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源碼---HashMap的底層實現

Hashmap是一種非常常用的、應用廣泛的數據類型,最近研究到相關的內容,就正好複習一下。網上關於hashmap的文章很多,但到底是自己學習的總結,就發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討論。
20140921141522505.png

1、hashmap的數據結構

要知道hashmap是什麼,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數據結構,在java編程語言中,最基本的結構就是兩種,一個是數組,另外一個是模擬指針(引用),所有的數據結構都可以用這兩個基本結構來構造的,hashmap也不例外。Hashmap實際上是一個數組和鏈表的結合體(在數據結構中,一般稱之爲“鏈表散列“),請看下圖(橫排表示數組,縱排表示數組元素【實際上是一個鏈表】)。

hashMap底層理解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hashmap就是一個數組結構,當新建一個hashmap的時候,就會初始化一個數組。我們來看看java代碼:

    /**
     * Constructs an empty <tt>HashMap</tt> with the specified initial
     * capacity and load factor.
     *
     * @param  initialCapacity the initial capacity
     * @param  loadFactor      the load factor
     *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the initial capacity is negative
     *         or the load factor is nonpositive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reshold = initialCapacity;
        init();
    

上面的Entry就是數組中的元素,它持有一個指向下一個元素的引用,這就構成了鏈表。
當我們往hashmap中put元素的時候,先根據key的hash值得到這個元素在數組中的位置(即下標),然後就可以把這個元素放到對應的位置中了。如果這個元素所在的位子上已經存放有其他元素了,那麼在同一個位子上的元素將以鏈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鏈頭,最先加入的放在鏈尾。從hashmap中get元素時,首先計算key的hashcode,找到數組中對應位置的某一元素,然後通過key的equals方法在對應位置的鏈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從這裏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每個位置上的鏈表只有一個元素,那麼hashmap的get效率將是最高的,但是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有困難需要我們去克服,哈哈~


2、hash算法

我們可以看到在hashmap中要找到某個元素,需要根據key的hash值來求得對應數組中的位置。如何計算這個位置就是hash算法。前面說過hashmap的數據結構是數組和鏈表的結合,所以我們當然希望這個hashmap裏面的元素位置儘量的分佈均勻些,儘量使得每個位置上的元素數量只有一個,那麼當我們用hash算法求得這個位置的時候,馬上就可以知道對應位置的元素就是我們要的,而不用再去遍歷鏈表。
所以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把hashcode對數組長度取模運算,這樣一來,元素的分佈相對來說是比較均勻的。但是,“模”運算的消耗還是比較大的,能不能找一種更快速,消耗更小的方式那?java中時這樣做的:


    final int hash(Object k) {
        int h = hashSeed;
        if (0 != h && k instanceof String) {
            return sun.misc.Hashing.stringHash32((String) k);
        }
        h ^= k.hashCode();
        // This function ensures that hashCodes that differ only by
        // constant multiples at each bit position have a bounded
        // number of collisions (approximately 8 at default load factor).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 assert Integer.bitCount(length) == 1 : "length must be a non-zero power of 2";
        return h & (length-1);
    }
首先算得key得hashcode值,然後跟數組的長度-1做一次“與”運算(&)。看上去很簡單,其實比較有玄機。比如數組的長度是2的4次方,那麼hashcode就會和2的4次方-1做“與”運算。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爲什麼hashmap的數組初始化大小都是2的次方大小時,hashmap的效率最高,我以2的4次方舉例,來解釋一下爲什麼數組大小爲2的冪時hashmap訪問的性能最高。
 看下圖,左邊兩組是數組長度爲16(2的4次方),右邊兩組是數組長度爲15。兩組的hashcode均爲8和9,但是很明顯,當它們和1110“與”的時候,產生了相同的結果,也就是說它們會定位到數組中的同一個位置上去,這就產生了碰撞,8和9會被放到同一個鏈表上,那麼查詢的時候就需要遍歷這個鏈表,得到8或者9,這樣就降低了查詢的效率。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當數組長度爲15的時候,hashcode的值會與14(1110)進行“與”,那麼最後一位永遠是0,而0001,0011,0101,1001,1011,0111,1101這幾個位置永遠都不能存放元素了,空間浪費相當大,更糟的是這種情況中,數組可以使用的位置比數組長度小了很多,這意味着進一步增加了碰撞的機率,減慢了查詢的效率!

