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一種動態再平衡投資策略

《簡七理財》和《低風險投資之路》都提到一種動態再平衡的投資策略,比較簡單的方案是:
用50%的錢來購買指數基金,剩下的50%的錢來購買貨幣基金,每半年或一年執行一次動態再平衡,即讓投資於指數基金和貨幣基金的資金重新變成1:1的關係。

最開始瞭解到這個方法覺得有點意思,今天就用這個策略覆盤一下,看是不是真的那麼好。代碼如下:

#! /bin/env lua
--評估指數基金和貨幣基金定期動態再平衡的投資策略

--指數基金與貨幣基金資金分配比例
index_money = arg[1] or 1
ratio = index_money/1

--滬深300指數半年週期點數
index = {
	3592, 2557, --2010
	3155, 3052,
	2361, 2473,
	2551, 2187,
	2323, 2169,
	3566, 4408, --2015
	3725, 3156,
	3313, 3667,
	4045, 3504,
	3017, 3899,
}
--貨幣基金半年利率
base_rate = 0.012

--中證500指數年初點數
index = { --from 2010
	4508,4964,3290,3297,3823,5338,7615,6273,6263,4176,5306
}
--貨幣基金年化利率
base_rate = 0.036

--計算過程
--每次動態平衡時資金自上次以來的變化乘數
multiplier1 = {1} --指數基金
multiplier2 = {1} --貨幣基金
for i=2,#index do
	table.insert(multiplier1, index[i] / index[i-1])
	multiplier2[i] = 1 + base_rate
end

money1 = {}
money2 = {}
--初始投資資金爲1
money1[1] = ratio / (1+ratio)
money2[1] = 1 / (1+ratio)
for i=2,#multiplier1 do
	money1[i] = money1[i-1] * multiplier1[i]
	money2[i] = money2[i-1] * multiplier2[i]
	local sum = money1[i] + money2[i]
	money1[i] = money1[1] * sum
	money2[i] = money2[1] * sum
	--每期資金
	print(sum)
end

結論是對於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這個策略沒啥用。
具體一點,如果貨幣基金年化利率維持在正常水平,這個策略跑輸貨幣基金,更別說其他收益更高一些的幾乎無風險的投資了,但跑贏相應的指數基金。
如果貨幣基金年化利率低於正常水平,甚至是0,該策略跑贏貨幣基金,也跑贏指數基金,但差別也不是很大。

於是就想想爲啥。
一個原因是再平衡選在了年初和年中,不在指數的頂或底上,這個策略的”低買高賣“屬性就被嚴重削弱了,看書裏舉得例子都很極端,都是在頂和底處再平衡,我要是能知道哪是頂和底,還用這個策略?
一個原因是A股十年指數都不咋漲,都跑不贏貨幣基金。
疊加上面兩個原因,長期來看指數基金相當於收益較低的貨幣基金,倆貨幣基金再怎麼玩也玩不出花來。

這個策略最適合兩個比較負相關的投資方式進行組合,就能完美的實現自動”低買高賣“,然而現實意義有限。


原文寫於2020年3月1日
今天在看《窮查理寶典》時,查理第二講中提到香農的非凡的投資業績,這個香農就是創立信息論的香農。於是查了一下,找到兩篇文章:
原來,股神是這樣煉成的!
道升隨筆829:信息論鼻祖香農的投資手法
首先香農可真是個天才,幹啥啥行。
然後前文提到的策略,原來香農早在1970年左右就提出了,兩篇文章也指出了這個策略其實沒啥用,想來也是,如果有用,到現在50年了,總會有聰明人利用這個策略把錢都賺走。
事實上,就沒有百試百靈的投資策略,即使有也會隨着使用的人越來越多而失效。
而且香農自己都沒有使用上述策略,而是類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
第一篇文章中的觀點很有意思,所謂的股神,都是把握住了國家發展的大勢,投資就是賭國運真是一點都沒錯。
2020年3月28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