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報表平臺紀實:半年被叫停,用戶個位數,分析後我找到了原因

文|古牧聊數據

先給大家看一張圖。

看到這圖,你是不是還在疑惑,今天講什麼呢?BI報表!

本文主要結構如下:

1,從一個反例入手,討論數據產品的重心,到底該在數據還是在產品?

2,聚焦到BI報表,看看它的現狀和問題

3,從數據產品的角度,解析BI報表需要滿足哪些用戶的哪些需求?

4,在降本提效之上,建議BI報表能肩負起普及數據分析思維的重任

反例:不拿自己當產品的數據產品

BAT中的某家公司,曾舉部門之力做過一個內部的自助機器學習可視化平臺,目標據說是讓人人都能玩兒轉機器學習。我們先簡單看下這個平臺的功能結構:

底層數據倉庫——平臺底層打通了集團龐大的數據倉庫,方便你在線調用數據訓練模型;同時也支持上傳一些外部數據

中層算法組件庫——常見的機器學習算法,甚至深度神經網絡這種程度的,都組件化封裝到平臺上,便於你像搭積木一樣隨意組合搭建出自己的模型

上層可視化交互——你看到的界面就跟office一樣,不用你寫代碼,直接用鼠標點擊拖拉拽就可以。

舉個例子,你可以用鼠標點擊拖動某幾個數據字段到界面中央的畫布區域,然後再拖動一個算法組件到數據字段的旁邊,進一步用鼠標點擊數據字段和算法組件實現兩者的連線,這時就會自動彈出窗口提示你填寫一些必要的參數,點擊確認後模型就將以連線的數據爲輸入,自動運行直到返回結果。

不明覺厲有沒有!?然而,作爲一款廣義的數據產品,這個平臺上線半年後門庭冷落車馬稀......我們來聽聽兩類用戶對這個平臺的看法:

算法、策略崗位的用戶:“這個東西好是好,可還是沒我們自己寫代碼來的靈活。可視化拖拉拽簡化了操作,但有些算法策略細節,平臺還是不支持,希望能在細節層面儘量的豐富下”

產品、運營崗位等非算法背景的用戶:“這個東西看起來好牛逼啊!可我們不敢用也不會用,因爲很多算法我只知道它是分類的或者聚類的,但具體是什麼原理我一概不知。我真的就這麼點幾下出來的模型就能直接用了麼?要真這麼簡單的話,是不是以後就不需要算法和策略的同學了啊?”

總結一下,技術背景的用戶覺得平臺不夠靈活,最好跟寫代碼一樣靈活(那不就是代碼本碼了麼?);非技術背景的用戶覺得平臺門檻還是比較高,最好能先建立起用戶的自信和信任感

有沒有感覺到,這個自助機器學習可視化平臺,有點兒像是一次技術的自我表達,還有點兒像是純字面意義的“技術驅動產品”。

它給人的感覺就是:“快來用我吧,我技術這麼牛逼,還做了傻瓜化的可視化交互界面,你們肯定會愛不釋手的!”

這是真正的產品麼?真正的產品,不應該是以終爲始的麼?不應該是以解決真實用戶的實際需求爲己任的麼?怎麼就變成自嗨式的閉門造車了呢?

其實這種現象,在現階段的數據產品領域比較常見。因爲還有不少數據產品經理,基於自身的從業背景和經歷,潛意識裏認爲“數據”>“產品經理”。然而,白馬非馬?

BI報表,踏入同一條問題的河流

機器學習平臺不常有,但BI報表常有。不論公司體量大小,不論你是什麼崗位,只要你工作中需要找數據看數據,就會遇到BI報表。

BI是Business Intelligence(商業智能)的縮寫,後來漸漸的常和“報表”倆字綁定在一起,變得越來越接地氣,有時候也被稱爲數據看板。

如果你看一下BI這個關鍵詞,經常一起出現的還有這仨:可視化、可拖拽、自助,分別指向市面上BI常見的三個能力:數據可視化、便捷的鼠標交互、自定義配置報表。一般BI們都長這樣兒:

越是常見的東西,就越容易被我們忽視其本質。看起來如此接地氣的BI報表,往往也具有同樣的命運。

19年4月份左右,某大型互聯網公司,內部某部門打造了一款BI報表,並在內網強勢宣傳。上線大概3個月左右的時候我嘗試體驗了一下,發現創建自己報表的用戶很少,而且即便創建也都是淺嘗輒止。

