技術人員把精力花在開發並銷售自己的軟件或者謀取更好的職位這類事情上。作爲結論可以講,自由選擇的權利加上追求理想的力量(自由創造,自由分享等)是開源得以發生的第一條件。

--------------------------------------------------------------------------------------------

加里M沃爾頓、休羅考夫:《美國經濟史》,王鈺鍾紅英、何富彩、李昊、周嘉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7-38頁。

蔡俊傑主編:《開源軟件之道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12頁。

 

但如果把開源放回到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背景下,那麼在自由選擇和追求理想之外,我們就需要進一步考慮爲什麼是這個時間點,爲什麼是在美國和歐洲首先觸發了開源這項活動?爲回答這兩個問題則需要同時考察開源所需要的技術條件以及人們進行自由選擇的前提。

 

1)開源得以存在的技術條件

開源天生具有全球視野,需要把分散在全球的程序員組織起來生產必須的軟件。而爲達成這一目的就必須存在一種支持異地分工合作的基礎設施。互聯網的出現爲這種生產方式提供了可能性。基於互聯網,程序員可以方便的共享代碼,針對問題進行非實時性討論,系統的跟蹤各種問題等。可以講互聯網是開源可以存在的前提,只有在互聯網出現並得到充分利用之後,開源纔可能得以存在。這一條件決定了只有在互聯網出現之後,開源纔可能真的發生,否則即使有足夠的主觀意願,也不足以促成開源。

2)進行自由選擇的前提

分析人們進行自由選擇的前提時需要回到動機理論。如果可以認可動機理論中的需要層次理論,那麼無疑的滿足基本物質需要(食物、水、教育、醫療、衛生、安全等)將成爲自我實現需要的前提,而自由選擇恰是自我實現的一種手段。雖然,經典動機理論受到很多質疑,但這與人們的日常觀察相符,也符合傳統智慧“倉廩實知禮節”(《管子牧民》。這反過來意味着,開源需要較爲富裕的社會環境。在這種較爲富裕的環境中人們纔會有能力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違背自己的意願爲基本物質需要進行各種折中。

 

開源者參與者的分佈正好可以反過來支撐這一觀點,下圖是開源項目Hadoop代碼貢獻者的分佈圖(http://people.apache.org/map.html),在這張圖中可以比較清晰的看到社會福利較高地區開源參與者密度較高。需要指出的是,這並非只侷限於某個項目,而是大部分開源項目具有相同的開發者分佈趨勢。

基於軟件開源實踐(FLOSS)論共產主義的可實現性

圖一:Hadoop開發者分佈圖

-----------------------------------------------------------------------------------------------

 斯蒂芬P羅賓斯、蒂莫西A賈奇:《組織行爲學》,李原孫健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58-160頁。

 

這種分佈圖能夠很好的佐證在基本物質需要很容易得以滿足的環境裏,人們更有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最終導致開源更容易發生這一觀點。

 

 

(三)爲什麼開源會繁盛?

從前文的論述中,可以知道開源的繁盛已經成爲一個顯然的事實,並不需要進一步的說明。更爲關鍵的問題是開源如何從純粹的個人行爲走向繁盛,並變成一種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活動的?從邏輯上講,開源軟件得以繁盛必然同時需要兩重支撐:對內是開源這種組織方式要能夠源源不斷的製造出滿足各種需求的軟件;對外則是導入開源軟件對現實中的企業和個人要有足夠大的收益。對於前者需要考察開源的生產方式,對於後者則需要考察產生收益的根源。

 

1) 開源生產方式的分析

開源組織生產的方式幾乎完全與商業軟件生產方式不同,雖然不同開源社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基本遵循下述模式:

1.依託於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管理開源項目的資源。比如:通過主頁(HomePage)來描述項目的最新進展、項目文檔、可用版本的鏈接等,主頁通常扮演一種嚮導的作用;通過代碼庫(Code Repository)來統一管理項目的代碼;通過郵件列表(Mailing List)來進行問題的討論;通過缺陷追蹤系統(Bug Tracking System)來跟蹤軟件中出現的各種缺陷;通過Wiki來編寫項目的主要文檔。

