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需要從用戶談起

產品經理是一個“以最優方案,達成最大用戶價值”的角色,如果抽出重點看來,那麼左手是方案,右手就是用戶價值。因爲用戶價值纔是目標,方案只是抓手,那麼我們就先從用戶價值聊起。如果要界定用戶價值,那麼首先應該界定清楚用戶。

討論清楚用戶,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在面試產品經理的時候,問過很多人,你覺得你的用戶是誰?很多人麼界定不清,要麼就是沒有做過深入的思考。

用戶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集合

設計一款產品的時候,我們一定不是僅僅爲一個人來服務,一般都是希望一個產品能同時服務好很多人。這些人一般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最爲核心的共性是都遇到了某個一致的問題,比如說社交問題、購物問題等等。的用戶畫像就是這個邏輯,通過對於自然人共有特性和行爲進行聚類而生成的典型用戶。

當我們提用戶的時候,一定指的不是甲乙丙丁的個人,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泛指一些具備同樣需求的人的集合。

一個自然人可以既是微信的用戶,同時也是滴滴的用戶;甚至是一個自然人既可以是滴滴的乘客,也可以是滴滴的司機;當這個人需要打車時,他就是乘客,當這個需要增加收入時,又可以是司機。

中國的人口14億,但是互聯網的用戶可以有很多個14億;一個產品可以有很多個用戶,一個人可是是一個產品的N多個用戶。

用戶有分層

一個產品往往會有很多使用者和參與者,有些人把這些人都成爲用戶,有些人僅僅把使用者稱爲用戶,有些人認爲那些因爲產品本身價值而來的人稱爲唯一用戶。

這裏我們不在概念上較真,我們默認把所有的使用者和參與者都當做用戶,比如微信的用戶有社交用戶、公衆號寫作用戶、廣告主用戶、內部運營用戶;如果滴滴有司機、乘客、運營、司服等等。

這些人我們都可以稱爲用戶,但是我們一般可以針對這些用戶對於平臺的重要程度,給用戶進行分層。

那些因爲平臺本身提供的價值吸引而來的用戶往往是我們的核心用戶,這些用戶丟失了,產品也就基本涼涼了。那些因爲核心用戶存在,而衍生存在的用戶是次之用戶。那些平臺僱傭過來,滿足平臺用戶的人,往往是服務者,一定是相對不重要的用戶。

滴滴的乘客是因爲出行本身而來到平臺,司機是因爲收入纔來,而公司的員工因爲司機和乘客交易的分成而存在。所以從產品的視角來看乘客>司機>運營

微信的用戶因爲社交訴求而來,公衆號因粉絲而來,廣告主因粉絲閱讀內容所產生的停留時長變現而來。對於微信來說,用戶>公衆號作者>廣告主。

核心用戶來源於使命

那些因爲產品本身提供的價值而來的用戶是一個產品的核心用戶。

核心用戶往往在一個公司的使命或者產品的slogan就有所體現。當我們去看一個產品的用戶是誰時,我們可以嘗試去看看公司的使命是什麼。當我們入職一家公司,或者接手一個新產品時,可以先看看使命是什麼。

比如滴滴的使命是讓出行更美好,那麼滴滴的核心用戶是乘客,是其產品邏輯的起點,沒有了乘客,其他的用戶都會走。比如阿里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那麼阿里的核心用戶是商家,也是邏輯的起點。

核心用戶來源於使命,也是一個產品發展的邏輯起點。

用戶決定什麼要比用戶是誰更重要

相比於用戶是誰,用戶決定了什麼要來的更重要。

知道用戶是誰,很多時候是簡單的,但是我們經常知道了用戶是誰,仍然設計不出來一款好的產品。

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訴求,對於好和壞有不同的標準。用戶的特性決定了這些用戶可能會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用戶決定了我們的功能應該怎麼設計,決定了品牌調性,決定了當有多方利益方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優先保護誰,犧牲誰。也決定了我們應該如何盈利。