hashMap底層理解


所以說,當數組長度爲2的n次冪的時候,不同的key算得得index相同的機率較小,那麼數據在數組上分佈就比較均勻,也就是說碰撞的機率小,相對的,查詢的時候就不用遍歷某個位置上的鏈表,這樣查詢效率也就較高了。
說到這裏,我們再回頭看一下hashmap中默認的數組大小是多少,查看源代碼可以得知是16,爲什麼是16,而不是15,也不是20呢,看到上面annegu的解釋之後我們就清楚了吧,顯然是因爲16是2的整數次冪的原因,在小數據量的情況下16比15和20更能減少key之間的碰撞,而加快查詢的效率。
所以,在存儲大容量數據的時候,最好預先指定hashmap的size爲2的整數次冪次方。就算不指定的話,也會以大於且最接近指定值大小的2次冪來初始化的,代碼如下(HashMap的構造方法中):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Math.max((int) (m.size() / DEFAULT_LOAD_FACTOR) + 1,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inflateTable(threshold);

        putAllForCreate(m);
    }

3、hashmap的resize

     當hashmap中的元素越來越多的時候,碰撞的機率也就越來越高(因爲數組的長度是固定的),所以爲了提高查詢的效率,就要對hashmap的數組進行擴容,數組擴容這個操作也會出現在ArrayList中(原來數組長度的一半),所以這是一個通用的操作,很多人對它的性能表示過懷疑,不過想想我們的“均攤”原理,就釋然了,而在hashmap數組擴容之後,最消耗性能的點就出現了:原數組中的數據必須重新計算其在新數組中的位置,並放進去,這就是resize。
     那麼hashmap什麼時候進行擴容呢?當hashmap中的元素個數超過數組大小*loadFactor時,就會進行數組擴容,loadFactor的默認值爲0.75,也就是說,默認情況下,數組大小爲16,那麼當hashmap中元素個數超過16*0.75=12的時候,就把數組的大小擴展爲2*16=32,即擴大一倍,然後重新計算每個元素在數組中的位置,而這是一個非常消耗性能的操作,所以如果我們已經預知hashmap中元素的個數,那麼預設元素的個數能夠有效的提高hashmap的性能。比如說,我們有1000個元素new HashMap(1000), 但是理論上來講new HashMap(1024)更合適,不過上面annegu已經說過,即使是1000,hashmap也自動會將其設置爲1024。 但是new HashMap(1024)還不是更合適的,因爲0.75*1000 < 1000, 也就是說爲了讓0.75 * size > 1000, 我們必須這樣new HashMap(2048)才最合適,既考慮了&的問題,也避免了resize的問題。

4、key的hashcode與equals方法改寫

在第一部分hashmap的數據結構中,annegu就寫了get方法的過程:首先計算key的hashcode,找到數組中對應位置的某一元素,然後通過key的equals方法在對應位置的鏈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所以,hashcode與equals方法對於找到對應元素是兩個關鍵方法。

Hashmap的key可以是任何類型的對象,例如User這種對象,爲了保證兩個具有相同屬性的user的hashcode相同,我們就需要改寫hashcode方法,比方把hashcode值的計算與User對象的id關聯起來,那麼只要user對象擁有相同id,那麼他們的hashcode也能保持一致了,這樣就可以找到在hashmap數組中的位置了。如果這個位置上有多個元素,還需要用key的equals方法在對應位置的鏈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所以只改寫了hashcode方法是不夠的,equals方法也是需要改寫滴~當然啦,按正常思維邏輯,equals方法一般都會根據實際的業務內容來定義,例如根據user對象的id來判斷兩個user是否相等。
在改寫equals方法的時候,需要滿足以下三點:
(1) 自反性:就是說a.equals(a)必須爲true。
(2) 對稱性:就是說a.equals(b)=true的話,b.equals(a)也必須爲true。
(3) 傳遞性:就是說a.equals(b)=true,並且b.equals(c)=true的話,a.equals(c)也必須爲true。
通過改寫key對象的equals和hashcode方法,我們可以將任意的業務對象作爲map的key(前提是你確實有這樣的需要)。


總結:
        本文主要描述了HashMap的結構,和hashmap中hash函數的實現,以及該實現的特性,同時描述了hashmap中resize帶來性能消耗的根本原因,以及將普通的域模型對象作爲key的基本要求。尤其是hash函數的實現,可以說是整個HashMap的精髓所在,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個hash函數,纔可以說對HashMap有了一定的理解。


參考:http://zhangshixi.iteye.com/blog/67269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