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獲益

“青春期的孩子高頻難題破解”在嘉和心理工作室舉行了。

敘述自己與青春期孩子的共處、和三十而立的女兒還有三歲的寶貝的點點滴滴、三個孩子的媽媽與小孩子的“隔代”教育、痛哭流涕的高二家長的焦慮不安、高三黨的媽媽現在不知道流眼淚了……

年輕的媽媽提前儲備家庭教育新能量。

智慧的媽媽不但要內斂自己的同時,讓家庭教育的路上不再有父親的缺失,孩子爸爸也不遺餘力的迎頭趕上。

內化自己,是智慧的你我他她的一個時尚,同時也是一種修行。

慢慢的收穫,洋溢在心裏在面部的微笑。

沈老師談到“底線”、“規則”時強調的心理學的“症狀獲益”,對行爲規則的重要性。


症狀獲益”是諮詢心理學的一種說法。意思是指一個人,通過表現出某種症狀,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從別人那裏獲得自己身心上的好處。

也就是說一個人潛意識裏,希冀從別人那裏獲得更多的關注,以非正常的形式表現出來。

“症狀獲益”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比如:孩子嬰兒期的哭鬧,寶寶一哭,大人就去抱;久而久之,寶寶就形成了條件反射;以哭鬧換來自己十個月的熟悉環境——母體。所以,嬰兒的哭鬧,不一定是餓了,疾病等,而是獲得母親溫暖的懷抱,而不是別人或其它的物質。

看看,再小的孩子也懂得“計謀”。趨利避害和自我保護是人的本能。

再比如,孩子的撒謊也是一種保護行爲。

不告訴家長考試成績、低分該高成績……這是本能的保護,更深的剖析孩子家長背後的逼迫是不爲過的。

“你笨的與豬一樣!”

“隔壁的同學滿分……”

家長司空見慣的模式,而背後的這一切的一切視而不見,只看到“撒謊”。

“症狀獲益”的這些表現,要想解決這些看似身體的問題,普通醫生一般是不能解決的,必須看心理醫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