 

2.導入利於鬆散組織結構的工程實踐。比如:通過測試驅動(Test-Driven)的方法來保證代碼的正確性;通過結對編程(Pair-programming)和代碼評審(Peer Review)來保證代碼的質量。

 

3.通過開放性的人員結構來促進人員對項目的參與。比如:在Apache的運作模式中共有這樣幾種角色:開發者(Developer),技術專家(Committer),項目管理委員會成員(Project Management Committees)Apache軟件基金會理事會(Board of Directors)。當一個開發者付出足夠努力,獲得足夠影響力後,項目管理委員會會授予這個人Committer稱號,只有Committer才擁有對代碼庫的寫權限。如果Committer的貢獻足夠大,就有可能被選舉進入項目管理委員會,而項目管理委員會的主席則都是Apache軟件基金會的VP

 

就是依賴於上述這樣一些方法,開源方式本身爆發出了驚人的生產力,這似乎很不可思議,無人管理,純靠自願的鬆散聯合至少獲得了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類似的生產力,在某些領域中還能夠超越傳統的按公司組織生產的方式。這究竟是爲什麼?如果對一個組織的生產力進行如下分解,那麼事情就容易看的更加清楚。

假設一個人的工程素養爲E,一個人的工作意願爲W,組織所能提供的力量爲O,內耗係數爲M,那麼對於一個擁有n個人的組織,其在單位時間內最終可能貢獻值可以表示爲:

[(E1*W1  + O) + (E2*W+ O) + ... ... + (EnWn  +O)] * M

其中M的取值可以爲010表示完全內耗掉,整個組織完全沒有貢獻。也即是說:

單位時間組織總貢獻=[A的工程素養*A的工作意願+組織力量) B的工程素養*B的工作意願+組織力量)+...]*內耗係數

其中:

1.工程素養是指人員的工程能力,比如:需求分析能力,架構設計能力,編碼能力等。

 

2.工作意願是指一個人願意不願意工作。工程素養和工作意願乘起來纔是一個人的可能貢獻。這並不難理解,一個能力不好的人,再怎麼努力,貢獻也不會好;而一個能力好的人,每天神不守舍,其貢獻也不會好。

 

3.組織提供的力量是指常說的組織力。比如說:組織內有比較好的重用代碼庫,那麼不管誰都可以從中受益,這將普遍增加這個組織中每個成員的力量。

 

4.內耗係數是指人員彼此間貢獻耗散的程度。影響因素會比較複雜。比如說:AB做在一起工作就會吵架,這也會產生內耗。

 

那麼顯然的開源方式所有影響要素上具有明顯優勢:

這裏的第一關鍵是異化的終結。當一個人所做的正是他自身所追求的,那麼這個人往往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這比受外力如公司規則、獎金激勵等推動,而不得不做不符合自己主觀意願的工作讓人更有工作熱情。在傳統方式下,把不同人員組織在一起的原動力往往是公司的利潤追求,開發者的意願並非第一考量,在這種情形下,人們等價於被強制的把生命投在違背自己主觀意願的事物上,這會導致工作滿意度的降低。作爲結果,工作意願一項開源方式有壓倒性優勢。

其次是每個人在最終軟件產品上利益趨同。在開源方式裏,把開發人員結合在一起的關鍵動力就是做出更好的產品。開源參加者之間雖然會有想法差異,但並沒有利害糾葛。這樣就可以用極爲理智的方式作出各種判斷,他們判斷的根基往往只是是否對產品有利,並不需要考慮市場、工期這些因素。同時,在開源組織模式下,權利來源於具體貢獻,這就使公司政治這類負面因素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終結果是,內耗係數一項開源方式具有明顯優勢。

