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2

“心即理”——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

一、宋代理學的發生

唐韓愈——道統:焚其書  廬其居  人其人

北宋五子——試圖使儒家思想突出佛教的重圍:基於反佛地研究佛學,出入老釋,對前秦儒家思想進行重新解讀,對儒家思想重新建構(汲取佛教包括道教的理論內核,外在形式也有借鑑如靜坐)

南宋乾淳之際,即十二世紀中葉,理學作爲思想形態基本形成。

二、理學的三種思想形態:

1、理學——朱熹(基本遵循二程,主要小程子程頤)

理是最高範疇 (一本之理   分殊之理)

因出現在科考,風靡讀書界 

2、心學——陸象山(陸九淵)——心即理,聖人之學心學也

3、浙東學派(歷史學派)呂祖謙

理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歷史學的追尋。金華重視人物,因歷史的主體是人;永嘉重視制度。

三、朱陸之爭

二人的差別在於對最高事實本身的預設的差別,朱熹認爲真理在某一處,而陸象山則認爲真理存於我們內心

四、陽明對陸學的基礎觀點:大段也對,只是粗了。

董平觀點:思想需要繼承和創新

五、“心即理”在陽明心學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陽明重要事件:

16歲格竹(朱熹_天下萬物皆有理,一草一木皆含至理),這個做法並非朱熹的理論真諦

34歲龍場悟道:此時榮華富貴皆可化去,只有生死二字還橫亙心中,此時自我提問——如果聖人在這樣的境遇下會如何做?(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____這個強有力提問,得到了一個“人本俱足”的答案,這是心即理的感悟。

心:本心,心之本體,人心本至善,是能使你視聽言動的精神。

理:理即道,即是二程、朱熹所講的宇宙最高真理、原理、天道

心與理純然一致,我們的本心就是最宇宙的最高之道,大心說(張載),這是本質上的天人合一。

王陽明認爲成爲聖人最重要的是:開顯本心,去私慾

心明即理明、道明,應該像鏡子一般,裏面什麼也沒有,但鏡子會如實反照。(同佛教”身似菩提樹   心似明鏡臺“)人道與天道的本質同一性的確認和肯定,把人的現實生活邁進聖人之道,有了理論基礎和前提。

王陽明認爲聖學爲公,以公天下之心,爲公天下之事,與天下萬物爲一公;而佛學爲私;

董平觀點: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汲取了許多二程、朱熹、佛道等等的理論,但無需過份解讀。



拓展:來源網絡

王陽明的心學之始源自龍場悟道,而龍場悟道的真諦是“心即理”。

王陽明的所謂心即理,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理在何處?王的回答是:萬物之理與心相通,理在心中,道在心中。正如其所言,“聖人之道,吾心自足”,“天之所以與我者,此心也。人皆有此心,心皆具此理。心即理也”;其二是如何求理?是非求之於心,學問求之於心,天理求之於心。正如其所言,“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言出於孔子,不敢以爲是也;而說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爲非也,而況出於孔子者乎”。 前者有詩爲證:“莫謂天機非嗜慾,須知萬物是吾身。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宿塵”;後者亦有詩爲證:“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上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王陽明的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一次叛逆,也可以說是王陽明在追求程朱理學成聖之道上的一次由懷疑而叛逆的自我悟道,二者雖然都追求儒家的入世、救世,追求成聖,卻對於聖人之理以及成聖之道有着本質差異。

程朱理學主張“理氣二元論”,認爲心之覺於理者,道心也,心之覺於欲者,人心也,主張格物致知,格物以知天理,抑人慾以從天理,修人心以入道心。朱熹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正是修人心入道心的註解。對於理在何處?朱的回答是理在萬物之中,對於如何求理?朱的回答是格物致知。

對於如何成聖?朱主張格物致知,學而後知,在一“修”字;而王主張致知格物,悟而後行,在一“悟”字。朱主張從外出發,尋萬事萬物之理,而後着之於心,即窮理盡性;王主張從心出發,心明而後着於萬物,即知行合一。

從理在何處看:朱的主張看似符合“常理”,卻容易陷入理無窮盡的困境,而王的主張看似簡約,卻時時刻刻立足於本心,立足於自我。朱之成聖之道,猶如禪宗北宗的“漸”論,漸修成聖,王之成聖之道猶如禪宗的“悟”論,參悟成聖。

從如何求理來看:朱從萬事萬物出發,而後要求自我遵從於萬事萬物之理,要求抑制人慾以從天理,其結果就是將所謂的社會倫常之理強加於自我個體,將所謂的集體主義之理強加於自我個體,造成對個體的極度壓抑,甚至於對自我個性的極度摧殘。而王從自我之心出發,而後要求萬事萬物之理契合本心,契合自我,心乃是非之本,心乃是非判斷的至高權威!任何學問都要由心過一遍,心認可了,契合了,那纔是自我的真學問;任何是非判斷都要由心過一遍,心認可了,契合了,便是自我的真是非,便是真自我!從心出發,方能有真心,從我出發,方能有真自我!其結果是堅持本心,堅持自我,以致心之光明,以致自我的精神圓融。王陽明與佛教僧侶的故事就很有啓發意義,和尚用佛理抑制人心,貌似得道高僧,實則離於本心,王陽明幾句問話就把和尚的本心問出來了。問“家裏可有親人?”答“家裏尚有老母親”;問“可曾想她”,良久答“怎能不想”;曰“想她就回去看她”,和尚第二天即棄佛還俗而去。天道自在人心,佛家亦無法泯滅人心!

綜合以上分析,朱子之理看似邏輯嚴密,卻從本源上已誤入歧途,越格物越支離;陽明心學,看似簡約無章法,卻從本源處下手,越悟越光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