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碑 選自《古文觀止 全解》

箕子碑

一般說來,偉大人物立身處世的原則有三個方面:一是災難臨頭仍能堅持正道,二是將治理天下的法典傳授給聖明的君主,三是1使教化遍及萬民。

商代有位賢人叫箕子,他的確是具備了這三方面的德行,以此在世上立身行事,所以孔子在闡述《六經》的要義時,對他是推崇備至。在紂王的時代,大道被顛倒混淆,天威的震動不能予以制止,聖人的教誨不起作用。那時,冒死進諫,不顧性命,確實是一種仁了,但無益於殷人宗祀的延續,因此箕子不去這樣做;委曲求全以求先人宗祀的保存,確實也是一種仁了,只是這樣無異於參與了滅亡自己國家的行動,故而箕子也不忍心這樣去做。這兩條路,都有人走了。因此箕子保存了自己的明哲睿智,暫且與世浮沉,隱藏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辱身於囚犯奴隸中間,貌似糊塗卻心中無邪,形同柔弱卻自強不息。所以在《易》中說:箕子將明智隱藏在平和的外表之下。這就是災難臨頭卻仍能堅持正道啊。等到天命更改了,百姓的生活納入了正軌,箕子並獻出了他的治國大法,因此成爲聖君的老師;而周人們也藉此來規範社會的倫理道德,創立了典章制度。因此《尚書》中說:因箕子歸來而著作了《洪範》。這便是將治理天下的法典傳授給聖明的君主啊。等到箕子到朝鮮受封以後,在那裏推行道義、訓化民俗,崇尚德行而不論出身是否卑微,看中人的能力而不論關係的親疏遠近;因而擴大了殷人享受祭祀的範圍,是夷族接受了華夏文化,是教化廣施於民衆之中。他遵循大道,將所有崇高的品德都集於一身,天地間事物變化發展,而自己卻能始終堅持正道,這就是偉大的人吧?

唉!等到周朝的時運尚未到來,殷朝宗廟的香火還沒有斷絕,比干已經死掉,微子已經離去;假如紂王還沒有惡貫滿盈就自己死去了,他的兒子武庚能爲暴亂而憂慮併力圖保存社稷,這時國中要是沒有箕子這樣的人才,誰和武庚一起復興並治理國家呢?這本來也是人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啊。這樣來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這種地步,大概是在這方面有所期待吧!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廟,逢年遇節便祭祀他。我欽佩他能單獨被寫進《易經》的卦象中,便寫了這篇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