再次是開源軟件的開發中,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可以接入互聯網即可獲得開源的代碼、文檔並在之上做出貢獻。也即是說全社會的力量可以貢獻於同一份代碼基和文檔系統。這一點配合上相應的工程實踐就導致只要組織得體,那開源項目的組織力量只可能越來越強大。而在公司中,受制於安全管理不只是在不同公司之間,即使在一個公司內部,一個產品的代碼往往也被分割爲幾塊,分別由不同的人羣訪問和維護。同時由於代碼牽涉到商業利益,即使發現錯誤,開發者也不一定有權力去做對應的修改,這些都使代碼的質量很容易不斷下滑。在代碼質量之外,藉助互聯網,在全社會範圍內開源軟件可以很容易的形成自己的清晰目錄。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的檢索這種公開信息,這使重用變得非常容易。在這裏公開自身即是一種規劃,這導致在全社會範圍內不存在重複製造輪子的現象,並可以在大時間尺度上累積資源的使用。這就使開源方式在組織力量一項具有優勢。

-----------------------------------------------------------------------------------------

斯蒂芬P羅賓斯、蒂莫西A賈奇:《組織行爲學》,李原孫健敏譯,75

 

最後,在開源生產方式中其工程實踐是以人爲核心的工程實踐,結對編程和代碼評審這些活動非常有利於人自身技能的提高。再加上工作自身是出於自己的主觀意願,代碼、文檔隨時可以獲取,這就使開源方式在工程素養一項上具有優勢。

總結來看,正是由於上述幾方面上的優勢,開源以一種非嚴格管理的,自願和鬆散聯合的組織形式卻爆發出了極高的生產效能,開發出了很多質量上乘的軟件。一旦這些軟件得到廣泛應用,那麼開源自身就會創造職位和收入,這些職位和收入則反過來進一步增加開源所需要的人力資源,使得開源可以得以持續發展和擴張。對於這一點的一個直接證據是Linux內核代碼的更新中75%的代碼來自於商業公司

 

1) 開源促進公司產生收益的根源

 

能夠開發出滿足各種需求的軟件是開源得以存在的基礎,否則如果軟件質量(可靠性、性能等)很差,那即使免費,也並不會有人進行大幅應用。但只有滿足需要的軟件顯然是不夠的,開源軟件爲獲得廣泛應用,還必須爲具體的各種組織帶來收益。從開源的根本特徵我們知道,開源軟件在下述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1.無償使用

2.可定製化

3.公開透明

 

前兩個特徵與開源軟件自身的質量相配合達到了這樣一個效果:當一個公司需要擁有某一軟件的主要權益(使用,修改,定製),卻又無法單獨爲其完全支付成本時,開源就是一種唯一的選擇。這就和道路對於各種企業的意義一樣,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道路交通的支持,但很難讓某家企業單獨負擔道路的修建和維護成本。

 

公開透明這一特徵則使開源軟件適合某些對安全性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比如政府和軍隊。上述兩點使開源的導入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除此之外則是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的降低這類相對依賴於具體場景的影響要素。計算TCO時,開源軟件在許可費用上具有絕對優勢,但可能在人員使用成本上處在劣勢,實際結果則取決於具體場景和計算方法。

----------------------------------------------------------------------------------------

Jonathan CorbetGreg Kroah HartmanAmanda McPhersonLinux Kernel Development: How Fast it is Going, Who is Doing It, What They are Doing, and Who is Sponsoring It2012http://go.linuxfoundation.org/who-writes-linux-2012

 

 

(四)爲什麼開源會發生在軟件行業?

 

很多行業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存在,但始終未能發展出與開源類似的生產方式,而軟件幾乎是一出現,開源方式就隨之而產生,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當考慮開源爲什麼會首先在軟件行業發生時,就必須要迴歸到軟件與傳統行業產品的三個根本差異:

1)軟件只有開發成本,而製造成本幾乎爲零。也就是說一旦軟件開發完畢,一個人用和無數個人用對軟件製造而言並無區別。

2)軟件是一組信息。這使軟件的傳播可以完全依賴於互聯網,而同物流等隔離開來。

3) 軟件可以迭代的進行開發。這使只要具備相關知識的人,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以開始一個軟件項目。

 

