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父母一定先了解孩子的感受

對於大部分中國家庭式的父母來說,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我覺得怎麼樣纔是對的”來考慮問題,

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以及其背後的含義,

而想要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還是應該更注重孩子的真實感受。



比起問題,我們應先去處理感受

其實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沒有學會直接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尤其在青春期,他們什麼事情都想要自己去解決自己去搞定。那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怎麼辦?這種時候孩子們就會用“做一些有點過分的事情”的方法,來告訴大人們,自己遇到了麻煩。

就像是我高中的時候,面對高考,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是我個人來說對於這種壓力沒有辦法很好的去疏導解決,於是在某一段時間裏,我跟宿舍裏的朋友們在熄燈之前的幾分鐘偷偷的玩棋牌遊戲。顯然這是屬於違反校規的,在被老師抓到後還通知了家長,雙方一直緊抓事情對錯在對我進行批評教育,上到人生未來,下到家庭期望,幾乎三句話不離“我們這都是爲了你好”,但整場對話下來沒有一個人問我的感受、我的想法。可以說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因爲覺得沒人理解我而滿心的委屈,甚至可以說之前父母老師講的那些道理我都起了一定程度的對抗情緒。

情緒和感受是一切問題的根源,當情緒和感受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就只是事情層面上的問題了。所以比起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我們應該更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問題。



不要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要不是爲了父母,我早就不讀書了。”

“爲了父母,我必須要爭氣,必須要考上好大學。”

距離中高考越來越近的現在,不止一名學生給我說過像是這樣的話語了。很多孩子都對我提到了父母的壓力,可以說孩子所面臨的學習壓力,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父母所帶來的。

父母是如何給孩子帶來了如此龐大的壓力的呢?其實就是將自身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最常見的現象其實就是,父母不去考慮孩子的心理需要,而是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爲孩子設計人生。結果呢?他們出於對孩子的愛而去教育孩子,到最後卻演變成了束縛着孩子的非愛行爲。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只不過是因爲父母對自己感到焦慮罷了,這份焦慮源於自身的成長的停滯,因爲父母停滯了自己的成長,同時有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卻並沒有想通過讓自己成長來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的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就導致了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其實就是孩子口中常常提到的“孩子不急父母急”。因爲父母的心理需求沒有的得到滿足,於是就期望孩子能去實現,對於他們來說,當孩子實現這份需求的時候,就感覺自己也實現了。


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話,在看到孩子問題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感受,因爲情緒與感受纔是一切問題的源泉。


作者:徐鳴皓       這是我的第五十篇日更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