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多變,我只想隨遇而安

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最初純淨的認識;後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陷入塵網中的迷失;最終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是明心見性的徹悟。

梁平在50歲時寫下《不煞風景》,在詩人眼中,四季更迭、日出日落、雲捲雲舒,任風雨變幻,而山水依舊,透着心境的安穩和從容。

讀詩人曉雪和我們分享說:“山一程,水一程,人的最終落腳處,是回到自己的內心。學會和習慣內觀,是個人成長和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

今年很多地方的高考作文題都不約而同地涉及到“個人價值”的問題。就像浙江的題目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座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但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難免與家庭、社會的預期之間產生落差或錯位。

事實上,每一種社會身份,既幫我們辨認在家庭和社會中的位置,又無一不成爲一重束縛。而這種“落差或錯位”也引發了不停歇的焦慮:我的分數、學歷不如別人高,我家境不如身邊人的好,我工作比同事辛苦卻掙得少……在無盡的比較中,我們正在把自己逼到自我認知的死角。

因此,我們需要小心提防那些世俗的成功標準。儘量在現實的漩渦裏,少去攀比和逢迎,莫畏人言,不懼人笑。

Theodor Severin Kittelsen [挪威]

適合別人的路未必適合自己。“我”過得怎樣,爲何要拿到他人的目光下打量或評判?生活本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如這詩句所言:

不必成爲最好

人各有命

慢慢活着

覺悟的人會保留一個出口

放棄對錯

拒絕恩典與寵愛

——代薇《慢慢活着》

這世間沒有絕對的自由,但我們依然可以在身不由己的現實中,活得自洽,自適,自如,自足。

“山成爲風景還是山,水成爲風景還是水”,人生路上起起伏伏,無論走得多遠,無論有沒有觀衆,都沒那麼緊要。守護好內心的風景,不失去自我,纔是永遠的修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