上述三點對開源非常重要,第一點使軟件天然可以按需分配,也就是說一個人隨時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擁有所有的軟件而不會存在供應緊張,分配不公問題。這點對開源生產非常關鍵,否則大家合力做出的東西到底歸誰所有,就是很難解決的問題。第二點則使參加開源不需要額外成本,可以以個人爲單位很獨立的進行。第三點則使軟件對資本不敏感,使能否啓動這項工作的關鍵約束是一個人是否具備相應的技能,而非是其他的生產資料或資本。軟件的這種天然特質成爲開源發生、發展的天然助推器。在其他行業裏,即使也有人因爲興趣和對自由精神的追求而開始開源,但由於很難解決最終成果如何分配、大額啓動資本從那裏來等一系列的問題而很難順利發展。

-----------------------------------------------------------------------------------------

Geoff MulganTom Steinbergwith Omar SalemWide Open Open source methods and their future potential2005http://www.demos.co.uk/publications/wideopen ,第21

 

四、共產主義生產方式普遍實現的可能性

 

 

既然開源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那麼是否有可能把這種生產方式短期內擴展到所有其它行業?從前面分析可知,開源生產方式得以實現的根基有五個:

 

1)社會普遍富庶,可以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2)參與人員價值取向的昇華。

3)需要存在讓人們鬆散配合、協作生產的技術手段,對於開源而言這是互聯網。

4)軟件只有開發成本,而沒有製造成本,也不需要大額資本進行驅動。

5)大幅促進社會整體的生產力。使開源產品成爲逐利之後的一種必然選擇和結果。

 

1點構成了一種物質基礎。爲人們轉而追求物質以上的東西提供了普遍的可能性。第2點則是人員基礎。既能保證人力資源,又能保證不感興趣的人可以不參加。這是避免大量管理成本的必要前提。現代激勵理論認爲:當超過一定臨界值,現行的物質激勵的作用將變小,而按興趣工作本身則恰恰是一種終極激勵方案。第3點則是靈活組織生產的技術保障。第4點則是按需分配的基礎。如果軟件需要較大的製造成本,那就必然牽涉所有權,誰付出,誰受益等問題。進而就必須以公司、產權這些手段來進行利益歸屬的劃分。這一點同時也會影響第2點,因爲重體力勞動不可能靠興趣來驅動。第5點卻內置於這種生產方式之中,當前四點滿足時第5點則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說,當每個公司單獨開發,成本過高時,使用開源方式則可以通過避免重複建設,確保與主觀意願的吻合來激發人們自身的熱情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作爲結果這將進一步使人們參加開源的物質基礎更加紮實。

 

從促成開源的發生、發展來看,前四點並沒有那一點可以被忽略。其中的第4點則使這種生產方式很難擴展到所有其他行業,第1點第2點則對社會基本保障體系以及意識形態提出了要求。第3點則已經成爲現實,不成爲約束。也即是說短期來看開源這種共產主義式生產方式只能在擴張到有限範圍。但上述分解卻又恰恰可以提示出爲實現開源式的生產方式社會所應秉持的基本發展方向。

 

爲了使上述生產方式普遍實現於其他行業,尚未滿足的三大前提就可以重新表述爲:

1)達到甚至超過現今開源從業者的物質生活水平,作爲結果人們可以更多的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2)達到甚至超過現今開源從業者的精神文明狀態,作爲結果人們傾向於按興趣工作而不是閒着。

3)使其他產品的生產方式與軟件的生產方式相同。具體來講,這需要達成如下三方面的目標:使所有物質生產方式、一切體力勞動爲機器人所取代,即消滅體力勞動;使生產資料(如:能源等)徹底公有具備獨立進行生產的物質自由;使任何人徹底可得到所有的一切(按需分配)。這樣一來只要任何人完成產品的設計或獲得到產品的設計,他即可以得到產品本身,也就是說其他產品的生產將只剩下設計工作,而設計工作實際上無限等價於軟件的生產。

 