用戶決定好壞的標準

評判一個事情的好壞,一定要有個原則,當我們去界定我們的產品好壞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套評判標準,一個邏輯的起點。

認不清楚用戶是誰,脫離了用戶是誰來評判一個產品的好壞,那就只能變成口水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缺少了邏輯的起點。

同樣都是P圖的產品,對於設計師來說,PS是好用的而美圖秀秀是難用的,但是對於一個只是愛美的妹子來說美圖好用,而PS難用。

微信是一個非常好用的社交軟件,但是我問了很多的00後,他們都覺得微信很無聊,五彩斑斕的QQ纔是他們的首選。

當我們去判斷一款產品的好壞時,一定不能脫離用戶本身,唯有把用戶的特性掌握的足夠透徹,我們纔可以嘗試對好壞下一些定義。而唯有當我們對好壞有定義,我們去設計產品的時候纔能有方向牽引。

用戶決定了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當我們做產品的時候,不管何時做什麼產品,我們永遠會面臨一個問題:時間有限,資源有限。

很多時候做產品是在做選擇,選擇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選擇一個功能是現在做還是未來做。這些基本都需要我們對於用戶有足夠清晰的瞭解,我們要去做的一定是用戶最痛的問題,一定是做了之後用戶最爽的東西。

因爲用戶有分層,當我們資源相對充足的情況下,自然是儘可能所有用戶的需求都儘可能滿足。但是當資源確實無法估計的時候,一定是優先照顧核心用戶。

阿里的核心用戶是商家,所以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做供應鏈,做營銷工具,做讓賣家爽的功能。但是一個快遞到現在都不送貨上門了,一堆店不支持無理由退款。

京東不一樣,京東最早是自營起家,核心用戶是買方,京東不斷的在打京準達,送貨上門,包退包換的服務。

用戶決定了應該保護什麼犧牲什麼

一個產品往往是有很多用戶,一般情況下,這些用戶往往都是共贏的情況,比如服務好了新媒體作者,那麼微信的公衆號閱讀用戶的體驗也會跟着好起來。

但是我們也往往會面臨用戶與用戶之間的訴求不一致的情況,這時候對於用戶的理解就決定了我們如何做取捨,用戶的分層決定了誰纔是我們應該保護的用戶,誰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被犧牲的用戶。

比如在滴滴這款產品裏面,接單後取消訂單這個功能究竟應該怎麼做的問題,雖然司機和乘客都是滴滴的用戶,但是按照用戶分層的邏輯,乘客是大於司機的。乘客纔是滴滴的核心用戶,那麼當我們設計取消功能的時候,一般乘客可以無責取消訂單,而司機是有責取消訂單。

再比如支付寶這款產品,哪哪都寫着強姦用戶的體驗,爲什麼還沒被微信支付玩死呀?

支付寶最爲核心的資產是商家,它的優勢也在於商家更多。雖然犧牲了一定的用戶的體驗,但是換的是商家的體驗,支付寶哪裏都可以打廣告,微信入口就深的要死,你是商家你選誰?

用戶決定了商業模式

當我們爲用戶提供價值的時候,用戶也會把他等值的東西給平臺,這樣就基本決定了一個平臺的商業模式。最爲原始的方式當然是公司提供產品,用戶回報以金錢。

滴滴爲課程提供打車服務,自然從乘客所支付的費用裏面進行分成。阿里主要收取的是店鋪的租金,再有就是一些營銷工具的錢,支付工具的錢等等等。

現在有一些稱之爲流量生意的APP,比如說微信。有些人會誤以爲平臺的用戶應該是那些廣告主和付費的人。其實不應該這麼看,用戶還是真正有社交需求的人,社交需求的人是因,廣告主是果。

真正的邏輯是,用戶也爲平臺付出了等值的東西,只是這個東西不是金錢,而是時間,有句老話叫做時間即是金錢。用戶把時間付給平臺,平臺拿着這些平臺換成等值的錢,這纔是真正的邏輯。

我們幾乎不會聽說社交媒體產品搶廣告主的,想盡一切的辦法都是去搶用戶的關注度和時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