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探奇:你的心智模式是什麼樣的呢? 心智模式 那它是怎麼影響我們的呢? 成長型思維和防禦型思維

前文說到了,怎麼區分有效與無效的改變。主要看效果,它是改善了你的生活質量,維持原狀,或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糟。

無效改變,大多時候,會陷入負面的惡性循環。在改變時,要注意有些是不能變的。

比如這個世界很糟糕;種下種子,到開花結果,是一個自然過程;工作需要積累經驗,關係需要培養感情,這也是自然過程。

其實生活的環境大多是不能改變的,這是需要自我接納。這個自我接納,說得不是追求,而是捨棄,是突破。

捨棄對生活的過度控制、對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執念。成長是一個突破自戀的過程。

心智模式

如果把人比作一臺電腦,行爲就是屏幕呈現的,是機器輸出的結果,心智模式就是驅動系統的底層程序,情緒就是操作系統。所以人要獲得成長,不但需要行爲改變,還需要心智模式的有效運轉。

關於心智模式,古羅馬哲學家埃比克泰德曾說: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關於它們的意見困擾。這讓我想起一個案例。

情景:迎面走來一個熟人,你給他打招呼,兩次對方都沒有理你。如果是你,你會怎麼理解這件事?

A認爲,他估計最近心情不好;B認爲,他沒看見;C認爲,上次xx事,他不開心了,他怨恨我了?

ABC對同一件事,看法天壤之別,這種習慣性的想法,我們把它稱之爲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陳海賢

它決定了,我們會如何面對,必然會遇到的挫折和失敗,以及如何評價自己。自我發展,就是心智模式不斷進化的過程。

那它是怎麼影響我們的呢?

首先塑造了經驗,影響了情緒

比如路怒症,就是在路上開車,容易憤怒。遇到堵車,根據以往經驗,還要堵很久,想到被堵的感受,被堵後糟糕的情景,憤怒一下湧上心頭。

當然,更多的是,即使堵車,也比較心平氣和的人。過去曾有過的情緒和體驗,更容易引發人的憤怒。

其次,引發行動。

比如一件事,你覺得自己能做好,爲了證實這個想法,你會全力以赴,想盡各種方法,最後真的證實了,“我能行”,積極的正向循環。

相反的話,如果你覺得自己做不好,那就會拖延、找退路、找藉口,最後真的做不到。

當你覺得,男人沒一個好東西,那所有的男人都會傷害你。當你覺得這個世界很棒,世界就會向你展示它棒的地方。

成長型思維和防禦型思維

根據能否促進我們和世界的積極互動的方式,陳海賢老師把心智模型分成兩類:一類是積極的成長型心智模型,一類是消極的防禦型心智模型。

他是怎麼劃分的呢?心理學有個流派,叫自我決定論。它認爲,推動人自我發展的內在動機,主要有三個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勝任感。

安全感主要來自於人際關係,尤其是我們和媽媽的依戀關係。

如果你與媽媽的依戀關係發展的足夠好,知道身邊有避風港,始終有一個愛的人住在心裏。有充分的支持,這樣你就可以發展出對世界的好奇,去滿足探索世界的本能。

這是就有了自主性,我努力不是爲了媽媽的認可,獲得別人的支持,而是這件事真的很有趣,這個世界很神奇。

探索世界肯定會遇到問題,如果能用各種方法,披荊斬棘,解決了問題,然後就有了“我能行”。我可以處理好難題,解決困境,這個局面我是有掌控力的。

這種感覺,叫勝任感。會讓人面對和解決更多問題,增強自主性,勝任感也增強,這是個正向循環。

如果和媽媽的依戀的關係,建立的不夠好,安全感沒有被滿足,那就好陷入另一種心智模型——防禦型心智模型。

因爲和母親的依戀關係不好,心裏沒有住着一個愛的人,總是害怕受傷害。於是習慣消極、悲觀、封閉,以降低這個世界和其他人對他的傷害。

縮減自己的活動空間,更習慣一個人,呆在家裏。非常在意他人和外部社會的評價,別人的評價,會讓他非常焦慮。

最初我就是一個標準的防禦型思維的人,它在我幼小的時候,保護着我,不被傷害,同時也劃定了我生活的邊界,讓我不敢走出自己的世界。

在封閉中,慢慢畫地爲牢,幸好我看到了這一點,然後有機會釋放自己的生命力。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陳海賢《自我發展心理學》。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關注我,認識自己,理解別人,這個世界很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