20年開年後,這款BI報表停止了迭代更新,進入半休眠狀態。坦白說,這類例子在百度和阿里也曾反覆多次出現。相信每個跟BI報表接觸過的朋友,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古牧君就大膽替你們開麥:

設計BI報表的朋友們:“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從數據的入庫清洗管理,到每個指標的統計覈算,到豐富的數據可視化組件,以及最終靈活的自定義創建報表功能。

可用戶並不領情,要麼說懶得用不會用,要麼就是抱怨沒法滿足他們那些奇奇怪怪的個性化要求。總之到最後,還是我們自己用的最多......”

使用BI報表的朋友們:“要不是老闆經常找我要數據,我肯定不會想用這個,我就是想有個地方能快速找到數據。結果他們跟我說讓我學一下自己創建報表,以後就能一勞永逸了。

但問題是,我一個純數據小白,我也不知道該用哪些數據、該怎麼把我關心的問題定義成指標、該用什麼圖表來呈現數據啊?其實給配幾個數據分析師,每週定期給我拍下數據,簡單畫好圖表郵件發給我就好了,關鍵是快速及時就好!”

像不像自助機器學習可視化平臺的原音重現?不過現在我們應該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BI報表,同樣沒拿自己當數據產品。把這種BI報表直接交付給業務方,恕在下直言,宛如拿ipad去搪塞小孩兒:

進擊吧BI報表,做回真正的數據產品

想做回真正的數據產品,就要先想清楚,到底解決誰的什麼問題。盤點下,公司內部對數據的需求,不外乎這麼四類:

找數據——我們得承認,雖然高喊數據驅動業務很多年,但很多公司內部對數據的高頻使用場景,仍然停留在向上彙報階段。平時大家很少有愛看數據的,要不是老闆追着彙報用,大家還是更喜歡造輪子開發新功能,畢竟這個對晉升幫助最大。

當然到了年底,還是會集中的想要看數據的,因爲做了一年事情,需要用數字來說話,彰顯自己的貢獻和價值。

看數據——很多老闆因爲被洗腦,已經接受了數據的重要性,但其實他們並不知道怎麼解讀數據、應用數據。不過老闆嘛,都是有掌控欲的,他們需要看到數據,而且數據越多、樣式越炫酷就越好。所以每一塊數據大屏、每一個BI報表,或多或少都是在增強老闆們的安全感。

讀數據——好在還是有些人想要解讀數據的,他們或許是某個盡職盡責的產品經理、或許是某個揹負KPI的運營、或許是某個求知慾強的交互設計師。總之,他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堆砌的數據和眩暈的圖表,他們想通過數據知道更多。

用數據——要麼是通過抽絲剝繭的分析,提出並解決一個有價值的業務問題;要麼是通過打造自動化平臺,直接從數據中挖掘價值、並作用於業務場景。

雖然上面的需求分析,已經涵蓋了一些用戶羣體,但爲了明確一些功能的優先級,還可以進一步將用戶劃分爲專家和小白。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是否具備獨立獲取數據、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能力。

最後,我們把用戶和需求簡單交叉一下,就大概知道該做什麼了:

對上圖稍微擴展解讀一下:

不僅如此,還應以“教育”爲己任

說回到數據產品上,如果整個部門甚至整個公司,只有數據團隊是懂數據的,其他部門對數據的認知理解普遍都不及格,你覺得這個數據團隊會是鶴立雞羣呢、還是舉步維艱呢?

實踐表明,其他團隊對數據的理解,決定了他們日常會怎麼對待數據團隊、給數據團隊提什麼層次的需求。只有當你的隊友水平提升上來,你纔有機會去處理更有挑戰性的問題,否則日常那些雞毛蒜皮就會把你消耗殆盡。

所以,BI報表類的數據產品,作爲公司裏員工接觸頻率最高的數據產品之一,也可以肩負起科普教育的重任,“讓先富的人帶動後富人”,而不是放任“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而我們做數據產品的,也可以重點打磨下數據產品中“產品”的部分,在其中滲透更多經典的分析思路,降低閱讀門檻,培養大家看數據的習慣、讀數據的思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