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波粒二象性”分析隱私計算如何助力數據生產要素化

hellompc特邀專欄

特邀作者:華控清交

編輯:小籠包

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數據作爲一種新型生產要素首次寫入報告文件中,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並列爲要素之一。本文從數據的“波粒二象性”出發分析隱私計算如何實現數據安全融合,解決傳統信息共享的發展瓶頸,充分利用數據的計算價值,從技術層面助力數據生產要素化。

隨着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的核心生產要素,農業社會是土地和勞動力,工業社會是資本、技術與管理,信息時代是知識,而如今的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爲核心生產要素之一。從政策上看,隨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斷髮展,黨和國家對數據的認識和重視也不斷地深化,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第一次提出“信息資源日益成爲重要生產要素”,到今年中央的文件頻繁提及“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我國對數字經濟時代率先開展了戰略佈局。

數據“天然”是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在數字經濟中,數據是信息處理和計算的對象與結果載體,是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在分配和使用時進行優化的決策依據,利用數據對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進行整體監測調控和局部優化分析,可以大幅度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

但數據不會“天然”成爲生產要素,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纔會真正成爲生產要素。一是流通,二是確權。數據有着與其他生產要素的不同的特徵:複製成本低、可以無限地被複制、可以同時被多方使用、同時使用過程中還會生產出新的數據。傳統的信息共享的方法是基於明文數據;而明文數據一旦被看見就會泄露具體信息,難以限制其用途和用量,難以釐清“責、權、利”;這導致了明文數據難以通過供需關係定價,難以大規模市場流通。

數據的“波粒二象性”

數據的價值一方面在於其可見的信息價值,類似於量子力學的“粒子”;另一方面在於其參與計算得出的結果價值,即其計算價值,類似於量子力學的“波”。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得以廣泛應用的今天,數據的價值被更多的地體現在其計算價值上(數據能)。將數據承載的信息價值和計算價值分開,使得數據“可用不可見”,才能避免明文數據因被看見導致的無限供應和使用;同時需要規定數據計算價值的具體用途和用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數據定性定量的供應。通過市場進行定價並大規模進行流通的將不是數據本身,而是數據的特定使用權。數據“可用不可見”和“規定用途和用量”可以實現數據的歸屬權、使用權、受益權和處置權的分立,爲數據真正成爲生產要素奠定確權基礎。

 同時,“數據融合”才能釋放出更大的數據價值,即多種數據一起使用,可以疊加數據的內在維度,大幅提高(1+1>2)數據的計算價值。數據的計算價值是通過計算體現出來的,將多方的數據通過“可用不可見”的方式按規定用途進行計算,每一個算法產生的計算結果就是一個新的價值,而每次參與運算的數據就是一次對特定使用權的消費。“數據融合”可以有效解決之前數據“不能共享”、“不願共享”、“不敢共享”的流通難題。
如何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
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院士創立了多方安全計算(MPC)理論,爲數據 “可用不可見”奠定了理論基礎。以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多方安全計算技術爲基礎,結合聯邦學習、可信計算,數據脫敏和差分隱私等基於明文的數據隱私保護技術和區塊鏈存證技術,華控清交開發創建了一套密文計算和明文計算相結合的隱私計算技術體系,能夠同時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和“規定用途和用量”,可用於支撐數據要素市場和建設數據互聯、融合與流通的基礎設施。
如果用 “數據打電話”對數據實現生產要素化的藍圖進行比喻。那麼客戶端數據服務(DS)就如同“電話機”,DS將遍佈每個提供或使用數據特定使用權的社會個體,隱私計算服務就如同“程控交換機”,在“電話機”和“程控交換機”之間流動的是計算因子 - 數據的密文碎片,本身不承載任何可以“看見”的信息。“程控交換機”和“程控交換機”之間還將連接成一張多維立體的國家數據網,可以連接每一個社會個體。
未來安全數據生態
未來數據互聯、融合和流通的基礎設施,將與國家“新基建”戰略有機整合,是基於合約的隱私計算技術、算力和通訊帶寬的結合體,旨在促進國家數據要素交易流通,成爲國家對數據要素進行有效監測、管理和調控的“神經系統”。

基於合約的隱私計算技術將有助於培育社會化數據閉環,真正打消數據價值鏈的不同環節對數據歸屬、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顧慮,爲數據融合、爲數據參與社會化大生產、爲數據真正成爲生產要素奠定技術基礎,整個社會範圍內將逐漸形成全新的數據生態。



小結數據成爲生產要素是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必需和必然,而明文數據的特性使得它目前還不是法律和金融意義上的資產;通過多方安全計算等隱私計算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和“規定用途與用量”,爲數據真正成爲法律和金融意義上資產,並且進一步與資本市場緊密結合奠定技術基礎。建設數據在“可用不可見”的前提下按照計算合約進行互聯、共享、融合與交易流通的基礎設施,使之成爲國家未來對數據要素進行有效監測、管理和宏觀調控的“神經系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