前兩點能否達成更多的依賴於人類的主觀選擇。第3點則提出了一個剛性的約束,即使科技可以消滅體力勞動,那關鍵限制仍然存在:當前始終無法預測,科技所促成的增長是否能夠滿足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壓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生產力逐步得到釋放的同時,物質生活水平就會進一步提高,反過來逐步促進這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實現。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資源短缺將抽去這一模式最重要的根基,使人類重陷紛爭。同時即使科技發展的速度可以超過人口增長的速度,那對於空間等剛性資源如何做到按需分配也仍然有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

 

假設說科技發展速度確實可以大於人口增長速度,問題就變的非常有趣。這種情形下開源式生產方式究竟是否可以在較大範圍內實現從長線來看並不主要受限於科技和物質,而是受限於人類自身的慾望是否有一個邊界,是否可以不進行無限制的索取。只要人類把自己生命中的力量主要投放在實現自身而進行創造上,並在相對富裕的基礎上控制物質索取的尺度,使其整體上還在特定生產力可以提供的範圍內,那開源式生產方式就是可以實現的,作爲結果每個人可以得到更多,否則就會所有人都成爲輸家。這顯然依賴於人類精神世界上的進化。

 

五、爲社會發展的所帶來的啓示

 

如果確實認爲人類在物質和精神上可以獲得雙重自由的社會無限美好,是值得嚮往的社會,並且也相信未來的景象依賴於人類自身的選擇,那麼人類就始終應該朝着這個方向努力。這是在可見範圍內需要達成的最終目標,而所有其他社會要素如科技發展、意識形態、法律等都是爲達成這一目標的手段。爲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那麼就需要積極爲其準備條件。

 

而根據前文分析,爲達成這一終極目標,社會發展顯然需要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1)使開源的生產方式不只侷限於軟件開發,而可以逐步進行擴散。

如前文所分析,即使只在部分行業實現開源的生產方式,那麼也需要達成下面這幾個條件:

1.達到甚至超過現今開源從業者的物質生活水平,作爲結果人們可以更多的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2.達到甚至超過現今開源從業者的精神文明狀態,作爲結果人們傾向於按興趣工作而不是閒着。

3.使所有物質生產方式、一切繁重體力勞動爲機器人所取代,即消滅體力勞動,同時使知識以外的生產資料所導致的成本在個人可以負擔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盡可能使其他生產方式與軟件的生產方式類似。

 

上述三者缺一不可,當三者在任何一個行業中同時具備的時候,這一行業就初步具備轉換爲共產主義生產方式的條件。這與現實相符,另一個使用開源方式進行生產並且獲得巨大成功的例子是百科全書的編寫,維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的訪問量長期處於世界前十的位置。

前兩點依賴於社會本身,第3點則從技術角度限定了這種生產方式所可能適用的行業。假設說材料科技、虛擬現實的設計方式、3D打印可以高度發展,使相機的製造工藝縮減爲只要向3D打印機提供原材料即可。那麼相機的製造工藝就可以完全的體現爲一組程序,這時候相機的生產與軟件的生產相比唯一的不同就是如何獲取製造相機的材料。而一旦這種製造材料的獲取在特定物質基礎下只佔生活開支很小的一部分時,那麼從技術角度講相機的生產就具備了轉爲開源生產方式的條件。

 

從大範圍來看,更加困難的始終是第1點和第2點,這需要更多的考量和分析。

假設說現有體制可以促使生產力持續發展,那麼爲了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無疑只有兩個關鍵限制:一是平衡人口和物質生產能力間的比例關係;一是避免極端的貧富兩極分化。具體來講是需要在數目字上確保社會內平均收入水平和最高收入水平的合適尺度。確保在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牽涉到基本生理和安全需要的地方,使所有人具有享受基本物質自由的權利。即使相應措施可能造就一定的懶惰,也可以視作人類文明發展的遺澤而無可厚非,這種負效應並不足以成爲阻遏這一方向的理由。

 

