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核心度量》筆記3-滿意工程

 
附錄A 踉蹌中的滿意工程
做一點小小的註腳:
“Good Enough is Better Than Floundering”,意指與其在漫無目的、毫無章法地摸索,不若放棄爲了完美的掙扎,僅僅去做到可以滿足當前需要的努力。只要提到軟件,不相關者總會覺得軟件可以處理任何大小複雜的事情,相關人員則會擔心其缺陷和可用性。事實上,在我們期望的軟件技術與其實際處理能力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在理想主義色彩占主導地位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宣稱可以處理任何問題的軟件產品或軟件開發方法;當方法論者走下神壇,就會發現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對軟件方法加以裁減以適合實際的項目。“適合”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當中的最關鍵的環節。我們往往有着完美嚴格的理論體系,比如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比如馬歇爾的新古典政治經濟學說,看上去很美,但是卻不現實。隨着軟件業的逐步成熟,我們逐漸意識到實用性對我們的工作的重要。Good Enough,意爲“夠好”,並不是說很好,他也許比Good要好一些,也許比Perfect差很遠,也許稍微比Stupid好一點點,關鍵在於Enough,Enough給我們制定了一個標尺,就是引進了一個我們需要迎合的對象:軟件涉衆。只要涉衆對我們的產品滿意,對它說Good Enough了,我們的任務就完成了。滿意質量(Good Enough Quality,GEQ),是基於這個夠好概念的產物,最初主要源自軟件項目的直接參與人員,而不是那些制定軟件過程或提供諮詢的人士,在軟件工程學術界則更是缺乏相關研究。這種情況導致了相關概念的濫用,滿意質量常被用來爲軟件中明顯存在的缺陷做辯解,甚至有人認爲軟件供應商在軟件產品中保留臭蟲(Bug)是一種蓄意行爲甚至是聰明的策略,這無疑造成了很大誤解。美國軟件測試實驗室首席科學家James Bach的兩篇文章(Good Enough Quality: Beyond the Buzzword. IEEE Computer 30(8): 96-98 (1997),A Framework for Good Enough Testing. IEEE Computer 31(10): 124-126 (1998)),可以作爲GEQ的最好的入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