在按需分配無法實現之前,如果假設始終有人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衝動,那就必然需要一種力量與之向制衡,否則基本的物質自由將無法普遍實現。在避免兩極分化的過程中適當的階級鬥爭無疑是必要的,否則將無法打破既定格侷促進變化的發生,並使弱者獲得更多的權益,但鬥爭本身確實需要一種更爲緩和的手段,並且納入特定的秩序之內。當缺乏這種可控的鬥爭機制時,人類自身慾望的無邊界特質將會無限膨脹。如果再假設具有資本的始終有更大的機率獲得財富,那麼嚴重的兩極分化就是一種必然趨勢。而一旦這種兩極分化所導致的矛盾無法在特定的法律框架下,通過談判、罷工來解決,而必須用革命來解決時,社會自身將蒙受損失,人類則必須承擔自身所造成的一切苦難。無疑的保持貧富差距對社會前進而言是必要的,但更關鍵的是社會可享受物質水平的基線,這點應該有一種相對明確的定義,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牽涉到基本生理、安全和安全需要的地方定義相對明確的目標。在當無法達成這一基線時,無疑的應該通過緩和的手段縮減貧富差距。

 

對全社會而言,可以把可能的生產總量做個抽象。如果總人口是M,其中願意按主觀意願進行工作的人口數目是N,那麼當N按照主觀意願以及新組織形式所爆發出的生產力大於當前所有工作人口的生產總量時,這種組織模式是有優勢的。假設進化論是對,人也會向着光明的,實現自我的方向(而非自私懶惰,無限索取的方向)進化,那麼N將無限趨近於M,根據前面的分析,這將最終導致整體社會生產力總和的提升。這反過來將進一步促進物質自由的實現。

這裏面最大的問題始終是N的數目不能跌破一定的數值,這意味着人類自身的精神狀態與對應的生產方式之間應該存在的一種對應關係,畢竟如果人類自身的選擇和努力(通過政治活動等)使N跌破一定數值,那對社會整體而言災難就會發生。反過來講,這意味着在實現物質自由之外,社會之內的人們始終應該通過各種手段來影響他人,增加個人進化的拉力。

 

2)徹底實現共產主義生產方式

這時候需要人類的精神可以納入特定框架之內,徹底實現按需分配,實現徹底的物質自由與精神自由。在這裏,人類的差異不體現爲佔有的多少,而體現爲貢獻及創造的多少,以及與之相伴的社會認可程度與不同社會權限。

 

當物質文明發展提升人類平均可享受物質基線人們按興趣工作,提高生產效能 物質文明進一步發展這一迭代持續發生的時候,開源式生產方式將可能逐漸擴散到更多的領域。這種循環進行的越徹底,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異就變的越小。所有制、國家這種概念之所以存在,恰是因爲差異的存在。差異越小,其存在的意義越小。而最終這層薄膜什麼時候會被衝破則同時取決於物質發展的水平和精神進化的程度。

 

恰如前文所提及,當科技發展使物質自由累積到一定水平後,最難的仍是精神領域的問題。

也就是說精神須有所歸屬,而不能只是無限制的擴張自己的佔有慾望。如果人們始終期望無限量的消耗,那麼即使科技的發展使非常富裕成爲可能,也無法解決分配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衝突,作爲結果無疑的開源生產方式並不能夠實現。何況也很難想象在空間、自然資源等上每個人都可以無限量消耗而不導致問題。通常來講這類精神領域的問題並不能用單純用物質手段來解決。在這裏,人類文明的所有沉澱如:儒家精神、種種宗教正是爲此準備了素材。當然不管如何發展,始終還會有紛爭存在,這是法律所應該負責的領域。從這個角度看很多意識形態上的爭論是不必要的,只要它們都有助於促成目標的達成,那麼它們就都是社會發展有益的素材。

 

人類天生是不自由的,所有這一切的終結則是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有真的自由,以及基於此的公平和正義。人們始終有理由期望這樣一個社會:在享受物質自由之後,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追求愛情、潛心研究、探索未知的世界、探索宇宙空間、與自己的家人相伴終生。但隨着人類能力的放大,未來始終有着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毀滅與終結,至於最終是集體進化還是集體毀滅,如果未來不是被決定的,那麼這將依賴於人類自身的判斷和選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